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废话文学”的包围圈

    期次:第495期    阅读:   

近日,“废话文学”走红网络,其指的是一种“仅就语言符号本身进行循环论证,无实质有效内容”的语言风格,不提供任何有用信息的句子“文学”,比如“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等。作为一种兼具戏谑性和娱乐性的网络用语,“废话文学”自出现后一直活跃于各大社交平台,热度久高不下。

与其他网络用语不同,“废话文学”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的大范围传播应用已经远超出了日常娱乐的界限,在某些官方消息的评论区变异为一股针对“官方发布”的集体式嘲讽风潮。例如8月30日,中国青年网一篇题为《科学研究发现:越胖,运动减肥越难》的报道冲上了微博热搜,严肃科学报道的评论区竟被“研究得很好,下次不许再研究了”等“废话”占据,消解了官方信息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陷入一种“娱乐一切”的怪圈。

不仅如此,“废话文学”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网络社交生态。其流行的背后除了“戏谑娱乐”“跟风玩梗”的心理外,也折射出了多元化的网络氛围与情绪。这固然是时代的大势所趋,但必须警惕的是,“废话文学”并不能被视为普通的“流行语”,其背后既反映出了数字媒介在传播之中的多重负功能,又反过来成为了这种负功能的放大器,致使片段化、情绪化的语言充斥主流社交平台,并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这样的一种氛围加剧了社会舆论风气转下、圈层之间引战拉踩等不良趋势,对于社会整体网络环境同样可能存在潜在的危害。

究其原因,除了网民“跟风玩梗”的泛娱乐化心理之外,也有人们受到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因素在。“废话文学”不仅反映出“消极思想”在网络社交领域的辐射,还包含着对信息流密度过低的嘲讽和对形式主义文字的抨击。当人们怀着“信息交换”的需求在社交平台上冲浪,却被高同质、低密度的网络信息破坏了交流体验时,极具讽刺意味的“废话文学”就充当了网民枪膛里的子弹。它的流行,实质上是群众对于无内容、无意义的信息泛化的嘲讽。

因此“废话文学”的流行,其实本质上暗藏着一种叛逆精神,是一种对社会中“无意义的形式至上主义”暗流的反抗。但我们必须警醒的是,“废话文学”空洞无物的言语表达背后,体现出一种“拒绝”的消极态度:不仅以毫无意义的“废话”消极回应对方,也以没有价值的逻辑抹平了对方的信息内容。正是这种对于他人提出的信息的不尊重,成为了舆论环境的潜在威胁。

我们需警惕的是,固定的“废话文学”在娱乐之中潜移默化地绑架了我们的语言模式。当利用“废话生成器”随机生成的话语、随口而出不需逻辑的“废话”成为表达习惯,我们就已经陷入了被“废话文学”包围的陷阱。当人们的生活和社交网络被“废话”所包围,人人张口闭口均是无意义且带有嘲讽的语句之时,一切认真的讨论都会被这种嘲弄所解构,公共领域中真诚的交流也将荡然无存。人们终将成为互相投掷石块的猴子,全然失去交流的真诚与价值。

在此等窘境之下,真诚地用心交流,恢复自身通过思考锻炼出的语言表达能力,跳出“废话文学”的包围圈,才是网络社交中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