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见其貌:同学体验新感受

    其实在开学之前,学校大部分同学对这栋东南角的大楼没有太深的印象,只是偶尔路过时会看到它仍在修建中。新学期课表出来后,更有不少同学在“万票”(万能的朋友圈)紧急求助这座连地图路标中都不存在的“神秘大楼”到底所在何方。一周过去,深入体验过它的人大同学总是不吝用“智慧、高级、豪华”等词汇赞美这栋楼,说起它的优点时更是“眉飞色舞”。比教室还大的走廊、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通透的大落地窗,还有平时只能在高级商场体验的超高自动扶梯、清新干净的卫生间和宽敞明亮的电梯等等。大部分只在朋友圈中窥见其貌的同学,得知要去立德楼上课的第一反应都是兴奋的,但仍有人存在顾虑。商学院2020级本科生尹然表示:“教学楼敞亮豪华,但距离我的宿舍(知行楼群)比较远,几乎要横跨整个人大校园,赶去上课的时间变多了。”她上课的教室位于立德楼6楼,上下课高峰期间常常要等待许久乘坐电梯。虽然高级感十足的教室令人心驰神往,但专程去立德楼自习似乎并不是所有人的首选,对于部分同学来说,宿舍、图书馆、藏书馆、公共教学楼、明德楼群都是更好的选择。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2020级本科生周周说:“我还是更愿意在宿舍自习,一起床就可以学习,非常方便快捷,尤其在考试周也不用去抢座位。”对于外国语学院2019级本科生李希来说,立德楼不像图书馆有凉的直饮水,只有滚烫的开水,在那里自习,喝水很不方便。而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熙溪则认为“从东风到立德属于是跑步进入现代化了”。她说自己身边很多住东风的同学都进立德楼体验了一把自习,几乎每个人都要发朋友圈纪念一下。但谈及是否会经常去立德楼自习,她表示还是会顺着自己的习惯来。毕竟之前已经在藏书馆“扎营”了,所以她还是会优先选择藏书馆。一名同学在立德楼内自习。
    教室外的电子屏可显示教室上课信息。

  • 空间利用:开放讨论新去处

           空间感的营造是立德楼的亮点之一。欣赏一栋建筑时,华丽的外观固然重要,但其内部空间构造的独特性、舒适性也值得关注。艺术学院讲师杨鹏注意到,立德楼的走廊十分宽敞明亮,可以容下更多的学生走动。更独特的是每层南北两端还有一些空出来的区域,每个区域大约两百平米,一侧毗邻中关村大街,一侧可以俯瞰校园景色。据杨鹏了解,这些区域很快就会摆放上桌椅,成为开放的交流学习空间。在杨鹏看来,建设这样大面积的开放式空间是一次创新之举,代表着只能在教室或图书馆学习的传统观念的转变,也是他所理解的立德楼“高端”之处。“学习是多场所、多可能性的,并不是只能在教室里学习。如果这里布置好了,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坐下来随意地聊天。很多时候,灵感都是在这种讨论中迸发出来的。”杨鹏如是说。这种转变也是时代发展的成果。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年代,建筑空间寸土寸金,唯有将教学楼内的大部分空间用于建教室,才能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而这种开放式空间则被打上“奢侈”的标签,可望而不可及。但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观念的转变,人大也在向着开放多元的方向逐步迈进,杨鹏认为这将是国内大学发展的一个趋势。他说:“在欧洲、美国的很多大学里,像咖啡馆或者这种空间都是学生们讨论出成果、甚至是世界级成果的地方。”这样的开放式交流空间为师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生可以自由讨论,老师也可以坐下来为学生解答问题。杨鹏回忆起从前这种空间的缺乏带来的种种不便:“由于教室可能下一节有课,老师讲完课不能占用这间教室,得马上撤出来。这时老师若想和学生们讨论问题,就不太方便就近找地方了。不过现在不一样了,在这个地方讨论好几个小时都可以。”让大学更像一个小型社会,使老师和学生有更多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机会,而不是学生待在教室里机械地学习——这是杨鹏脑海中的美好愿景,也是我们对未来校园建设的期待。而立德楼所做的一切,正在把这样的愿景和期待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空间感的打造是立德楼的亮点之一。楼内宽敞明亮的走廊将成为开放学习空间。

  • 前世今生:立德调整新功能

    立德楼是学校东南区建设项目的一部分,和立德公寓相连,以“L”形与东门外侧的文化大厦遥相呼应。在外观设计上,立德楼选择了与东门以及整个中关村大街色调一致的浅灰色,简洁现代的设计风格也彰显了沉稳的气质。如果说立德楼的外观是“现代化”的体现,那么内部则是“人性化”的写照。最初,立德楼的设计是以办公楼为主,部分教室用于行政。实验室管理与教学条件保障处处长王建表示:“此前,师生普遍反映教室不足、教学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在上一轮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也有专家指出我校教室设施相对落后。”为了改善教学环境,学校加大了教室规划建设和改造力度,学习国内外高校教室建设经验,听取各学部有过海外教学经验老师的想法,对原有的东南区综合楼(现立德楼)的内部规划和设计进行了调整,增大了教室的建设数量,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室设计的信息化和智慧化水准。立德楼内目前有75间“智慧教室”投入运行。它们均配置了活动式桌椅、可投票或选人作答的答题系统、可触控勾画或分屏互换的智能屏幕等教学设备,为师生搭建了良好的教学平台。“智慧教室”包含45间互动研讨型(平层)智慧教室和30间讲解报告型(阶梯)智慧教室,设置在立德楼1—10层。同学们上课时能进行多屏互动研讨,老师们可以设置学生答题方式和PPT上下页联动。如果需要直播或录播,教室内的摄像系统可多角度记录教学过程及数据。此外,还有充足的学生研讨及储物空间为教学活动提供保障。王健也指出:“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智慧教室的各种高端技术设施,将它们和教学课程结合起来进行创新,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就能推动智慧教学的发展。”总之,智慧教室通过多元化数字技术推动了研学互动空间发展,为新时代的教学转型提供了新动力,也为通州校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坐落我校东南隅的立德楼成为校园新地标。
    立德楼智慧教室配有活动式桌椅和智能屏幕。

  • 智慧课堂:翻转课堂新尝试

    立德楼的创新体现在外观与内部空间的构造,更体现在智慧课堂。新学期伊始,很多老师都有了在立德楼上课的初体验。信息学院讲师钟佳桂在立德楼开设了ERP沙盘模拟课程。谈及对立德楼的整体印象,她毫不犹豫地说:“那肯定是高大、明亮、舒适和人性化。”她又结合自己的课堂体验补充道:“立德楼有专门的储物柜可以放置ERP课程的沙盘教具,就不用自己每次上课带来,特别方便;使用电子板写板书,没有粉尘,书写空间更大,还可以复现;教室里有地毯,桌子有滚轮,移动方便且安静,满足了小组讨论和沙盘操作对桌子的要求。”在教学效果方面,钟佳桂表示,课堂互动和展示的创新尤为明显。在立德楼教室里,每个组的讨论可以在其终端上进行,她也能看到各组的讨论情况。“同学们展示的时候可以在自己小组的智能展示屏上加载然后推送分享,所以各组的讨论和展示都非常方便,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会很方便。”历史学院讲师张亦冰认为,智慧课堂这种“去中心化”的空间布局,较传统教学楼有很大的进步。师生间能够更平等、便利地进行交流,同学们也坐得更舒服、少拘束。这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同学们听课、讨论的积极性,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智慧教室中多个显示屏幕也很好地解决了因位置原因看不清PPT等问题,而批注等多样化的功能也无愧于“智慧”二字。当提及部分老师对立德楼教室的使用不熟悉的问题时,钟佳桂表示,学校安排了教室使用培训,基本的使用方法还是能够很快掌握的,但想要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还需要由教师和学生相互适应,协同创新。“立德楼的新系统还是很先进的,不过有时它会有点不稳定。只有在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才能慢慢发现它的优点和缺点。”对于立德楼的期待和未来展望,钟佳桂认为立德楼能够提升人大形象,让更多老师、学生喜欢人大。它也应当逐渐完善,真正成为人大的新地标、成为人大人的骄傲。(文中尹然、周周、李希、熙溪均为化名。)教室外的储物柜为师生带来了更多便利。
    教室内的活动式桌椅有助于同学们讨论和学习。

  • 新楼高落东南区,立德树人展新貌:立德楼成为人大新地标

    2021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秋季学期开学。许多同学的课程表中都增添了一个新的上课地点——立德楼。作为“RUC最年轻的建筑”,立德楼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同学们在这里上课自习的感受如何?立德楼里充裕的空间将会如何被利用?老师们又会怎样利用智慧教室教学?请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揭开立德楼的“神秘面纱”。文/本报记者 郑筱然 黄上峰 谈凯 丁逸欣 龙子桐 陈天乐 张夕 夏诗仪
    图/本报记者 张可函 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