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响之前

    期次:第495期    阅读:   

杨鸿菲是人大长跑队里年龄最小的运动员,也是当之无愧的“队宠”。在日常训练中,从钉鞋的选择到肌肉的放松,每一个小小的细节,都会有师兄们在旁边细心地帮助。

其中,和杨鸿菲关系最好的是她嘴里的“青哥”,也就是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杨长青。今年五月以来,他还多了一个特殊的身份:杨鸿菲的陪练。四个多月的时间,杨长青全身心地陪伴在杨鸿菲的身边,用他自己的话说:“除了睡觉休息,几乎所有时间都呆在一起。”

暑假期间,在别的队友休假的时候,杨长青也留校陪同杨鸿菲为全运会做最后的冲刺。为了执行好陪练的任务,杨长青不惜把自己的日程调成了和杨鸿菲完全一样的模式。为此,他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几乎完全放弃了自己原本极具竞争力的个人单项的训练。

提到杨长青的付出时,于教练也高度评价了他的“奉献精神”。从始至终,杨长青对于躲在聚光灯后的陪练位置毫无怨言,在新身份里,他找到了价值和意义:“鸿菲进全运会是我们长跑队的骄傲,做一些牺牲我觉得是值得的。”在他眼里,陪练也是一种对他自己的督促,原本个人训练时偶尔会有偷懒的念头,但现在必须按120分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才能真正起到陪练的作用。这段备战期,杨长青不仅完成了陪练的任务,也完成了自我的成长。

无论是于教练、杨长青,抑或是杨鸿菲自己,都是在为了一个目标而并肩前行,他们心中一致的信念铸造了深厚的感情。采访的最后,杨长青坦言,自己看杨鸿菲的比赛多少还是会比别人紧张一些,像是自己也站在跑道上。他还打趣道:“于教练虽然现在看着很平静,心里面肯定也紧张的很呢!”

他们的紧张,与其说是对于成绩的担忧,不如说是来自于彼此间胜似同气连枝的感情在其中作祟。在赛场上奔跑的只有杨鸿菲,但紧紧相连、共同跳动的心却有很多。这份注视有时会成为压力,但更多的时候,将化为动力,赋予杨鸿菲在跑道上最后冲刺的能量。

后记:在9月21日早上的全运会女子800米预赛上,杨鸿菲在第二组出战,最终名列小组第六,赛出了人大人的风采。无缘决赛的西安之行,固然多少留下了些遗憾。但不要忘记:杨鸿菲,今年刚刚19岁,她的赛场仍在未来。比赛结束之后,她悄悄地把自己的微信签名改成了“越努力越幸运”。属于她的路还很长,我们依然期待着看到她继续攀登,继续挑战,创造更多的奇迹。



杨鸿菲与杨长青在共同训练。


文/本报记者 万语

图/千库网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