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感的营造是立德楼的亮点之一。欣赏一栋建筑时,华丽的外观固然重要,但其内部空间构造的独特性、舒适性也值得关注。艺术学院讲师杨鹏注意到,立德楼的走廊十分宽敞明亮,可以容下更多的学生走动。更独特的是每层南北两端还有一些空出来的区域,每个区域大约两百平米,一侧毗邻中关村大街,一侧可以俯瞰校园景色。据杨鹏了解,这些区域很快就会摆放上桌椅,成为开放的交流学习空间。
在杨鹏看来,建设这样大面积的开放式空间是一次创新之举,代表着只能在教室或图书馆学习的传统观念的转变,也是他所理解的立德楼“高端”之处。“学习是多场所、多可能性的,并不是只能在教室里学习。如果这里布置好了,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坐下来随意地聊天。很多时候,灵感都是在这种讨论中迸发出来的。”杨鹏如是说。
这种转变也是时代发展的成果。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年代,建筑空间寸土寸金,唯有将教学楼内的大部分空间用于建教室,才能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而这种开放式空间则被打上“奢侈”的标签,可望而不可及。但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观念的转变,人大也在向着开放多元的方向逐步迈进,杨鹏认为这将是国内大学发展的一个趋势。他说:“在欧洲、美国的很多大学里,像咖啡馆或者这种空间都是学生们讨论出成果、甚至是世界级成果的地方。”这样的开放式交流空间为师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生可以自由讨论,老师也可以坐下来为学生解答问题。杨鹏回忆起从前这种空间的缺乏带来的种种不便:“由于教室可能下一节有课,老师讲完课不能占用这间教室,得马上撤出来。这时老师若想和学生们讨论问题,就不太方便就近找地方了。不过现在不一样了,在这个地方讨论好几个小时都可以。”
让大学更像一个小型社会,使老师和学生有更多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机会,而不是学生待在教室里机械地学习——这是杨鹏脑海中的美好愿景,也是我们对未来校园建设的期待。而立德楼所做的一切,正在把这样的愿景和期待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楼内宽敞明亮的走廊将成为开放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