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跑道,走进课堂,杨鸿菲是新闻学院一名普通的本科生,除了日常的训练之外,她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在自己文化课的学习上,这注定了她无法像其他来自专业队的竞争对手一样,每天全身心投入训练。
尽管教练和队里的师兄都对她关爱有加,但不管多深的感情都无法改变校内训练条件与专业田径队相距甚远的客观事实。这很难不让人产生一种设想:假如杨鸿菲选择进入专业队,现在会不会有更好的成绩?
面对这个问题,她的回答出乎意料地异常坚定:“完全没有。”在杨鸿菲的眼里,虽然进入大学意味着失去了接受更专业训练的机会,但大学的生活却给她带来了更为珍贵的东西。她在人大里所认识的朋友们,所学到的新闻知识,所参与的社团活动,都为她的未来增添了许多在长跑之外的色彩,也给了她在未来选择另一种生活机会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这一年来,她在校园里收获的东西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体现为一种极强的学习能力和灵性,重新反作用到了长跑上,帮助杨鸿菲更好地打磨自己的技术,也能够以更加镇静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她可能遇到的瓶颈期,以及未来注定会出现的的种种困难。
在校园赋予的珍贵的事物里,对杨鸿菲影响最深、同时她自己也最为珍视的无疑是和教练以及队友间的深厚情谊。
在谈起自己的恩师于教练时,她口中频率最高的词就是“相信”。“我相信我的教练”“我相信我教练带着我我一定能出成绩”“我教练相信我这几个月的训练成果”……
信任将这对刚刚结识一年的师徒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杨鸿菲心无旁骛,一心一意,谦逊地接受恩师的安排指导,在挫折中学习,在批评中进步;于教练全心全意地为爱徒制定专项训练计划,陪同出征比赛,家里烧了好吃的也不忘打包一份给鸿菲……
师徒二人之间充满着亲密与默契,像是合作多年的老搭档,又像是血浓于水的父女一般。
人们常常讨论是优秀的教练成就了运动员,还是出色的运动员成就了教练,可对于杨鸿菲和于教练来说,这从来不是个问题,他们的合作一直都是个相互成就的过程,在其中两个人都是绝对真诚、毫无保留的,这种高于一切的信任感是师徒二人出色合作的根基。
网络上,“双向奔赴”是人们用来形容美好爱情的词汇,而在人大田径场上的这份“双向奔赴”则书写了一出温暖的师徒佳话。
在人大,杨鸿菲收获了各方面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