第01版:第01版
摘要: “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我校献礼建党100周年原创精品话剧《陕北公学》迎新专场于9月24日至26日在明德堂上演,延安儿女、陕北公学校友代表等与全校2021级新生代表共同观看了演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郑吉春,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齐鹏飞、副校长胡百精等出席活动。
图/本报记者 黄双偎
图/本报记者 黄双偎
・
导引
摘要: 跳出“废话文学”的包围圈【详见A2言论版】
“毕业教师”:人大老师们退休后的花样选择【详见A4青人观察版】
跑进西安——专访人大全运第一人杨鸿菲【详见A5体育校园版】
不止舌尖一抹甜:人大文创冰淇淋卖的是什么?【详见A6专题版】
北京冬奥宣讲团走进人大举行专场报告会【详见A7消息版】
人不辞路【详见A8图片版】
“毕业教师”:人大老师们退休后的花样选择【详见A4青人观察版】
跑进西安——专访人大全运第一人杨鸿菲【详见A5体育校园版】
不止舌尖一抹甜:人大文创冰淇淋卖的是什么?【详见A6专题版】
北京冬奥宣讲团走进人大举行专场报告会【详见A7消息版】
人不辞路【详见A8图片版】
摘要: 2021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秋季学期开学。许多同学的课程表中都增添了一个新的上课地点——立德楼。作为“RUC最年轻的建筑”,立德楼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同学们在这里上课自习的感受如何?立德楼里充裕的空间将会如何被利用?老师们又会怎样利用智慧教室教学?请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揭开立德楼的“神秘面纱”。文/本报记者 郑筱然 黄上峰 谈凯 丁逸欣 龙子桐 陈天乐 张夕 夏诗仪【详见A3要闻版】
第02版:第02版
・
“微”观世界
摘要: @光明日报【文化IP能给月饼带来什么?】过度包装被禁、送礼文化式微,月饼身上曾附着的奢靡之风、消费主义标签正在被一一摘除。今年中秋来自各地的消息显示,月饼的文化IP功能正在被强化。头顶月明,盘中至味。中国人从来不只是品尝月饼,也要品尝月饼背后的文化意味。这种意味传统上是千里婵娟、家国团圆,也曾一度被异化为奢礼和荣显,现在则在反四风、戒奢糜的社会生态之下、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时间当口,留下了新的可能性,等待更多文化创意填补。我们乐见更多新创意注入这个千年传承的“文化IP”,也期待下一个不同的团圆夜。@人民日报评论【美妆产品向儿童下手之风不可长】最近,不少儿童主播靠着“萌娃”“最小”的噱头成为新晋美妆“网红”,更有“跟5岁女童学化纯欲蜜桃妆”的话题受到关注。成人的某类审美取向,出现在儿童美妆直播中,让人顿感“违和”。究其原因,不仅是种种矫饰妆容与儿童面貌之“纯”相反,还因为美妆商家的唯利是图与儿童心理之“纯”相悖。当儿童的思维能力尚不足以应对错综复杂的审美冲突时,成人作为儿童的守护者,需要勤加引导。让孩子过早化妆、当博主,很可能走在了“坑”娃的路上。@新京报【这部“武侠反诈骗宣传片”让人心悦诚服地收下】近日,国家反诈中心的武侠宣传片火了。“我不转账应万变,任凭骗术怎么变。”多重元素混杂的反诈普及宣传,引发网友热议,受到了各地政府机构、主流媒体的转载与点赞。“这比单纯说教更让人印象深刻”,网友直抒胸臆的心声最能体现传播的直观成效。实际上,反诈提醒和诈骗套路普及,一直是职能部门对公宣传的“重镇”,为了宣传反诈,各地也都费尽心思。反诈宣传从来都可以不那么冷冰冰,不刻板地宣教也能达到教人反诈骗的效果,而且效果可能还更好。“反诈武侠片”这类寓教于乐的形式,值得进一步借鉴与推广。
・
图说天下
摘要: “一起向未来”!9月17日,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40天之际,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正式对外发布。这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诚挚邀约,传递出14亿中国人民的美好期待: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与世界人民携手共进、守望相助、共创美好未来。在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北京冬奥会主题口号发出的声音是汇聚、是共享、是未来。图/北京冬奥组委
文/光明日报
文/光明日报
摘要: 近日,“废话文学”走红网络,其指的是一种“仅就语言符号本身进行循环论证,无实质有效内容”的语言风格,不提供任何有用信息的句子“文学”,比如“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等。作为一种兼具戏谑性和娱乐性的网络用语,“废话文学”自出现后一直活跃于各大社交平台,热度久高不下。
与其他网络用语不同,“废话文学”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的大范围传播应用已经远超出了日常娱乐的界限,在某些官方消息的评论区变异为一股针对“官方发布”的集体式嘲讽风潮。例如8月30日,中国青年网一篇题为《科学研究发现:越胖,运动减肥越难》的报道冲上了微博热搜,严肃科学报道的评论区竟被“研究得很好,下次不许再研究了”等“废话”占据,消解了官方信息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陷入一种“娱乐一切”的怪圈。
不仅如此,“废话文学”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网络社交生态。其流行的背后除了“戏谑娱乐”“跟风玩梗”的心理外,也折射出了多元化的网络氛围与情绪。这固然是时代的大势所趋,但必须警惕的是,“废话文学”并不能被视为普通的“流行语”,其背后既反映出了数字媒介在传播之中的多重负功能,又反过来成为了这种负功能的放大器,致使片段化、情绪化的语言充斥主流社交平台,并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这样的一种氛围加剧了社会舆论风气转下、圈层之间引战拉踩等不良趋势,对于社会整体网络环境同样可能存在潜在的危害。
究其原因,除了网民“跟风玩梗”的泛娱乐化心理之外,也有人们受到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因素在。“废话文学”不仅反映出“消极思想”在网络社交领域的辐射,还包含着对信息流密度过低的嘲讽和对形式主义文字的抨击。当人们怀着“信息交换”的需求在社交平台上冲浪,却被高同质、低密度的网络信息破坏了交流体验时,极具讽刺意味的“废话文学”就充当了网民枪膛里的子弹。它的流行,实质上是群众对于无内容、无意义的信息泛化的嘲讽。
因此“废话文学”的流行,其实本质上暗藏着一种叛逆精神,是一种对社会中“无意义的形式至上主义”暗流的反抗。但我们必须警醒的是,“废话文学”空洞无物的言语表达背后,体现出一种“拒绝”的消极态度:不仅以毫无意义的“废话”消极回应对方,也以没有价值的逻辑抹平了对方的信息内容。正是这种对于他人提出的信息的不尊重,成为了舆论环境的潜在威胁。
我们需警惕的是,固定的“废话文学”在娱乐之中潜移默化地绑架了我们的语言模式。当利用“废话生成器”随机生成的话语、随口而出不需逻辑的“废话”成为表达习惯,我们就已经陷入了被“废话文学”包围的陷阱。当人们的生活和社交网络被“废话”所包围,人人张口闭口均是无意义且带有嘲讽的语句之时,一切认真的讨论都会被这种嘲弄所解构,公共领域中真诚的交流也将荡然无存。人们终将成为互相投掷石块的猴子,全然失去交流的真诚与价值。
在此等窘境之下,真诚地用心交流,恢复自身通过思考锻炼出的语言表达能力,跳出“废话文学”的包围圈,才是网络社交中的应有之义。
与其他网络用语不同,“废话文学”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的大范围传播应用已经远超出了日常娱乐的界限,在某些官方消息的评论区变异为一股针对“官方发布”的集体式嘲讽风潮。例如8月30日,中国青年网一篇题为《科学研究发现:越胖,运动减肥越难》的报道冲上了微博热搜,严肃科学报道的评论区竟被“研究得很好,下次不许再研究了”等“废话”占据,消解了官方信息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陷入一种“娱乐一切”的怪圈。
不仅如此,“废话文学”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网络社交生态。其流行的背后除了“戏谑娱乐”“跟风玩梗”的心理外,也折射出了多元化的网络氛围与情绪。这固然是时代的大势所趋,但必须警惕的是,“废话文学”并不能被视为普通的“流行语”,其背后既反映出了数字媒介在传播之中的多重负功能,又反过来成为了这种负功能的放大器,致使片段化、情绪化的语言充斥主流社交平台,并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这样的一种氛围加剧了社会舆论风气转下、圈层之间引战拉踩等不良趋势,对于社会整体网络环境同样可能存在潜在的危害。
究其原因,除了网民“跟风玩梗”的泛娱乐化心理之外,也有人们受到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因素在。“废话文学”不仅反映出“消极思想”在网络社交领域的辐射,还包含着对信息流密度过低的嘲讽和对形式主义文字的抨击。当人们怀着“信息交换”的需求在社交平台上冲浪,却被高同质、低密度的网络信息破坏了交流体验时,极具讽刺意味的“废话文学”就充当了网民枪膛里的子弹。它的流行,实质上是群众对于无内容、无意义的信息泛化的嘲讽。
因此“废话文学”的流行,其实本质上暗藏着一种叛逆精神,是一种对社会中“无意义的形式至上主义”暗流的反抗。但我们必须警醒的是,“废话文学”空洞无物的言语表达背后,体现出一种“拒绝”的消极态度:不仅以毫无意义的“废话”消极回应对方,也以没有价值的逻辑抹平了对方的信息内容。正是这种对于他人提出的信息的不尊重,成为了舆论环境的潜在威胁。
我们需警惕的是,固定的“废话文学”在娱乐之中潜移默化地绑架了我们的语言模式。当利用“废话生成器”随机生成的话语、随口而出不需逻辑的“废话”成为表达习惯,我们就已经陷入了被“废话文学”包围的陷阱。当人们的生活和社交网络被“废话”所包围,人人张口闭口均是无意义且带有嘲讽的语句之时,一切认真的讨论都会被这种嘲弄所解构,公共领域中真诚的交流也将荡然无存。人们终将成为互相投掷石块的猴子,全然失去交流的真诚与价值。
在此等窘境之下,真诚地用心交流,恢复自身通过思考锻炼出的语言表达能力,跳出“废话文学”的包围圈,才是网络社交中的应有之义。
摘要: 9月12日,第十四届全运会及残特奥会在西安举行。火炬传递中的第八棒火炬手,由曾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扮演“唐妞”不倒翁而迅速走红的演员冯佳晨担任。
冯佳晨担任全运火炬手的消息在互联网上大量传播的同时,关于她的争论也层出不穷。质疑火炬手选拔标准,暗指冯佳晨“不配”者有之;质疑冯佳晨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无贡献者有之;直称“西安吸引我的点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而非网红”者更有之。不难看出,舆论针对的都是冯佳晨的社会身份——“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没有贡献”“没有文化底蕴”的“网红”。
冯佳晨是否“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没有贡献”“没有文化底蕴”尚且不论;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网红”究竟是一个“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没有贡献”“没有文化底蕴”的职业吗?该职业究竟是不是低俗、浮躁等负面价值的表现?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下的网红经济兴盛非常,2020年仅直播行业的市场规模就达到了1930.3亿元,主播数量超1.3亿,而这仅仅是部分网红经济在数据上的直观体现。固然,伴随大河奔涌的往往是泥沙俱下,以低级趣味博眼球、赚流量的哗众取宠之徒客观存在。但“存在”不能等同于“普遍存在”,某些网红低俗、浮躁、文化底蕴缺失,不能等同于每个网红都如此,更不能给他们扣上一顶“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没有贡献”的帽子,必欲攻讦批判而后快。对冯佳晨不友好的声音,不是根据她的所为来评议她的身份,而是根据她的身份去“罗织”她的所为。这实质上反映出的,是现今社会中按职业分高低贵贱的价值观仍有着相当的土壤。
那么,除去针对“网红”的有色眼镜后,冯佳晨究竟是否“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没有贡献”、真的不能当此殊荣?
答案同样是否定的。2019年7月,冯佳晨开始在大唐不夜城表演,随后作为“不倒翁小姐姐”迅速走红全网,大大提高了西安的曝光度,为西安文旅产业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担任全运火炬手是重大社会荣誉,而是否授予社会荣誉的标准,不应是受荣典者的职业,而应当考虑其社会贡献大小。作为一位在景区劳动的表演工作者,冯佳晨的“网红”身份不仅不是把她打入道德鸿沟、剥夺荣誉权的理由,反而是她为西安文旅作出重大贡献的方式。
总而言之,因冯佳晨“网红”身份而反对她担任火炬手的声音,根本上传达出的是一种职业歧视,是根据职业来给人分出高低贵贱的陈旧观念,也是一种对职业的刻板印象。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社会平等看待各式各样职业的可能性。它拒绝承认一个基本事实——不同领域的从业者,都可以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贡献自己的力量。劳动者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贡献者和推动者。在今天,我们应当鼓励所有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贡献的行为,而不是抓住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甚至因为特定的职业去臆想相关从业者的“罪名”。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引导尊崇劳动、职业平等的正确价值观,不抹杀任何一个劳动者的杰出贡献。
文/李闫 淳宇
冯佳晨担任全运火炬手的消息在互联网上大量传播的同时,关于她的争论也层出不穷。质疑火炬手选拔标准,暗指冯佳晨“不配”者有之;质疑冯佳晨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无贡献者有之;直称“西安吸引我的点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而非网红”者更有之。不难看出,舆论针对的都是冯佳晨的社会身份——“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没有贡献”“没有文化底蕴”的“网红”。
冯佳晨是否“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没有贡献”“没有文化底蕴”尚且不论;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网红”究竟是一个“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没有贡献”“没有文化底蕴”的职业吗?该职业究竟是不是低俗、浮躁等负面价值的表现?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下的网红经济兴盛非常,2020年仅直播行业的市场规模就达到了1930.3亿元,主播数量超1.3亿,而这仅仅是部分网红经济在数据上的直观体现。固然,伴随大河奔涌的往往是泥沙俱下,以低级趣味博眼球、赚流量的哗众取宠之徒客观存在。但“存在”不能等同于“普遍存在”,某些网红低俗、浮躁、文化底蕴缺失,不能等同于每个网红都如此,更不能给他们扣上一顶“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没有贡献”的帽子,必欲攻讦批判而后快。对冯佳晨不友好的声音,不是根据她的所为来评议她的身份,而是根据她的身份去“罗织”她的所为。这实质上反映出的,是现今社会中按职业分高低贵贱的价值观仍有着相当的土壤。
那么,除去针对“网红”的有色眼镜后,冯佳晨究竟是否“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没有贡献”、真的不能当此殊荣?
答案同样是否定的。2019年7月,冯佳晨开始在大唐不夜城表演,随后作为“不倒翁小姐姐”迅速走红全网,大大提高了西安的曝光度,为西安文旅产业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担任全运火炬手是重大社会荣誉,而是否授予社会荣誉的标准,不应是受荣典者的职业,而应当考虑其社会贡献大小。作为一位在景区劳动的表演工作者,冯佳晨的“网红”身份不仅不是把她打入道德鸿沟、剥夺荣誉权的理由,反而是她为西安文旅作出重大贡献的方式。
总而言之,因冯佳晨“网红”身份而反对她担任火炬手的声音,根本上传达出的是一种职业歧视,是根据职业来给人分出高低贵贱的陈旧观念,也是一种对职业的刻板印象。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社会平等看待各式各样职业的可能性。它拒绝承认一个基本事实——不同领域的从业者,都可以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贡献自己的力量。劳动者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贡献者和推动者。在今天,我们应当鼓励所有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贡献的行为,而不是抓住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甚至因为特定的职业去臆想相关从业者的“罪名”。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引导尊崇劳动、职业平等的正确价值观,不抹杀任何一个劳动者的杰出贡献。
文/李闫 淳宇
摘要: 9月9日,手游《哈利波特:魔法觉醒》上线各大平台,凭借超级IP的粉丝体量,一上线就空降AppStore游戏热榜第一,收获十余条微博热搜。知乎上“《哈利波特》手游能火多久”的提问浏览量超百万,批评与赞美齐飞,还有人将其与今年公测的《摩尔庄园》手游进行对比。十余天后,背靠众多IP的北京环球影城正式开园,在各平台上又掀起一阵讨论热潮。对经典IP心向往者有之,担忧IP不够还原者有之。
IP衍生品成为“现象级”社交货币,源于大众对美好记忆的共同回溯。《摩尔庄园》与《哈利波特》最早可追溯至十余年前,IP世界观的设定和沉浸式的环境,为所有玩家展开了一个“永无岛”:与拉姆勇闯黑森林,骑着扫帚参加魁地奇……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做梦,不会被现实的硬刺戳破五彩泡泡般的幻想。人们在游戏中喊着“爷青回”,寻找着原IP的记忆点,回溯那段与IP相伴、充满欢声笑语的时光,回望那个曾经无忧无虑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IP衍生品化身为社交货币,以“接头暗号”的形式帮助网友们完成了集体性的情感认知与认同构建,实现了集体性的“青春复兴”。
然而,IP带来的巨大效益背后也隐藏着IP反噬衍生品的危机。因原IP“神化”衍生品的粉丝们,最终也可能把不符期待的衍生品推下“神坛”,所谓“成也IP败也IP”。著名网络小说《全职高手》曾因其巨大的热度获得了动画、漫画、游戏等各界的青睐,然而其衍生手游以三流的游戏玩法、糟糕的打击感、骗“氪金”的策划等,不仅未能打开新的市场,还遭到了原IP粉丝们的唾弃。《哈利波特》手游也已因不够还原IP而遭到“哈迷”的批评。当衍生品出品商选择粉丝作为目标对象时,他们也就遇到了岔路口:是选择披着IP的外衣、“割粉丝的韭菜”,还是选择内容为王、延长原IP的世界线,并最终反哺IP?
IP情怀虽好,但现实才应是落脚点。开发IP衍生品时,如果一味追求“回溯”,而不注重当下、进行长线的市场研究,就等同于扼杀未来更多的可能性。市场变幻多端,停滞不前只会落后,就像《摩尔庄园》手游以收菜、钓鱼等为主要玩法,已不能适应如今的游戏市场。与之相比,背靠600年文化资源的故宫文创,则精准把握了故宫IP的用户定位,在保持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努力贴近年轻人的生活需求,其产品达到美观实用且文化内涵可圈可点的效果。环球影城背靠小黄人、哈利波特等众多知名IP,泛人气程度已十分可观,然而在入驻一个新城市时,环球影城仍然采取了长线策略,适应各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制造大众喜爱的IP衍生品,才能成功取得长期稳定的人气,实现经济效益的丰收。
超级IP的衍生品,往往凭借庞大的粉丝体量与优质的宣传营销,唤起粉丝的怀旧心理,轻易收获热度,但出品商唯有保持内容为王的思路,继承原IP的精彩设定并将其合理化、丰富化,同时站在更长远的尺度上规划IP衍生品的内容,方能“不坠神坛”,创造“新神话”。
文/胡雨凡
IP衍生品成为“现象级”社交货币,源于大众对美好记忆的共同回溯。《摩尔庄园》与《哈利波特》最早可追溯至十余年前,IP世界观的设定和沉浸式的环境,为所有玩家展开了一个“永无岛”:与拉姆勇闯黑森林,骑着扫帚参加魁地奇……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做梦,不会被现实的硬刺戳破五彩泡泡般的幻想。人们在游戏中喊着“爷青回”,寻找着原IP的记忆点,回溯那段与IP相伴、充满欢声笑语的时光,回望那个曾经无忧无虑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IP衍生品化身为社交货币,以“接头暗号”的形式帮助网友们完成了集体性的情感认知与认同构建,实现了集体性的“青春复兴”。
然而,IP带来的巨大效益背后也隐藏着IP反噬衍生品的危机。因原IP“神化”衍生品的粉丝们,最终也可能把不符期待的衍生品推下“神坛”,所谓“成也IP败也IP”。著名网络小说《全职高手》曾因其巨大的热度获得了动画、漫画、游戏等各界的青睐,然而其衍生手游以三流的游戏玩法、糟糕的打击感、骗“氪金”的策划等,不仅未能打开新的市场,还遭到了原IP粉丝们的唾弃。《哈利波特》手游也已因不够还原IP而遭到“哈迷”的批评。当衍生品出品商选择粉丝作为目标对象时,他们也就遇到了岔路口:是选择披着IP的外衣、“割粉丝的韭菜”,还是选择内容为王、延长原IP的世界线,并最终反哺IP?
IP情怀虽好,但现实才应是落脚点。开发IP衍生品时,如果一味追求“回溯”,而不注重当下、进行长线的市场研究,就等同于扼杀未来更多的可能性。市场变幻多端,停滞不前只会落后,就像《摩尔庄园》手游以收菜、钓鱼等为主要玩法,已不能适应如今的游戏市场。与之相比,背靠600年文化资源的故宫文创,则精准把握了故宫IP的用户定位,在保持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努力贴近年轻人的生活需求,其产品达到美观实用且文化内涵可圈可点的效果。环球影城背靠小黄人、哈利波特等众多知名IP,泛人气程度已十分可观,然而在入驻一个新城市时,环球影城仍然采取了长线策略,适应各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制造大众喜爱的IP衍生品,才能成功取得长期稳定的人气,实现经济效益的丰收。
超级IP的衍生品,往往凭借庞大的粉丝体量与优质的宣传营销,唤起粉丝的怀旧心理,轻易收获热度,但出品商唯有保持内容为王的思路,继承原IP的精彩设定并将其合理化、丰富化,同时站在更长远的尺度上规划IP衍生品的内容,方能“不坠神坛”,创造“新神话”。
文/胡雨凡
摘要: 神州十二离普通人有多远?是跨越浩渺星辰的千里万里,也是吃上家乡牛杂面的一双筷子的距离。
2021年9月17日,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三位航天员安全顺利出舱,引发各大媒体与普通民众关注。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话题“请三位航天英雄出示一下行程码”“航天员落地后最想吃面”等登上热搜。
关于航空航天等公共事业的宣传,从前似乎总以宏观的笔调出现。“航天精神”“空间站时代”“里程碑式进展”等概念化的用词,配以严肃庄重的主持人、发言人,传递出很强的权威感,也体现出官方对于公共事件本身的高度肯定。但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发展,从前这种宣传方式再难以收获最佳效果。碎片式的信息流中,宣传的总量增加,但单条宣传信息的质量却下降,往往变成数个固定抽象短语的堆砌。文化发展与军事布局,都能用“推进强国建设”全部概括;“为人民谋福祉”所指的,可能是教育改革,也可能是经济政策的落实。宏观式宣传的同质化、高频重复与脱离具体事件造成的高理解成本,使平台用户将其简单判定为“内容正确”后就匆匆离开。人们的“不关心”并非出于对公共事业的漠然,而是对模式化宣传的“逆反”。
近年来,主旋律宣传则开始回归生活,向贴近“社交媒体语境”的宣传方式转型。此次空间站任务的报道中,人民日报将三位航天员的太空旅程形容为“去太空出差”,以航天员的视角分享太空生活的食住娱,并穿插介绍航天员们的具体工作,制作成了兼顾吸引力与实质内容的短视频;新华网则从航天员聂海胜心心念念的襄阳牛杂面切入,记录下弟弟聂新胜为哥哥学习制作的动人画面。宣传纷纷突破原有的“距离感”,将航空航天事业的宏大凝聚于个体化叙事的小小一点,与信息接收者,即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建立起联系。高效率融入社交媒体语境的同时,也使得人们更好地理解第一线参与者、了解航空航天事业的具体模式,更好地与一项项宏大的公共事业共情。
我们也逐渐注意到,在当下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中,信息最广大的生产者、传播者是个体用户。人们在与航天员共情、对航天事业产生热心后,会自然而然地“转发”,将传播延续。更有部分用户主动生产信息,推出“奥运期间别忘了天上还有三个同胞和我们一起看比赛”“请三位航天英雄出示一下防疫健康码”等话题,引发了广泛讨论。宣传真正实现了再生长,获得了宝贵的生命力。
当然,此类宣传并非要完全取代宏观式、概念式的宣传,后者的特性在许多场合更为得体且不可或缺。在当下宣传事业的发展中,两者的差异与互补,带给我们的真正启示或许是:公共事业主旋律宣传的目的不在于营造权威感和严肃感,而在于真正感染人。宣传并不是要劝服人们相信官方给出的概念与判定,而是将具体的事业呈现给人们,使每一位公民切实感受到公共事业的推进与成果,获得社会发展建设中的具体成就感。如此,宣传也不会在一个个同质化词汇间变成了无生气的模板与套路,而是真正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同频共振,成为将个体公民与整体事业连接的纽带与桥梁。
文/叶韵雯
2021年9月17日,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三位航天员安全顺利出舱,引发各大媒体与普通民众关注。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话题“请三位航天英雄出示一下行程码”“航天员落地后最想吃面”等登上热搜。
关于航空航天等公共事业的宣传,从前似乎总以宏观的笔调出现。“航天精神”“空间站时代”“里程碑式进展”等概念化的用词,配以严肃庄重的主持人、发言人,传递出很强的权威感,也体现出官方对于公共事件本身的高度肯定。但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发展,从前这种宣传方式再难以收获最佳效果。碎片式的信息流中,宣传的总量增加,但单条宣传信息的质量却下降,往往变成数个固定抽象短语的堆砌。文化发展与军事布局,都能用“推进强国建设”全部概括;“为人民谋福祉”所指的,可能是教育改革,也可能是经济政策的落实。宏观式宣传的同质化、高频重复与脱离具体事件造成的高理解成本,使平台用户将其简单判定为“内容正确”后就匆匆离开。人们的“不关心”并非出于对公共事业的漠然,而是对模式化宣传的“逆反”。
近年来,主旋律宣传则开始回归生活,向贴近“社交媒体语境”的宣传方式转型。此次空间站任务的报道中,人民日报将三位航天员的太空旅程形容为“去太空出差”,以航天员的视角分享太空生活的食住娱,并穿插介绍航天员们的具体工作,制作成了兼顾吸引力与实质内容的短视频;新华网则从航天员聂海胜心心念念的襄阳牛杂面切入,记录下弟弟聂新胜为哥哥学习制作的动人画面。宣传纷纷突破原有的“距离感”,将航空航天事业的宏大凝聚于个体化叙事的小小一点,与信息接收者,即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建立起联系。高效率融入社交媒体语境的同时,也使得人们更好地理解第一线参与者、了解航空航天事业的具体模式,更好地与一项项宏大的公共事业共情。
我们也逐渐注意到,在当下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中,信息最广大的生产者、传播者是个体用户。人们在与航天员共情、对航天事业产生热心后,会自然而然地“转发”,将传播延续。更有部分用户主动生产信息,推出“奥运期间别忘了天上还有三个同胞和我们一起看比赛”“请三位航天英雄出示一下防疫健康码”等话题,引发了广泛讨论。宣传真正实现了再生长,获得了宝贵的生命力。
当然,此类宣传并非要完全取代宏观式、概念式的宣传,后者的特性在许多场合更为得体且不可或缺。在当下宣传事业的发展中,两者的差异与互补,带给我们的真正启示或许是:公共事业主旋律宣传的目的不在于营造权威感和严肃感,而在于真正感染人。宣传并不是要劝服人们相信官方给出的概念与判定,而是将具体的事业呈现给人们,使每一位公民切实感受到公共事业的推进与成果,获得社会发展建设中的具体成就感。如此,宣传也不会在一个个同质化词汇间变成了无生气的模板与套路,而是真正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同频共振,成为将个体公民与整体事业连接的纽带与桥梁。
文/叶韵雯
第03版:第03版
摘要: 其实在开学之前,学校大部分同学对这栋东南角的大楼没有太深的印象,只是偶尔路过时会看到它仍在修建中。新学期课表出来后,更有不少同学在“万票”(万能的朋友圈)紧急求助这座连地图路标中都不存在的“神秘大楼”到底所在何方。一周过去,深入体验过它的人大同学总是不吝用“智慧、高级、豪华”等词汇赞美这栋楼,说起它的优点时更是“眉飞色舞”。比教室还大的走廊、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通透的大落地窗,还有平时只能在高级商场体验的超高自动扶梯、清新干净的卫生间和宽敞明亮的电梯等等。大部分只在朋友圈中窥见其貌的同学,得知要去立德楼上课的第一反应都是兴奋的,但仍有人存在顾虑。商学院2020级本科生尹然表示:“教学楼敞亮豪华,但距离我的宿舍(知行楼群)比较远,几乎要横跨整个人大校园,赶去上课的时间变多了。”她上课的教室位于立德楼6楼,上下课高峰期间常常要等待许久乘坐电梯。虽然高级感十足的教室令人心驰神往,但专程去立德楼自习似乎并不是所有人的首选,对于部分同学来说,宿舍、图书馆、藏书馆、公共教学楼、明德楼群都是更好的选择。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2020级本科生周周说:“我还是更愿意在宿舍自习,一起床就可以学习,非常方便快捷,尤其在考试周也不用去抢座位。”对于外国语学院2019级本科生李希来说,立德楼不像图书馆有凉的直饮水,只有滚烫的开水,在那里自习,喝水很不方便。而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熙溪则认为“从东风到立德属于是跑步进入现代化了”。她说自己身边很多住东风的同学都进立德楼体验了一把自习,几乎每个人都要发朋友圈纪念一下。但谈及是否会经常去立德楼自习,她表示还是会顺着自己的习惯来。毕竟之前已经在藏书馆“扎营”了,所以她还是会优先选择藏书馆。一名同学在立德楼内自习。
教室外的电子屏可显示教室上课信息。
教室外的电子屏可显示教室上课信息。
摘要: 空间感的营造是立德楼的亮点之一。欣赏一栋建筑时,华丽的外观固然重要,但其内部空间构造的独特性、舒适性也值得关注。艺术学院讲师杨鹏注意到,立德楼的走廊十分宽敞明亮,可以容下更多的学生走动。更独特的是每层南北两端还有一些空出来的区域,每个区域大约两百平米,一侧毗邻中关村大街,一侧可以俯瞰校园景色。据杨鹏了解,这些区域很快就会摆放上桌椅,成为开放的交流学习空间。在杨鹏看来,建设这样大面积的开放式空间是一次创新之举,代表着只能在教室或图书馆学习的传统观念的转变,也是他所理解的立德楼“高端”之处。“学习是多场所、多可能性的,并不是只能在教室里学习。如果这里布置好了,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坐下来随意地聊天。很多时候,灵感都是在这种讨论中迸发出来的。”杨鹏如是说。这种转变也是时代发展的成果。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年代,建筑空间寸土寸金,唯有将教学楼内的大部分空间用于建教室,才能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而这种开放式空间则被打上“奢侈”的标签,可望而不可及。但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观念的转变,人大也在向着开放多元的方向逐步迈进,杨鹏认为这将是国内大学发展的一个趋势。他说:“在欧洲、美国的很多大学里,像咖啡馆或者这种空间都是学生们讨论出成果、甚至是世界级成果的地方。”这样的开放式交流空间为师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生可以自由讨论,老师也可以坐下来为学生解答问题。杨鹏回忆起从前这种空间的缺乏带来的种种不便:“由于教室可能下一节有课,老师讲完课不能占用这间教室,得马上撤出来。这时老师若想和学生们讨论问题,就不太方便就近找地方了。不过现在不一样了,在这个地方讨论好几个小时都可以。”让大学更像一个小型社会,使老师和学生有更多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机会,而不是学生待在教室里机械地学习——这是杨鹏脑海中的美好愿景,也是我们对未来校园建设的期待。而立德楼所做的一切,正在把这样的愿景和期待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空间感的打造是立德楼的亮点之一。楼内宽敞明亮的走廊将成为开放学习空间。
摘要: 立德楼是学校东南区建设项目的一部分,和立德公寓相连,以“L”形与东门外侧的文化大厦遥相呼应。在外观设计上,立德楼选择了与东门以及整个中关村大街色调一致的浅灰色,简洁现代的设计风格也彰显了沉稳的气质。如果说立德楼的外观是“现代化”的体现,那么内部则是“人性化”的写照。最初,立德楼的设计是以办公楼为主,部分教室用于行政。实验室管理与教学条件保障处处长王建表示:“此前,师生普遍反映教室不足、教学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在上一轮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也有专家指出我校教室设施相对落后。”为了改善教学环境,学校加大了教室规划建设和改造力度,学习国内外高校教室建设经验,听取各学部有过海外教学经验老师的想法,对原有的东南区综合楼(现立德楼)的内部规划和设计进行了调整,增大了教室的建设数量,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室设计的信息化和智慧化水准。立德楼内目前有75间“智慧教室”投入运行。它们均配置了活动式桌椅、可投票或选人作答的答题系统、可触控勾画或分屏互换的智能屏幕等教学设备,为师生搭建了良好的教学平台。“智慧教室”包含45间互动研讨型(平层)智慧教室和30间讲解报告型(阶梯)智慧教室,设置在立德楼1—10层。同学们上课时能进行多屏互动研讨,老师们可以设置学生答题方式和PPT上下页联动。如果需要直播或录播,教室内的摄像系统可多角度记录教学过程及数据。此外,还有充足的学生研讨及储物空间为教学活动提供保障。王健也指出:“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智慧教室的各种高端技术设施,将它们和教学课程结合起来进行创新,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就能推动智慧教学的发展。”总之,智慧教室通过多元化数字技术推动了研学互动空间发展,为新时代的教学转型提供了新动力,也为通州校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坐落我校东南隅的立德楼成为校园新地标。
立德楼智慧教室配有活动式桌椅和智能屏幕。
立德楼智慧教室配有活动式桌椅和智能屏幕。
摘要: 立德楼的创新体现在外观与内部空间的构造,更体现在智慧课堂。新学期伊始,很多老师都有了在立德楼上课的初体验。信息学院讲师钟佳桂在立德楼开设了ERP沙盘模拟课程。谈及对立德楼的整体印象,她毫不犹豫地说:“那肯定是高大、明亮、舒适和人性化。”她又结合自己的课堂体验补充道:“立德楼有专门的储物柜可以放置ERP课程的沙盘教具,就不用自己每次上课带来,特别方便;使用电子板写板书,没有粉尘,书写空间更大,还可以复现;教室里有地毯,桌子有滚轮,移动方便且安静,满足了小组讨论和沙盘操作对桌子的要求。”在教学效果方面,钟佳桂表示,课堂互动和展示的创新尤为明显。在立德楼教室里,每个组的讨论可以在其终端上进行,她也能看到各组的讨论情况。“同学们展示的时候可以在自己小组的智能展示屏上加载然后推送分享,所以各组的讨论和展示都非常方便,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会很方便。”历史学院讲师张亦冰认为,智慧课堂这种“去中心化”的空间布局,较传统教学楼有很大的进步。师生间能够更平等、便利地进行交流,同学们也坐得更舒服、少拘束。这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同学们听课、讨论的积极性,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智慧教室中多个显示屏幕也很好地解决了因位置原因看不清PPT等问题,而批注等多样化的功能也无愧于“智慧”二字。当提及部分老师对立德楼教室的使用不熟悉的问题时,钟佳桂表示,学校安排了教室使用培训,基本的使用方法还是能够很快掌握的,但想要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还需要由教师和学生相互适应,协同创新。“立德楼的新系统还是很先进的,不过有时它会有点不稳定。只有在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才能慢慢发现它的优点和缺点。”对于立德楼的期待和未来展望,钟佳桂认为立德楼能够提升人大形象,让更多老师、学生喜欢人大。它也应当逐渐完善,真正成为人大的新地标、成为人大人的骄傲。(文中尹然、周周、李希、熙溪均为化名。)教室外的储物柜为师生带来了更多便利。
教室内的活动式桌椅有助于同学们讨论和学习。
教室内的活动式桌椅有助于同学们讨论和学习。
摘要: 2021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秋季学期开学。许多同学的课程表中都增添了一个新的上课地点——立德楼。作为“RUC最年轻的建筑”,立德楼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同学们在这里上课自习的感受如何?立德楼里充裕的空间将会如何被利用?老师们又会怎样利用智慧教室教学?请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揭开立德楼的“神秘面纱”。文/本报记者 郑筱然 黄上峰 谈凯 丁逸欣 龙子桐 陈天乐 张夕 夏诗仪
图/本报记者 张可函 搜狐网
图/本报记者 张可函 搜狐网
第04版:第04版
・
02人间烟火气
摘要: 退休的未来或许未至,但憧憬与期冀先一步而来。
在何家弘退休后的愿望清单里,排在第一位的一直是多花些时间陪陪家人。这个愿望虽然简单,于他而言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生活其实人生中最重要的,而且是最持久的东西。”
“我觉得没有她我可能不会上大学,就会一直想着当个文学青年写小说,所以等于还是因为她改变了。”当谈到自己的妻子时,何家弘眼神里总不自觉地流露出深深的爱意。从只会埋头写作的青年,到桃李满天下的法学教授,何家弘觉得是妻子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两个人从黑发到白头,已携手走过半个世纪的时间,还是盼望在一起能够越久越好。
“人在职的时候,要尽职尽责。当职责履行完毕,人也可以是更丰富的人。”新闻学院副教授马少华认为退休意味着“教师”这一阶段的结束,同时也是人生另一个全新阶段的开始。在今年退休后,马少华想过一过教师身份之外的生活,完成一些“童年时候没有来得及实现的梦想”。在他看来,人生本来就不太长,应该被赋予更多的可能性。
退休不是隐退,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信息学院教授杨小平评价自己是“挺爱玩的一个人”,退休后感触最深的就是多了些时间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原来的假期时间几乎被学术会议、科研指导和比赛占满,现在终于有了机会和朋友、家人出去走走看看。退休五年来,他每年至少都会以跟团的形式出国游玩两三次,而在国内旅行的次数则更是掰着手指头也数不过来。他第一个前往的地方是北欧,印象最深的则是在埃及的旅程。对于每段不同的旅程,杨小平都有着深刻的体味:“把一些以前知道的、学到的一些东西融进玩的过程中,就能够比较确切地在实践去理解和感受。”
前段时间,杨小平又与亲友前往四川川西自驾旅行。快回到成都的时候,车子出现了故障,人坐在车里,车被放在很高的救援车上,“坐在车上往外面看不到路,旁边就是悬崖,司机还开得飞快,一直在路上开了七个小时,到夜里三点才到”。尽管是充满惊险的经历,杨小平还是觉得“挺好的”,他说:“这都是以前不可想象的一种很特别的经历。”
旅行之外,杨小平也并未完全抽离教师的身份。所带的博士生尚未毕业,杨小平在信息学院依然担任着督导的职责,不时还需要参加外校的毕业论文答辩。办公室的茶桌由于使用频率的减少而缺水停用,但是书柜里满满当当的专业书籍和轰鸣作响的打印机仍深刻烙印着教师身份的痕迹。墙上的白板上,杨小平随手写道:“线都找不到,笨!”退休对他而言,是“慢慢,慢慢,就越离越远”的旅程。
“还是得通过一段过渡期。”和杨小平一样,信息管理学院教授陈智为也在逐渐适应远离教师岗位后的生活。退休后的陈智为曾选择“云游四方”,去过苏州、广州等地为学生们授课。“六十多岁精力充沛,可以做很多事情。”七十五岁以后,他又回到了人大,以返聘的形式担任荣誉辅导员。虽然根扎了下来,可他一刻也没让自己闲着。陈智为在学校离退休处牵头办起的“书法展”和“文房四宝展”等活动,充实了退休教师们的闲暇时光,也让学生学习到了传统文化知识。2015年,他陆续推出个人的漫画、简笔画主题展,《画说价值观》等专题引人注目,让人赞不绝口。
即使身体不如从前,无法参与篮球、足球等激烈运动,陈智为也会在每天下午与老朋友们相约来到活动中心写写书法、打打台球。“高管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兴”。陈智为自述现在的退休生活,就是每天想想花鸟、鱼虫、山水,和有趣的人作伴。在人大这一方土地上,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在何家弘退休后的愿望清单里,排在第一位的一直是多花些时间陪陪家人。这个愿望虽然简单,于他而言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生活其实人生中最重要的,而且是最持久的东西。”
“我觉得没有她我可能不会上大学,就会一直想着当个文学青年写小说,所以等于还是因为她改变了。”当谈到自己的妻子时,何家弘眼神里总不自觉地流露出深深的爱意。从只会埋头写作的青年,到桃李满天下的法学教授,何家弘觉得是妻子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两个人从黑发到白头,已携手走过半个世纪的时间,还是盼望在一起能够越久越好。
“人在职的时候,要尽职尽责。当职责履行完毕,人也可以是更丰富的人。”新闻学院副教授马少华认为退休意味着“教师”这一阶段的结束,同时也是人生另一个全新阶段的开始。在今年退休后,马少华想过一过教师身份之外的生活,完成一些“童年时候没有来得及实现的梦想”。在他看来,人生本来就不太长,应该被赋予更多的可能性。
退休不是隐退,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信息学院教授杨小平评价自己是“挺爱玩的一个人”,退休后感触最深的就是多了些时间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原来的假期时间几乎被学术会议、科研指导和比赛占满,现在终于有了机会和朋友、家人出去走走看看。退休五年来,他每年至少都会以跟团的形式出国游玩两三次,而在国内旅行的次数则更是掰着手指头也数不过来。他第一个前往的地方是北欧,印象最深的则是在埃及的旅程。对于每段不同的旅程,杨小平都有着深刻的体味:“把一些以前知道的、学到的一些东西融进玩的过程中,就能够比较确切地在实践去理解和感受。”
前段时间,杨小平又与亲友前往四川川西自驾旅行。快回到成都的时候,车子出现了故障,人坐在车里,车被放在很高的救援车上,“坐在车上往外面看不到路,旁边就是悬崖,司机还开得飞快,一直在路上开了七个小时,到夜里三点才到”。尽管是充满惊险的经历,杨小平还是觉得“挺好的”,他说:“这都是以前不可想象的一种很特别的经历。”
旅行之外,杨小平也并未完全抽离教师的身份。所带的博士生尚未毕业,杨小平在信息学院依然担任着督导的职责,不时还需要参加外校的毕业论文答辩。办公室的茶桌由于使用频率的减少而缺水停用,但是书柜里满满当当的专业书籍和轰鸣作响的打印机仍深刻烙印着教师身份的痕迹。墙上的白板上,杨小平随手写道:“线都找不到,笨!”退休对他而言,是“慢慢,慢慢,就越离越远”的旅程。
“还是得通过一段过渡期。”和杨小平一样,信息管理学院教授陈智为也在逐渐适应远离教师岗位后的生活。退休后的陈智为曾选择“云游四方”,去过苏州、广州等地为学生们授课。“六十多岁精力充沛,可以做很多事情。”七十五岁以后,他又回到了人大,以返聘的形式担任荣誉辅导员。虽然根扎了下来,可他一刻也没让自己闲着。陈智为在学校离退休处牵头办起的“书法展”和“文房四宝展”等活动,充实了退休教师们的闲暇时光,也让学生学习到了传统文化知识。2015年,他陆续推出个人的漫画、简笔画主题展,《画说价值观》等专题引人注目,让人赞不绝口。
即使身体不如从前,无法参与篮球、足球等激烈运动,陈智为也会在每天下午与老朋友们相约来到活动中心写写书法、打打台球。“高管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兴”。陈智为自述现在的退休生活,就是每天想想花鸟、鱼虫、山水,和有趣的人作伴。在人大这一方土地上,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
03春泥更护花
摘要: 离别时分,总有些事让人惦念。在杨小平心里,最放不下的还是学生。即使退休了,杨小平也经常会在几个微信群里与学生们“唠唠嗑”,平日里约上学生去世纪馆打个羽毛球。学生三两结伴到老师家里吃个饭聚一聚,在他看来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最近一位福建的学生通过微信联系上了杨小平,想要再过来跟老师聊聊天。曾经在学生时代里一些没有来得及完全理解的话,在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中有了更深层的领悟;还有一位刚刚从校园迈入职场的毕业生,来到公司便被安排去组织一个完整的项目,面对这样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下子慌了手脚,便跑来向杨小平寻求建议…...无论学生有什么问题,杨小平都会以师者的身份一一欣然解答,“都是自己的学生嘛,真的跟自己的孩子似的。”新闻学院教授赵永华曾是方汉奇的弟子之一。现在先生早已远离教学一线,而昔日的学子,也已成为一方名师。在赵永华的记忆中,方先生是一位严师,更是一位慈父。在给学生提出选题建议时,他不会让学生陷入两难的选择,而是根据学生专业、兴趣等特点“量体裁衣”。“比如我上学那会儿,研究方向是在华俄文报刊史,这个选题适合我,老师就会说‘小老鼠掉米缸啦’,我写的博士论文他觉得框架、内容挺完整,就会说:‘小猫吃小鱼,有头有尾’。”温柔平易的语言背后,蕴含着老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听交响乐、看芭蕾是方先生在闲暇时最喜欢的两种消遣方式,而作为学生的赵永华便将其悄悄记在了心里:“我知道他爱看,有一次俄罗斯的舞团来如论讲堂演,我就把海报发群里了,他果然就‘上钩’了,说你帮我买票,买三张位置最好的。”学生懂得老师的喜好,老师明白学生的心思,师生俨然是彼此的默契拍档。三尺讲台之外,互相牵挂的师生情是治愈时光的无二良药。生活之外,老教师们的故事也通过另外一种形式被悄然记录了下来。国际关系学院讲师李璠在网课界面刷屏的“谢谢老师”“老师退休快乐”弹幕中结束了教学生涯;马少华的学生曾在朋友圈中写道:“或许经年之后大学学的很多知识在我心里已然模糊,但马老师在课堂上一笔一划认真记下回答问题同学名字的动作依然会清晰如昨”;曾经参与方汉奇访谈节目的学生也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择一业,终一生,感觉方先生的热爱是没有什么能挡住的。”时光也许会抹掉一些东西,但老师们在话语和行动间流露出的高尚师风,亦将永远传承书写下去。法学院教授何家弘和他的妻子。新闻学院教授方汉奇和他的学生。信息学院教授杨小平旅途留影。
・
01皓首犹贪学
摘要: 在B站发视频“走红”前,何家弘已有过两次延迟退休的经历。他在《中国新闻周刊》发表的文章《人生舞台的三次谢幕》中,曾详细描述过这段经历:“60岁,在自己看作‘鱼与熊掌’的法学与文学间选择前者,延迟退休继续工作……65岁,幸运地赶上了学校政策的‘早班车’,被聘请为‘杰出学者’再次延迟退休……68岁,已经下决心努力站好最后一班岗”。
每当面临退休抉择时,何家弘还是希望“能讲的话就尽量讲下去”。尽管也有想过开启新生活,但是“不退”更多还是来自于他多年来对教师这份工作的依恋:“已经干了这么多年,也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还是有点留恋的。”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今年本该按照规定办理的退休手续再次“暂缓”。怀着“不退休,那就继续加油干”的心态,何家弘像以往一样继续做着授课与科研方面的工作。原先计划中指导博士生完成论文的任务提前完成,让何家弘在教学工作之余闲了下来,思考着:“我还应该干些什么呢?”在学生与家人的提议与帮助下,何家弘将证据法学知识以“何教授说案”的形式搬上了B站,在一个月内发布了四个视频,涨粉十余万。
新闻学院教授方汉奇退休后的生活则显得更为平淡,用他开玩笑似的话来讲就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迈入人生第95个年头,方汉奇平日里的大部分时间依然是在书房度过的。他那间三十余平米不大的房间之中,半圆式罗列着两层整齐码放好的书籍、报刊,这些书籍、报刊被学生们戏称里面装了“两百年中国新闻史”。疫情期间,方汉奇每天都会在书桌前写日记,一笔一划地把身边所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日记涉及的内容广泛,从冷清的校园景象再到周边市场的商品销售实况,配上每天的新增病例、累计确诊病例等最新疫情数据,组成了一份独一无二的“一手史料”。时至今日,这位新闻界“老兵”依然在耕耘,在守望。
为了跟紧新时代的发展脚步,这位好奇探索的“90后”还学会了如何在电脑上写文章,注册了微博、微信等等“时髦”的互联网应用。在新闻学院教授彭兰的记忆中,她曾给学院年长的教师做过短期的电脑使用培训,而最终学会五笔打字的只有两位,方汉奇就是其中之一。
正如方汉奇常说的:“不怕慢,就怕站”,像流水一样有持之以恒的动力,也自然有它的力量。
每当面临退休抉择时,何家弘还是希望“能讲的话就尽量讲下去”。尽管也有想过开启新生活,但是“不退”更多还是来自于他多年来对教师这份工作的依恋:“已经干了这么多年,也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还是有点留恋的。”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今年本该按照规定办理的退休手续再次“暂缓”。怀着“不退休,那就继续加油干”的心态,何家弘像以往一样继续做着授课与科研方面的工作。原先计划中指导博士生完成论文的任务提前完成,让何家弘在教学工作之余闲了下来,思考着:“我还应该干些什么呢?”在学生与家人的提议与帮助下,何家弘将证据法学知识以“何教授说案”的形式搬上了B站,在一个月内发布了四个视频,涨粉十余万。
新闻学院教授方汉奇退休后的生活则显得更为平淡,用他开玩笑似的话来讲就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迈入人生第95个年头,方汉奇平日里的大部分时间依然是在书房度过的。他那间三十余平米不大的房间之中,半圆式罗列着两层整齐码放好的书籍、报刊,这些书籍、报刊被学生们戏称里面装了“两百年中国新闻史”。疫情期间,方汉奇每天都会在书桌前写日记,一笔一划地把身边所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日记涉及的内容广泛,从冷清的校园景象再到周边市场的商品销售实况,配上每天的新增病例、累计确诊病例等最新疫情数据,组成了一份独一无二的“一手史料”。时至今日,这位新闻界“老兵”依然在耕耘,在守望。
为了跟紧新时代的发展脚步,这位好奇探索的“90后”还学会了如何在电脑上写文章,注册了微博、微信等等“时髦”的互联网应用。在新闻学院教授彭兰的记忆中,她曾给学院年长的教师做过短期的电脑使用培训,而最终学会五笔打字的只有两位,方汉奇就是其中之一。
正如方汉奇常说的:“不怕慢,就怕站”,像流水一样有持之以恒的动力,也自然有它的力量。
・
04江春入旧年
摘要: 五月初,何家弘在公众号上发表的文章《不退休就上B站》,让我们看到了老教师与新事物之间碰撞出的绚丽火花;陈智为在提及退休生活时说道:“老同志们离开工作岗位以后应该做什么?干家务、带孩子、出门散步聊家常?不,我们应该活得更精彩。”生活不设限,朴素直白的语言也让我们感受到老教师们退离一线后的无限可能。
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他们是令人尊敬的师者。“老师的课是讲一次少一次的,这堂课不成功,有一点缺陷,再弥补都不行的了。”这是马少华对自己的要求,更是每一位老师对职业的坚守与担当;“学术需要传承,我能做一点就做一点,直到做不动为止。”虽已高龄,方先生依旧履行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他们又是可爱的普通人。“月底准备去湖南,这次打算好好地体验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杨小平的旅程还在继续,“依然看书,读史阅今”则是老教师们在退休后仍在坚持的习惯。
在课堂上,他们用对这方讲台的热情和虔诚,谆谆教导,用心血灌注教育事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才。当他们走下讲坛,纵使节奏变换,学者的清风依然不改,师者的本色也从未减退,而眼中的光亦闪烁依旧。
时光也许会抹掉一些东西,但老师们在话语和行动间流露出的高尚师风,亦将永远传承书写下去。
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他们是令人尊敬的师者。“老师的课是讲一次少一次的,这堂课不成功,有一点缺陷,再弥补都不行的了。”这是马少华对自己的要求,更是每一位老师对职业的坚守与担当;“学术需要传承,我能做一点就做一点,直到做不动为止。”虽已高龄,方先生依旧履行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他们又是可爱的普通人。“月底准备去湖南,这次打算好好地体验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杨小平的旅程还在继续,“依然看书,读史阅今”则是老教师们在退休后仍在坚持的习惯。
在课堂上,他们用对这方讲台的热情和虔诚,谆谆教导,用心血灌注教育事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才。当他们走下讲坛,纵使节奏变换,学者的清风依然不改,师者的本色也从未减退,而眼中的光亦闪烁依旧。
时光也许会抹掉一些东西,但老师们在话语和行动间流露出的高尚师风,亦将永远传承书写下去。
摘要: “智商不够当不了官,情商偏高又经不了商,也就只能当老师了。”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68岁的教授何家弘在B站发布“何教授说案”系列首个视频时自我调侃的话。尽管自评为一个“守旧派”,何家弘还是很乐意通过新平台来向大众讲些法学相关的知识。在他看来,B站“青年人很多,影响可能会更大”。“何教授说案”系列的首个视频结尾处,何家弘拍拍胸脯响亮地说出:“这就是‘何教授说案’”,简单的语句蕴含着饱满的热情。教学生涯终有一日将会结束,但对于像何家弘这样兢兢业业的教师来讲,心若在,哪里都是讲台。
文/本报记者 邱北辰 杨雨萱 祁雯欣 曹乐涵 储琦 辛美仪
图/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 微博 千库网 受访者提供
文/本报记者 邱北辰 杨雨萱 祁雯欣 曹乐涵 储琦 辛美仪
图/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 微博 千库网 受访者提供
第05版:第05版
・
跑道之外
摘要: 走下跑道,走进课堂,杨鸿菲是新闻学院一名普通的本科生,除了日常的训练之外,她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在自己文化课的学习上,这注定了她无法像其他来自专业队的竞争对手一样,每天全身心投入训练。尽管教练和队里的师兄都对她关爱有加,但不管多深的感情都无法改变校内训练条件与专业田径队相距甚远的客观事实。这很难不让人产生一种设想:假如杨鸿菲选择进入专业队,现在会不会有更好的成绩?面对这个问题,她的回答出乎意料地异常坚定:“完全没有。”在杨鸿菲的眼里,虽然进入大学意味着失去了接受更专业训练的机会,但大学的生活却给她带来了更为珍贵的东西。她在人大里所认识的朋友们,所学到的新闻知识,所参与的社团活动,都为她的未来增添了许多在长跑之外的色彩,也给了她在未来选择另一种生活机会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这一年来,她在校园里收获的东西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体现为一种极强的学习能力和灵性,重新反作用到了长跑上,帮助杨鸿菲更好地打磨自己的技术,也能够以更加镇静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她可能遇到的瓶颈期,以及未来注定会出现的的种种困难。在校园赋予的珍贵的事物里,对杨鸿菲影响最深、同时她自己也最为珍视的无疑是和教练以及队友间的深厚情谊。在谈起自己的恩师于教练时,她口中频率最高的词就是“相信”。“我相信我的教练”“我相信我教练带着我我一定能出成绩”“我教练相信我这几个月的训练成果”……信任将这对刚刚结识一年的师徒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杨鸿菲心无旁骛,一心一意,谦逊地接受恩师的安排指导,在挫折中学习,在批评中进步;于教练全心全意地为爱徒制定专项训练计划,陪同出征比赛,家里烧了好吃的也不忘打包一份给鸿菲……师徒二人之间充满着亲密与默契,像是合作多年的老搭档,又像是血浓于水的父女一般。人们常常讨论是优秀的教练成就了运动员,还是出色的运动员成就了教练,可对于杨鸿菲和于教练来说,这从来不是个问题,他们的合作一直都是个相互成就的过程,在其中两个人都是绝对真诚、毫无保留的,这种高于一切的信任感是师徒二人出色合作的根基。网络上,“双向奔赴”是人们用来形容美好爱情的词汇,而在人大田径场上的这份“双向奔赴”则书写了一出温暖的师徒佳话。于浩飞教练在指导队员训练。在人大,杨鸿菲收获了各方面的成长。
・
枪响之前
摘要: 杨鸿菲是人大长跑队里年龄最小的运动员,也是当之无愧的“队宠”。在日常训练中,从钉鞋的选择到肌肉的放松,每一个小小的细节,都会有师兄们在旁边细心地帮助。
其中,和杨鸿菲关系最好的是她嘴里的“青哥”,也就是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杨长青。今年五月以来,他还多了一个特殊的身份:杨鸿菲的陪练。四个多月的时间,杨长青全身心地陪伴在杨鸿菲的身边,用他自己的话说:“除了睡觉休息,几乎所有时间都呆在一起。”
暑假期间,在别的队友休假的时候,杨长青也留校陪同杨鸿菲为全运会做最后的冲刺。为了执行好陪练的任务,杨长青不惜把自己的日程调成了和杨鸿菲完全一样的模式。为此,他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几乎完全放弃了自己原本极具竞争力的个人单项的训练。
提到杨长青的付出时,于教练也高度评价了他的“奉献精神”。从始至终,杨长青对于躲在聚光灯后的陪练位置毫无怨言,在新身份里,他找到了价值和意义:“鸿菲进全运会是我们长跑队的骄傲,做一些牺牲我觉得是值得的。”在他眼里,陪练也是一种对他自己的督促,原本个人训练时偶尔会有偷懒的念头,但现在必须按120分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才能真正起到陪练的作用。这段备战期,杨长青不仅完成了陪练的任务,也完成了自我的成长。
无论是于教练、杨长青,抑或是杨鸿菲自己,都是在为了一个目标而并肩前行,他们心中一致的信念铸造了深厚的感情。采访的最后,杨长青坦言,自己看杨鸿菲的比赛多少还是会比别人紧张一些,像是自己也站在跑道上。他还打趣道:“于教练虽然现在看着很平静,心里面肯定也紧张的很呢!”
他们的紧张,与其说是对于成绩的担忧,不如说是来自于彼此间胜似同气连枝的感情在其中作祟。在赛场上奔跑的只有杨鸿菲,但紧紧相连、共同跳动的心却有很多。这份注视有时会成为压力,但更多的时候,将化为动力,赋予杨鸿菲在跑道上最后冲刺的能量。
后记:在9月21日早上的全运会女子800米预赛上,杨鸿菲在第二组出战,最终名列小组第六,赛出了人大人的风采。无缘决赛的西安之行,固然多少留下了些遗憾。但不要忘记:杨鸿菲,今年刚刚19岁,她的赛场仍在未来。比赛结束之后,她悄悄地把自己的微信签名改成了“越努力越幸运”。属于她的路还很长,我们依然期待着看到她继续攀登,继续挑战,创造更多的奇迹。杨鸿菲与杨长青在共同训练。
文/本报记者 万语
图/千库网 受访者提供
其中,和杨鸿菲关系最好的是她嘴里的“青哥”,也就是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杨长青。今年五月以来,他还多了一个特殊的身份:杨鸿菲的陪练。四个多月的时间,杨长青全身心地陪伴在杨鸿菲的身边,用他自己的话说:“除了睡觉休息,几乎所有时间都呆在一起。”
暑假期间,在别的队友休假的时候,杨长青也留校陪同杨鸿菲为全运会做最后的冲刺。为了执行好陪练的任务,杨长青不惜把自己的日程调成了和杨鸿菲完全一样的模式。为此,他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几乎完全放弃了自己原本极具竞争力的个人单项的训练。
提到杨长青的付出时,于教练也高度评价了他的“奉献精神”。从始至终,杨长青对于躲在聚光灯后的陪练位置毫无怨言,在新身份里,他找到了价值和意义:“鸿菲进全运会是我们长跑队的骄傲,做一些牺牲我觉得是值得的。”在他眼里,陪练也是一种对他自己的督促,原本个人训练时偶尔会有偷懒的念头,但现在必须按120分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才能真正起到陪练的作用。这段备战期,杨长青不仅完成了陪练的任务,也完成了自我的成长。
无论是于教练、杨长青,抑或是杨鸿菲自己,都是在为了一个目标而并肩前行,他们心中一致的信念铸造了深厚的感情。采访的最后,杨长青坦言,自己看杨鸿菲的比赛多少还是会比别人紧张一些,像是自己也站在跑道上。他还打趣道:“于教练虽然现在看着很平静,心里面肯定也紧张的很呢!”
他们的紧张,与其说是对于成绩的担忧,不如说是来自于彼此间胜似同气连枝的感情在其中作祟。在赛场上奔跑的只有杨鸿菲,但紧紧相连、共同跳动的心却有很多。这份注视有时会成为压力,但更多的时候,将化为动力,赋予杨鸿菲在跑道上最后冲刺的能量。
后记:在9月21日早上的全运会女子800米预赛上,杨鸿菲在第二组出战,最终名列小组第六,赛出了人大人的风采。无缘决赛的西安之行,固然多少留下了些遗憾。但不要忘记:杨鸿菲,今年刚刚19岁,她的赛场仍在未来。比赛结束之后,她悄悄地把自己的微信签名改成了“越努力越幸运”。属于她的路还很长,我们依然期待着看到她继续攀登,继续挑战,创造更多的奇迹。杨鸿菲与杨长青在共同训练。
文/本报记者 万语
图/千库网 受访者提供
・
成长之始
摘要: “这个孩子肯练,有追求,一定能出成绩。”教练于浩飞看着远处正在热身的弟子,目光里面充满了慈爱和期许。他眼睛里那个精瘦的女孩就是杨鸿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上第一位自主培养冲进全运会决赛阶段的选手。一说起她,于教练的声线明显柔软起来,在他丰富的执教履历里,杨鸿菲或许不是最具天赋的那个,但一定是最为努力的那几个之一。为了保证自己的训练质量,杨鸿菲严格遵守教练的要求,坚持每天晚上十点半准时睡觉,清晨按时出早操,一日三餐都自己进行合理的膳食搭配,并且记录下来交给教练进行统计……对于在专业队训练的运动员来说,这样的日程安排显得疏松平常,并无太多新意,但对于一名大学生运动员来说,能在课业负担和外界纷扰中保有这份执着,不仅需要远超常人的意志力和专注度,更需要一颗能够褪去浮躁、沉潜海底的心。面对我们的采访,杨鸿菲话不太多,显然,相比跟人说起自己奔跑的故事,“奔跑”本身对她来说是一件更自在的事。在谈到自己广受称赞的自律时,她有些害羞,反复地强调“跑步对于我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语气里面透露着稀松平常,似乎不曾把这当成一种“苦”,但也没有强行渲染所谓的“快乐”。她十分坦诚地说:“离开校园后我可能就再也不会跑步了”,但只要还在奔跑,她就会坚定地付出一切。长年累月对于一种习惯的坚持,已经让这种别人眼里“超人”般的自律行为,变成了对于杨鸿菲来说自然而然的生活常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训练里每一次对于体能极限的突破,每一次对于更快速度的追求,对于“生活常规”的恪守,最终都转化为了比赛场上成绩的进步。大一刚入学时,杨鸿菲800米的PB(个人最好成绩)仅仅2分16秒,和一流高手还有很大的差距。而在今年6月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面对一众强手,杨鸿菲毫不怯场,跑出了2分10秒77的好成绩,一举锁定了全运会的参赛资格。在中距离项目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实现六秒的提升,这样的成长速度可以用“惊人”来形容,短短九个月,杨鸿菲已经凭借自己的努力,从一名的大学生级别运动员,成长为了一名国家级的选手,全运会的亮相就是她迈向更高舞台的第一步。显然,在她的眼里,终点还远得很。未来四年,再提一个六秒,再往上走一个台阶,为什么不呢?比赛中的杨鸿菲。
第06版:第06版
摘要: 自2017年第一支文创冰淇淋——玉渊潭冰淇淋“横空出世”至今,文创冰淇淋已经成为了许多景区的“标配”,但是推出它们的大学却屈指可数。我校凭借着敏锐的嗅觉,成功开辟了这一新潮流。但与此同时,要想使其发挥长期价值,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
首先,冰淇淋有一定的季节性,一旦过了夏季购买高峰,它的未来市场并不乐观。国学院2019级本科生税宇并未购买此次的文创冰淇淋,当问及原因时,她表示:“天气已经转冷,文创冰淇淋有些过季,购买需求也减弱了。”对此,我校不久前推出了人大冰淇淋礼盒,保鲜时间更久,也使师生们得以把校园各色风景“带回家”,与家人、朋友一同分享,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扩展了市场前景。社会与人口学院2020级本科生胡殷俊提出也可以尝试根据季节时令推出别的文创食品。“我觉得在冬天卖文创自热火锅就是个不错的主意。”他笑着说。
此外,人大文创冰淇淋作为轻奢型的冰淇淋难逃本身的弊病——性价比较低。在收集文创冰淇淋的反馈意见时,我们发现对于文创冰淇淋的评价离不开一个关键词:贵。商学院2019级本科生许一说:“价格太贵了,用上校园卡优惠也要11.6元,买一次拍完照就不想买了。”对此,王祚荣作出回应:“11.6元的价格相对公园景点的文创冰淇淋还是低了不少的,我们也在保证原材料质量的同时将价格尽力压低了。”诚然,文创冰淇淋由于原材料的成本和自身工艺的复杂性,价格难免高于市面上冰淇淋的均价,但贵价的冰淇淋并不会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消费首选。因此,能否在保证食品安全、健康的基础上,打造更为平价、更多口味的产品,就成为了文创冰淇淋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
校园文创不是“网红噱头”,顺应潮流更不能“盲目跟风”。环境学院2017级本科生李方圆表示,只强调冰淇淋的校园IP,而忽视了实在的、本质的内核,是无法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的。“比起花哨的网红产品,最好能够将其定位为学生日常消费得起的东西,否则大家顶多尝个新鲜、发个朋友圈,也不会回购。”
文创冰淇淋作为一种商品,只有平衡好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才能走得长远。一方面,它的设计和宣传需要进一步洞悉学生心理,深挖校园一景一物背后的人文属性。“比如武大的樱花、华政的猫咪等等都很有特色,我们就主要是校徽校训,相比之下还是庄重严肃了些。”历史学院2020级本科生洪浩庭指出。对此王祚荣也给出了积极的回应:“我们未来将会避免简单的LOGO粘贴,基于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去挖掘,打磨出真正好的文创产品。”文创产品只有真正地传递出共同的情感,才能承载温度,成为具有情怀、可供记忆之物。另一方面,口感、价格等也需要纳入考量,切莫因忽视了实际意义而让其只是昙花一现。
所以校园文创冰淇淋到底卖的是什么?从人大文创冰淇淋的初试水来看,校园文创产品的走红离不开的是情怀和内蕴。“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外精研冰淇淋口味,打造更精致的外形;在内挖掘更深的文化内涵,以更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文”以载“创”才是文创冰淇淋乃至之后校园文创产品的长久发展之计。
(文中胡殷俊、许一为化名。)同学们在选购文创雪糕。
首先,冰淇淋有一定的季节性,一旦过了夏季购买高峰,它的未来市场并不乐观。国学院2019级本科生税宇并未购买此次的文创冰淇淋,当问及原因时,她表示:“天气已经转冷,文创冰淇淋有些过季,购买需求也减弱了。”对此,我校不久前推出了人大冰淇淋礼盒,保鲜时间更久,也使师生们得以把校园各色风景“带回家”,与家人、朋友一同分享,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扩展了市场前景。社会与人口学院2020级本科生胡殷俊提出也可以尝试根据季节时令推出别的文创食品。“我觉得在冬天卖文创自热火锅就是个不错的主意。”他笑着说。
此外,人大文创冰淇淋作为轻奢型的冰淇淋难逃本身的弊病——性价比较低。在收集文创冰淇淋的反馈意见时,我们发现对于文创冰淇淋的评价离不开一个关键词:贵。商学院2019级本科生许一说:“价格太贵了,用上校园卡优惠也要11.6元,买一次拍完照就不想买了。”对此,王祚荣作出回应:“11.6元的价格相对公园景点的文创冰淇淋还是低了不少的,我们也在保证原材料质量的同时将价格尽力压低了。”诚然,文创冰淇淋由于原材料的成本和自身工艺的复杂性,价格难免高于市面上冰淇淋的均价,但贵价的冰淇淋并不会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消费首选。因此,能否在保证食品安全、健康的基础上,打造更为平价、更多口味的产品,就成为了文创冰淇淋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
校园文创不是“网红噱头”,顺应潮流更不能“盲目跟风”。环境学院2017级本科生李方圆表示,只强调冰淇淋的校园IP,而忽视了实在的、本质的内核,是无法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的。“比起花哨的网红产品,最好能够将其定位为学生日常消费得起的东西,否则大家顶多尝个新鲜、发个朋友圈,也不会回购。”
文创冰淇淋作为一种商品,只有平衡好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才能走得长远。一方面,它的设计和宣传需要进一步洞悉学生心理,深挖校园一景一物背后的人文属性。“比如武大的樱花、华政的猫咪等等都很有特色,我们就主要是校徽校训,相比之下还是庄重严肃了些。”历史学院2020级本科生洪浩庭指出。对此王祚荣也给出了积极的回应:“我们未来将会避免简单的LOGO粘贴,基于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去挖掘,打磨出真正好的文创产品。”文创产品只有真正地传递出共同的情感,才能承载温度,成为具有情怀、可供记忆之物。另一方面,口感、价格等也需要纳入考量,切莫因忽视了实际意义而让其只是昙花一现。
所以校园文创冰淇淋到底卖的是什么?从人大文创冰淇淋的初试水来看,校园文创产品的走红离不开的是情怀和内蕴。“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外精研冰淇淋口味,打造更精致的外形;在内挖掘更深的文化内涵,以更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文”以载“创”才是文创冰淇淋乃至之后校园文创产品的长久发展之计。
(文中胡殷俊、许一为化名。)同学们在选购文创雪糕。
摘要: 9月21日中午,刚刚结束上午课程的新闻学院2019级本科生张笑妍就急匆匆地来到人大北区冰淇淋店。她暑期在家时就在“温馨人大”公众号中看到了关于人大文创冰淇淋的预热推送。“馋得不行,在家就好想知道这冰淇淋到底什么味道,早上问到在哪里有卖,就赶紧买来尝尝。”张笑妍笑着说。刚一拆封,张笑妍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将校徽款“多肉莓莓”冰淇淋呈四十五度角举起对准天空,“咔嚓”一声,完成了她的返校打卡照。二十分钟后,这张照片出现在张笑妍的朋友圈中,配文:“滴,专属我人的文创冰淇淋卡。”自8月25日人大文创冰淇淋正式上线起,人大校园内,随处可见学生们拿着玉兰花冰淇淋、以天空和人大校园的缤纷落英作为背景进行打卡拍照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身影。在张笑妍看来,这是“很有仪式感的事情”,打卡这小小的以校徽、校花为形的冰淇淋,已经成为与“回校后寝室聚餐”并论的返校必备仪式。人大文创冰淇淋成为了许多RUCer这个夏末的浪漫符号。试问谁不想在炎热的午后,和好友一起在宿舍分享一朵能赏又能吃的“玉兰花”呢?此次的文创冰淇淋和德氏集团联名,首次推出了玉兰花—轻牛乳、校训石—黑松露巧克力、一勺池—白桃乌龙、老校区—芝芝葡萄、校徽—多肉莓莓五种口味,所选择的形状IP都是人大校园里的经典文化符号,是所有人大人共享的暗号。开学期间,这五种口味的冰淇淋一天中销量可以突破2000根。后勤集团餐饮管理部负责人王祚荣说:“后勤集团也将不断创新,设计文创冰淇淋的新口味、新形状。既满足同学们的多样需求,也让人大文创产品更加丰富多彩,让文创产品更好地服务于宣传校园文化,使文创冰淇淋的这份浪漫与情怀得以延续下去。”以玉兰花为原型的文创雪糕。
摘要: 实际上,在此之前,我校还推出过马克笔、书签等文创周边。相比之下,文创冰淇淋似乎更具情怀,也更“接地气”,这也是它能够成功“出圈”的主要原因。文创冰淇淋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使从前严肃的校史校貌走下“神坛”,不再是高岭之花,而是学生平淡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抹风景。购买冰淇淋这一夏日常事,让校园情怀传递更为广泛、深刻。拿着冰淇淋行走在熟悉的场景中,留在心中的不只是舌尖上的一抹甜,更是活起来的校园文化。以老校区一款为例,以冰淇淋这一夏季必备单品为载体,能更广泛地让同学们留下对老校区的印象,进而去了解它背后的那段历史。“从清朝的陆军、海军部,到三·一八惨案的发生地,再到建国初期人大治学的深厚底蕴。这段历史借助文创冰淇淋活了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新同学们的校园凝聚感和认同感。”当讲到文创冰淇淋蕴含的情怀时,王祚荣说。在初稿的设计中,文创冰淇淋选择了最能代表学校形象、最能体现校园文化的元素供设计参考。在综合生产时间和产品效果等因素后,选择在第一批冰淇淋中采用校训石、玉兰花、老校区、一勺池、校徽这五种元素。这五个极具校园特色的元素呼唤着人大人的情怀,去获取那共同的情感和文化记忆。对于新生而言,这种设计创意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接受人民大学的校园文化和学校历史,通过冰淇淋具体的味道与口感,给人留下关于人大各个标志性建筑的深刻印象。对于老生和毕业生而言,文创冰淇淋承载着归属感和美好的校园记忆。无论你在哪儿,只要你是人大人,拿起冰淇淋就拿起了我们走过的共同痕迹。文创雪糕的精美包装。
摘要: 伴随着开学的步伐,一抹别样的色彩也出现在校园中,那就是近期的“热销单品”——全新上市的人大文创冰淇淋。在带来清凉的同时,它们也让RUCer们解锁了打卡校园经典的“新姿势”。据人大后勤集团介绍,开学期间,文创冰淇淋一天最高销量可突破2000根。可观的数据反映出同学们的热情,也体现出后勤集团在这款文创产品上的用心。作为校园文创的又一力作,小小一根冰淇淋背后,不仅有舌尖上的一抹甜,还蕴含着校园文创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文/本报记者 陈钰涵 金忻淳 付一城 韩熙玉 毛葭蔚
图/饶子扬 后勤集团 千库网
图/饶子扬 后勤集团 千库网
第07版:第07版
摘要: 本报讯(记者 张薇 曾瑞云)为缓解思乡情愫、增添节日氛围,9月18日16时,我校后勤集团于教授餐厅开展了一年一度的学厨RUC中秋活动。“学厨RUC”是后勤集团为学生开设的一项烹饪实践活动,现已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教育的项目之一。
此次中秋活动在“温馨人大”微信公众号上进行报名,同学们可在留言中分享自己的中秋感想与故事,留言被选中的30名同学有机会参与活动。活动中,后勤集团首先邀请校内厨师向同学们展示了月饼的制作流程,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随后,同学们开始亲身体验月饼的制作过程。他们严格称量,细致把握馅料的比例,选择自己喜欢的枣泥或豆沙馅料,学习面团裹馅、模具使用的方法和技巧。
同学们包月饼的手法从生疏变得熟练,制作出的月饼也逐渐精致,还有人包出了创意满满的五角星、心形月饼,完成了一份专属于自己的中秋礼物。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拍照留念、品尝月饼,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金桂飘香福临门,八月十五庆团圆。一个个亲手制作的月饼寄托了人大学子的思念和祝愿。今年是法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张校凡来到人大的第一年,月饼蕴含着他独特的回忆。“去年考研期间,每晚学习完从图书馆出来,我都能看到天空中挂着一轮月亮,它陪伴我一起度过备考的岁月。今年我成功考上人大,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怀念那轮相伴的明月,并度过一个独特的人大中秋节。”经济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张瑜瑜则想把亲手制作的月饼送给自己的室友。“今年可能是我和室友在学校度过的最后一个中秋节了,因为明年我们就要毕业了。所以我特别希望能参加这次活动,亲手包一个月饼给她吃。”她说。
本次活动现场气氛活跃,每位同学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制作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自己亲手制作的月饼,还获得了许多珍贵的体验。教授餐厅主任贾艳丽分享了自己在活动中的全新感受:“相比于日常的饮食管理工作,与学生共同制作月饼是一次别样的体验。此次活动也正契合了‘劳动育人’的教育理念,使学生们既体验了月饼的制作,又收获到了劳动的快乐,是一项十分具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月饼出炉扑鼻香,照片定格岁月好,相信这次独特的包月饼经历给予了每一位参与者丰富的收获,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此次中秋活动在“温馨人大”微信公众号上进行报名,同学们可在留言中分享自己的中秋感想与故事,留言被选中的30名同学有机会参与活动。活动中,后勤集团首先邀请校内厨师向同学们展示了月饼的制作流程,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随后,同学们开始亲身体验月饼的制作过程。他们严格称量,细致把握馅料的比例,选择自己喜欢的枣泥或豆沙馅料,学习面团裹馅、模具使用的方法和技巧。
同学们包月饼的手法从生疏变得熟练,制作出的月饼也逐渐精致,还有人包出了创意满满的五角星、心形月饼,完成了一份专属于自己的中秋礼物。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拍照留念、品尝月饼,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金桂飘香福临门,八月十五庆团圆。一个个亲手制作的月饼寄托了人大学子的思念和祝愿。今年是法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张校凡来到人大的第一年,月饼蕴含着他独特的回忆。“去年考研期间,每晚学习完从图书馆出来,我都能看到天空中挂着一轮月亮,它陪伴我一起度过备考的岁月。今年我成功考上人大,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怀念那轮相伴的明月,并度过一个独特的人大中秋节。”经济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张瑜瑜则想把亲手制作的月饼送给自己的室友。“今年可能是我和室友在学校度过的最后一个中秋节了,因为明年我们就要毕业了。所以我特别希望能参加这次活动,亲手包一个月饼给她吃。”她说。
本次活动现场气氛活跃,每位同学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制作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自己亲手制作的月饼,还获得了许多珍贵的体验。教授餐厅主任贾艳丽分享了自己在活动中的全新感受:“相比于日常的饮食管理工作,与学生共同制作月饼是一次别样的体验。此次活动也正契合了‘劳动育人’的教育理念,使学生们既体验了月饼的制作,又收获到了劳动的快乐,是一项十分具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月饼出炉扑鼻香,照片定格岁月好,相信这次独特的包月饼经历给予了每一位参与者丰富的收获,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摘要: 本报讯(记者 曾家奕)9月15日下午,由北京冬奥组委联合共青团中央和北京市、河北省相关部门主办,校团委承办的“燃动青春助力冬奥”——北京冬奥宣讲团走进百所高校系列宣讲活动人大专场报告会于八百人大教室举行,我校300余名冬奥志愿者储备人才参与宣讲会。本次专场报告会旨在进一步弘扬奥运精神,普及冬奥知识,讲好冬奥故事,提升冬奥会影响力,动员全社会特别是高校青年学生关注冬奥、支持冬奥、广泛参与冬奥。
报告会开场,全体志愿者共同观看了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宣传短片。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徐艳丽向参与报告会的师生介绍北京冬(残)奥会筹办工作进展情况。她向全体人大师生发出邀请:相约2022,一起为运动员加油助威,一同为奥运贡献力量。
接下来,宣讲团的五位成员讲述了他们的奥运故事。奥林匹克文化推广人、国际奥委会文化与奥林匹克遗产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研究员侯琨讲述了他用8年时间走过曾举办奥运的26个国家和47座城市的“奥林匹克环球行”。北京市延庆气象局副局长张曼则分享了她和团队不惧风雪、提供气象服务为冬奥保驾护航的经历。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塘沽站工程师王蓬是一名狂热的冰雪运动爱好者。活动现场,他在7分钟之内背诵了109句含有“冰”或“雪”的飞花令,为大家普及了冰雪知识。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副研究员蔡田是一名高铁技术工程师,他所在的复兴号动车组让中国申办冬奥时的“一小时之内实现运动员在赛区之间的转换”庄严承诺成功落地变为现实。第9届残奥会冠军刘玉坤坚守热爱的赛场,她是让国旗在奥运赛场上升起的运动员,是奥运会火炬手,也是积极服务体育赛事的北京首批五星级志愿者。
冬奥宣讲团成员真实生动的故事和真挚朴实的话语打动了每一位观众,宣讲会上掌声雷动。我校冬奥会志愿者、外国语学院2020级本科生李兆洋在宣讲会后感慨有加:“运动员们经过艰苦的训练,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最终站在奥运讲台上,为国争光,这样的精神与情怀太令人动容!我虽然不是运动员,但也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冬奥会的顺利进行作出贡献!”活动现场,同学们纷纷在印有“燃动青春助力冬奥”主题的卷轴上签名留念。宣讲会结束后,现场观众和与会嘉宾共同合影留念,记录了这一珍贵的冬奥时刻。
本次宣讲会是我校冬奥志愿者通用培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此次宣讲能够助力奥林匹克精神点亮青年梦想,推动冬季运动融入亿万民众,激励我校冬奥志愿者和广大青年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工作中去。第9届残奥会冠军刘玉坤讲述自己的奥运故事。图/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
报告会开场,全体志愿者共同观看了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宣传短片。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徐艳丽向参与报告会的师生介绍北京冬(残)奥会筹办工作进展情况。她向全体人大师生发出邀请:相约2022,一起为运动员加油助威,一同为奥运贡献力量。
接下来,宣讲团的五位成员讲述了他们的奥运故事。奥林匹克文化推广人、国际奥委会文化与奥林匹克遗产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研究员侯琨讲述了他用8年时间走过曾举办奥运的26个国家和47座城市的“奥林匹克环球行”。北京市延庆气象局副局长张曼则分享了她和团队不惧风雪、提供气象服务为冬奥保驾护航的经历。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塘沽站工程师王蓬是一名狂热的冰雪运动爱好者。活动现场,他在7分钟之内背诵了109句含有“冰”或“雪”的飞花令,为大家普及了冰雪知识。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副研究员蔡田是一名高铁技术工程师,他所在的复兴号动车组让中国申办冬奥时的“一小时之内实现运动员在赛区之间的转换”庄严承诺成功落地变为现实。第9届残奥会冠军刘玉坤坚守热爱的赛场,她是让国旗在奥运赛场上升起的运动员,是奥运会火炬手,也是积极服务体育赛事的北京首批五星级志愿者。
冬奥宣讲团成员真实生动的故事和真挚朴实的话语打动了每一位观众,宣讲会上掌声雷动。我校冬奥会志愿者、外国语学院2020级本科生李兆洋在宣讲会后感慨有加:“运动员们经过艰苦的训练,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最终站在奥运讲台上,为国争光,这样的精神与情怀太令人动容!我虽然不是运动员,但也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冬奥会的顺利进行作出贡献!”活动现场,同学们纷纷在印有“燃动青春助力冬奥”主题的卷轴上签名留念。宣讲会结束后,现场观众和与会嘉宾共同合影留念,记录了这一珍贵的冬奥时刻。
本次宣讲会是我校冬奥志愿者通用培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此次宣讲能够助力奥林匹克精神点亮青年梦想,推动冬季运动融入亿万民众,激励我校冬奥志愿者和广大青年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工作中去。第9届残奥会冠军刘玉坤讲述自己的奥运故事。图/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
摘要: 本报讯(记者 杨霓)9月20日和21日晚,学生文艺联盟在明法台阶举办月见新“声”中秋歌会(以下简称“中秋歌会”),使热爱歌唱的同学获得一展歌喉的机会,同时吸引了众多同学共同听歌赏月,感受中秋的团圆氛围。
校级学生组织学生文艺联盟成立于2020年6月初,前身为校学生会文化部,主要负责举办“一二·九”合唱音乐节、校园歌手大赛等各大校园文艺活动,致力于打造一流的校园文化,编织人大人最绚烂的文艺理想。明德广场明法台阶人流量大、氛围轻松,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本届中秋歌会选择在此举办是活动亮点之一。18时30分,歌会正式开始。同学们积极报名参与登台表演,歌唱《稻香》《小幸运》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引起现场热烈的回应。在场的同学挥舞着荧光棒齐唱,给予演唱者诚挚的掌声。
外国语学院2020级本科生师聪爽说:“即使在离家千万里的地方,也能和一群同龄人共同观看精彩的表演,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回家似的温暖,非常幸福。”学生文艺联盟活动协调部部长、新闻学院2019级本科生魏景琦表示,学生文艺联盟此次举办中秋歌会,不仅是为本校怀有文艺才华的同学们搭建起一个自我展示、实现梦想的舞台,更是希望让在校的师生们,特别是第一次离家的新生们,即便由于疫情无法回去与家人团圆,也能和朋友一起共度中秋、共赏圆月,感受到家的温暖,留下大学生活中难忘的回忆。
由于平台变动和当日的天气问题,举办此次歌会相比以往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为了确保活动如期举行,学生文艺联盟的成员们在20日下午提早来到明德广场明法台阶处,用拖把清理水渍,并找来大块红毯铺在台阶上,从而解决了刚下过暴雨带来的不便,保障中秋歌会顺利进行。
学生文艺联盟自成立以来,就不断尝试以各种形式的活动传递文艺精神。本次中秋歌会作为今年学生文艺联盟主办的一项重要活动,增添了校园的文艺气息,极大丰富了师生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后,学生文艺联盟将继续推出更多类似的创新文艺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播添砖加瓦。同学们在明法台阶上挥舞荧光棒。图/人大网络新闻社 童祎航
校级学生组织学生文艺联盟成立于2020年6月初,前身为校学生会文化部,主要负责举办“一二·九”合唱音乐节、校园歌手大赛等各大校园文艺活动,致力于打造一流的校园文化,编织人大人最绚烂的文艺理想。明德广场明法台阶人流量大、氛围轻松,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本届中秋歌会选择在此举办是活动亮点之一。18时30分,歌会正式开始。同学们积极报名参与登台表演,歌唱《稻香》《小幸运》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引起现场热烈的回应。在场的同学挥舞着荧光棒齐唱,给予演唱者诚挚的掌声。
外国语学院2020级本科生师聪爽说:“即使在离家千万里的地方,也能和一群同龄人共同观看精彩的表演,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回家似的温暖,非常幸福。”学生文艺联盟活动协调部部长、新闻学院2019级本科生魏景琦表示,学生文艺联盟此次举办中秋歌会,不仅是为本校怀有文艺才华的同学们搭建起一个自我展示、实现梦想的舞台,更是希望让在校的师生们,特别是第一次离家的新生们,即便由于疫情无法回去与家人团圆,也能和朋友一起共度中秋、共赏圆月,感受到家的温暖,留下大学生活中难忘的回忆。
由于平台变动和当日的天气问题,举办此次歌会相比以往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为了确保活动如期举行,学生文艺联盟的成员们在20日下午提早来到明德广场明法台阶处,用拖把清理水渍,并找来大块红毯铺在台阶上,从而解决了刚下过暴雨带来的不便,保障中秋歌会顺利进行。
学生文艺联盟自成立以来,就不断尝试以各种形式的活动传递文艺精神。本次中秋歌会作为今年学生文艺联盟主办的一项重要活动,增添了校园的文艺气息,极大丰富了师生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后,学生文艺联盟将继续推出更多类似的创新文艺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播添砖加瓦。同学们在明法台阶上挥舞荧光棒。图/人大网络新闻社 童祎航
摘要: 本报讯 (记者 马玄霖)为帮助 2021 级新生熟悉校园环境、加深对校园历史的了解,9 月 14 日至 23 日期间,我校阳光公益协会面向全体 2021级新生,开展以“探访校园文化,追寻历史足迹”为主题的“初识人大,益起打卡”迎新季校园打卡活动。
该活动以小组形式报名参与,参赛小组通过“RUC阳光公益”微信公众号推送中给出的历史、特征、作用等提示,推断打卡地点并合照打卡。通过比拼打卡速度与照片创意程度,参与者有机会获得人大明信片、文创雪糕等奖品。
自 2019 年开始举办以来,迎新季校园定向越野或打卡活动始终以宣传人大建筑与景观背后的故事为精神内核。据活动负责人、新闻学院 2019 级本科生薛瑞艺介绍,这次活动延续了之前的内核,但随着校园环境和新生需求的变化,对打卡地点进行了调整,比如增添了新建的立德楼和容易迷路的百家廊;同时,各个打卡地点的提示中增加了学校发展历史,来激发同学们对于校史的兴趣,为活动增添了一份厚重。
此次活动获得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活动参与者、明理书院 2021 级本科生潘俊达在活动发布的第一时间就定好了第二天早上 6 时的闹钟,决定赶在 8 时开学典礼前完成打卡。他表示,通过查找中国人民大学招标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档案、在校学生演讲稿,他的小组顺利破译了部分地点;而为了寻找“吴玉章校长和学生在一起群雕”,他们“根据图片中雕像背后的竹子的特征逐片排查竹林,终于成功找到了目标”。
另一位参与者、商学院2021 级本科生翟梓彤说:“这次打卡过程中我收获了友谊。我们小组很快构建了和谐的合作关系,每个成员的执行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因为需要寻求路人帮助我们拍一些比较有创意的照片,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考验。”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使 2021 级同学们在感受探索校园趣味的同时,加深了对人大文化的了解。薛瑞艺表示:“这次活动中,我们选取了人大的部分标志性建筑和学生经常接触但容易忽略的地点等组织新生进行趣味性打卡活动,让新生在解锁各地点的过程中了解人大校园环境、学习校情校史,同时增强荣誉感以及对人大的认同感。让人大精神、人大文化在母校所期望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群体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该活动以小组形式报名参与,参赛小组通过“RUC阳光公益”微信公众号推送中给出的历史、特征、作用等提示,推断打卡地点并合照打卡。通过比拼打卡速度与照片创意程度,参与者有机会获得人大明信片、文创雪糕等奖品。
自 2019 年开始举办以来,迎新季校园定向越野或打卡活动始终以宣传人大建筑与景观背后的故事为精神内核。据活动负责人、新闻学院 2019 级本科生薛瑞艺介绍,这次活动延续了之前的内核,但随着校园环境和新生需求的变化,对打卡地点进行了调整,比如增添了新建的立德楼和容易迷路的百家廊;同时,各个打卡地点的提示中增加了学校发展历史,来激发同学们对于校史的兴趣,为活动增添了一份厚重。
此次活动获得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活动参与者、明理书院 2021 级本科生潘俊达在活动发布的第一时间就定好了第二天早上 6 时的闹钟,决定赶在 8 时开学典礼前完成打卡。他表示,通过查找中国人民大学招标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档案、在校学生演讲稿,他的小组顺利破译了部分地点;而为了寻找“吴玉章校长和学生在一起群雕”,他们“根据图片中雕像背后的竹子的特征逐片排查竹林,终于成功找到了目标”。
另一位参与者、商学院2021 级本科生翟梓彤说:“这次打卡过程中我收获了友谊。我们小组很快构建了和谐的合作关系,每个成员的执行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因为需要寻求路人帮助我们拍一些比较有创意的照片,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考验。”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使 2021 级同学们在感受探索校园趣味的同时,加深了对人大文化的了解。薛瑞艺表示:“这次活动中,我们选取了人大的部分标志性建筑和学生经常接触但容易忽略的地点等组织新生进行趣味性打卡活动,让新生在解锁各地点的过程中了解人大校园环境、学习校情校史,同时增强荣誉感以及对人大的认同感。让人大精神、人大文化在母校所期望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群体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摘要: 本报讯(来源人大新闻网、“中国人民大学”微信公众号)9月15日上午,我校举行2021—2022学年开学典礼。校党委书记靳诺,校长刘伟,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副校长刘元春、杜鹏,党委副书记齐鹏飞,副校长王轶、胡百精出席开学典礼。
典礼开始时全体师生肃立,伴随着奏响的国歌,校国旗护卫队升起国旗。
刘伟主持开学典礼并表达了对2021级新生的热烈欢迎和真挚问候。他寄语新生,希望同学们坚持自己的初心,心怀“国之大者”,修经天纬地之才,做顶天立地之事。
在校学生艺术团交响乐团精彩的暖场演出后,商学院教授支晓强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他勉励同学们要向身边优秀的老师、同学们学习,利用在人大学习的宝贵时光,成为善于学习、勇于学习、热爱学习的人大学子。
在校生代表、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孙琳将自己在人大10年的求学经验分享给新生,并鼓励新生将自己的青春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时代使命紧密结合起来。本科新生代表、明德书院2021级本科生应心瑶与硕士研究生新生代表、高瓴人工智能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刘炯楠分别表达了对于人大的理解和期待,提醒新生牢记“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精神传承,不负人大“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培养目标。
随后,新生在胸前佩戴上崭新的中国人民大学校徽,以此提醒自己争做“国民表率”,敢为“社会栋梁”。
“七一”阳光献词团展示的青春献词掷地有声,带领同学们重温天安门广场激动人心的光荣时刻,与现场新生一起表达强国一代的决心和担当。靳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她表示,希望同学们继承“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传统,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年开学典礼设有世纪馆主会场和明德堂、逸夫会堂、八百人大教室、国学馆报告厅等分会场。各学院(书院)师生代表和2021级新生分别在主会场和各分会场参加典礼。随着开学典礼的落幕,全场师生共同唱响了《陕北公学校歌》,2021级新生正式开启了大学生活新篇章。
典礼开始时全体师生肃立,伴随着奏响的国歌,校国旗护卫队升起国旗。
刘伟主持开学典礼并表达了对2021级新生的热烈欢迎和真挚问候。他寄语新生,希望同学们坚持自己的初心,心怀“国之大者”,修经天纬地之才,做顶天立地之事。
在校学生艺术团交响乐团精彩的暖场演出后,商学院教授支晓强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他勉励同学们要向身边优秀的老师、同学们学习,利用在人大学习的宝贵时光,成为善于学习、勇于学习、热爱学习的人大学子。
在校生代表、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孙琳将自己在人大10年的求学经验分享给新生,并鼓励新生将自己的青春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时代使命紧密结合起来。本科新生代表、明德书院2021级本科生应心瑶与硕士研究生新生代表、高瓴人工智能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刘炯楠分别表达了对于人大的理解和期待,提醒新生牢记“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精神传承,不负人大“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培养目标。
随后,新生在胸前佩戴上崭新的中国人民大学校徽,以此提醒自己争做“国民表率”,敢为“社会栋梁”。
“七一”阳光献词团展示的青春献词掷地有声,带领同学们重温天安门广场激动人心的光荣时刻,与现场新生一起表达强国一代的决心和担当。靳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她表示,希望同学们继承“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传统,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年开学典礼设有世纪馆主会场和明德堂、逸夫会堂、八百人大教室、国学馆报告厅等分会场。各学院(书院)师生代表和2021级新生分别在主会场和各分会场参加典礼。随着开学典礼的落幕,全场师生共同唱响了《陕北公学校歌》,2021级新生正式开启了大学生活新篇章。
第08版:第08版
・
人不辞路
摘要: 在林园路,我们骑车碾过斑驳的金色碎影;在百家廊,我们踏着青石小路,浸醉在溶溶月色和幽幽花香中。有的路同人结伴走过,有的路需要独自探索;有的路喧嚣嘈杂,有的路渺无人烟。人生路上的匆匆旅者,也曾用镜头记录沿途的迷人风景。图一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看大漠路漫漫。图二 老城新路,摩托疾驰而过。图三 天光大亮,近路远乡。图四 南京路步行街上摩肩接踵的人群。图五 天桥上奔走的都市丽人。图六 行走在夏日的林园路,等一阵风带来木叶香。图七 老人们在静园的小径上闲话家常。
文/吴仪
图/吴梦婷 吴仪 邹雨珈 刘俊炜 张燕
文/吴仪
图/吴梦婷 吴仪 邹雨珈 刘俊炜 张燕
第49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