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第01版
摘要: 近日,为发挥教育在培养正确社会性别观方面的作用,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推动“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我校主办的“教育、女性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21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与女大学生发展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召开。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主办方之一,与从事性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分享性与性别研究成果的学校社团和关注女性权益的同学一道,为推进男女平等伟大事业、促进女大学生全面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文/本报记者 张夕 黄上峰 丁逸欣 谈凯 实习记者 任卓伦 陈可 罗国梅 匡相儒 张镇业 柴欣颖 陈溶【详见A3要闻版】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摘要: 我校2021—2022学年秋季学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于10月末拉开帷幕,面对50米、800米、1000米、立定跳远、肺活量等各项目,人大人已陆续就位。随着各类校园体育活动的逐步开展,我校体育文化建设不断完善,相信每一位人大人都能在其中感受到运动的魅力。文/本报记者 刘康 陈越 杨霓 图/本报记者 吴仪 【详见A7消息版】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导引
摘要: 《野地灵光》:身处旷野,也有灵光为你而来【详见A2言论版】
回归屏幕中的乌托邦【详见A4专题版】
读懂一座城——探寻城市的品格【详见A5人文版】
“未知死,焉知生?”:在大学课堂上预习死亡【详见A6专题版】
“情越千里,见字如面”——书信交换活动【详见A7消息版】
百团招新,总有你爱【详见A8图片版】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第02版:第02版
摘要: 10月10日,福建莆田秀屿区平海镇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欧某中出逃。10月18日,经警方通报,欧某中于平海镇上林村附近一山洞自杀。警方通报显示,欧某中与包括受害人在内的三户邻居因土地、建房问题已经存在二十余年的矛盾纠纷。农村土地、建房中的产权权属不明,“四邻协议”效力不清等问题已然造成一系列基层治理矛盾,农村现代化转型阵痛突显。
这是一起民间纠纷恶化遇上基层干部治理不力而爆发的社会悲剧,也是一场从开始就不对等的失败共治。从土地与建房的纷争,到最后诉诸血腥的暴力,刀落之后,没有赢家。道德堡垒需要制度的保护,在整顿干部作风、疏通求助渠道的同时,富有人情的民间调节与个人需要坚守的道德法律底线同样不可或缺。
追溯案件缘由,干部的作风问题始终是本案的讨论热点。欧某中在微博上求助的帖文现今仍可查询,而当地政府官员是否注意到网站上的讯息,却仍然存疑——欧某中直接向官员反映的问题,被懒政怠政的干部以推卸责任的方式完全忽略。求助之路无处可寻,被害人一家又始终不愿签订建房协议。行政权力纵容村内霸凌,规则和势力都站在欺压者一方,让处于底层的欧某中不堪重负。至此,干部脱离群众,村民漠视法规,基层权力纵容恃强凌弱者,以此压迫更底层者,暴力的反抗一触即发。
然而,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当下,村民对宅基地的申请与使用属于合理权利。土地,是农民基本的生产资料;住房,则是个体基本的生存需求。面对几乎不能保障生存的破旧工棚,欧某中对于土地与建房的请求合乎情理。但在他写满求助电话的烟盒背后,却是无数石沉大海的讯息。
当村民对土地的需求演化成激烈的矛盾冲突时,适当的调节机制必须及时介入。立足宅基地纠纷的民间调节机制未能及时建立,宗族乡里调和又破碎失灵,欧某中诉求的无人回应与制度保护的缺失带来深切的无助感。“内外交困”的情况持续数十年之久,他与被害人的纠纷如气球般不断膨胀,只需稍加施压,便会彻底爆发。
欧某中走投无路,实际上是社会帮扶机制的一次停摆。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疏通救助与申诉的渠道,让援助能够真正落地。“拉古迪亚拷问”中提到:“一个人为钱犯罪,这个人有罪;一个人为面包犯罪,这个社会有罪。”个体的悲剧需要引起社会大众的警觉。莆田重大刑案的悲剧,起于法律规则与社会力量的灰色地带中,土地纷争的无法化解,终于欧某中因无人援助而走向穷途末路,而这需要建立合理的社会帮扶机制,让民众的诉求得到合理的关怀和足够的重视。
值得警惕的是,纵然重整干部作风、协调帮扶机制确是当下迫切所需,但这并不意味着欧某中本人无罪。文明社会无需武侠小说里的快意恩仇,法律底线必须坚守,基层矛盾治理也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文/陈溶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摘要: @人民日报评论【我们对猫咪的爱为何无法自拔?】外表乖巧呆萌、步伐“高冷”优雅……提起猫,不少人天然就有一种亲近感。作为养猫群体的生力军,都市青年的工作节奏快、肩上的职场和生存压力不小,猫成为了一种自我情感的投射。在排解漂泊压力、投射精神寄托之外,养猫、撸猫、聊猫,也是一种展现自我、升温情感、润滑社交的方式。@光明网【看待年轻人消费不必“居高临下”】如何看待年轻人的消费行为,其实也是如何看待经济趋势,甚至如何看待历史走向。担忧往往来自于陌生,过往几十年的社会经验,有时很难诠释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图景,但这在后发国家是很正常的情况。“时空压缩”的发展速率,一定会不停地制造各种新奇、光怪的现象。对于新现象,不妨以动态、开放的心态去看待。这也并非一味地在讨好年轻人,社会发展最起码的标志之一,就是人们经济选择的自由,让经济行为脱离过度的道德色彩。从这个角度说,尊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就是尊重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中国青年报【“社交利器”表情包是门好生意吗】90后青年钟超能凭借“乖巧宝宝”表情包收到超过50万元赞赏收入的新闻,曾为表情包行业注入一剂“强心针”。但是对于大部分创作者来说,全职创作、靠表情包收入生活,还只是“看上去很美”。业内人士曹洁用“眼熟”来形容表情包的推广效果,如果一套表情包能让一万个人先对这个形象“眼熟”,那接下来的IP孵化就好开展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表情包更像是IP孵化的“前站”。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摘要: “不能说是一模一样,简直就是毫无关系。”近日,部分网友爆出自己被小红书“照骗”种草的经历:高级感满满的海滨蓝房子实际破烂不堪,挑动“少女心”的粉红沙滩也只是褐红色的砾石滩……照片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引发大量用户的共鸣,话题#小红书的网图滤镜有多强#迅速冲上微博热搜,引发大量讨论。
当前舆论的争端仍主要聚焦在滤镜之下的景点上。不同的时间、天气、拍摄技巧都可能造成照片呈现效果的差异,为了分享生活而发布的美化后的照片也无伤大雅。但再次冲上热搜的#种草笔记代发#话题,却展示了虚假笔记事件的复杂性——笔记代写、数据造假、热搜营销……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渐成气候,一条龙流程周全成熟,对用户心理的拿捏可谓精准到位。与大数据杀熟等不正当的营销手段一样,虚假迟早暴露,欺骗不会长久。曾经以“真实分享”为王牌而成长迅猛的小红书,现已成为吐槽与被吐槽的焦点,失去部分用户信任,根基摇摇欲坠。
最初以“社区+电商”模式崭露头角的小红书,何以至此?发展初期,小红书初始团队为提升用户体验,在电商、广告中选择了前者作为主要盈利模式,这也是其最初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随着后续发展,商业化道路越走越宽,而电商生态却由于市场饱和、机制落后等一系列原因,发展不达预期,业务逐渐萎靡。广告业务因此后来居上,营收赶超电商而占据大头,发展重点和资源由此转移。
随后,虚假笔记之风不断加剧,曾以“真实分享”为王牌的小红书,再也无法拒绝各式各样真假难辨的广告。泛滥种草软文的背后,小红书商业模式始终未能进一步突破瓶颈,关系着公司营收的广告业务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此次滤镜事件和代写造假风波,就是对小红书发展模式的鲜明警告,也真切地展现了小红书在寻找变现模式中的摇摆。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事实证明,过度倚赖广告业务收入、牺牲用户体验,并非一个成熟的互联网公司的长久之选。小红书最初因注重用户体验而崛起,现却因虚假广告笔记而受到讨伐,因得人心而兴,因失人心而落。被称为翻版INS的小红书,在中国互联网社区产品中有着独一无二的个性,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但在社区变现这方面,却迟迟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
在此之前,许多国内外的社交媒体平台就已经对多元化的收入模式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并形成了成熟的经验。诚然,广告收租的商业模式被沿用了几百年,已经成为一种模式惯性,但惯性不该成为顽疾。小红书放纵虚假广告在用户社区内野蛮生长,便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其对自身发展的短视。况且,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当下,对竞争激烈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固守“传统”不求创新,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
小红书若想从用户体验和广告业务的冲突中寻求立足点,还需扎根用户需求,完善用户体验,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当然,探索不应仅止步于回应风波时提出的“踩坑榜”等措施,而是需要更加深入和彻底的创新。无论何时,用户的体验与喜爱都是大厦之基,不能牺牲,不可动摇。商业模式更亟需不断创新来寻求平衡与发展。文/李金婷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摘要: 从11月1日起,北京市开始禁止未经登记、悬挂临时号牌、未悬挂号牌、拼装改装加装等违规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北京市公安交管部门将严格落实《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对违反规定上道路行驶的电动自行车和驾驶员进行口头警告、罚款、扣留电动自行车等方式的处罚,规范非机动车通行秩序。图/新华社
文/人民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摘要: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28日零点,英特尔正式发布AlderLake12代酷睿处理器。12代酷睿是第一款采用Intel7制程工艺的桌面处理器,也是第一款采用混合架构设计的x86桌面处理器。随着新CPU一起亮相的还有Z690代主板与DDR5内存。此番英特尔推出12代新品,目标直指AMD(美国超威半导体公司)计划在明年上半年推出的锐龙4代处理器。在近几代产品被友商超越之后,英特尔痛定思痛,重整旗鼓。新推出的芯片及配套组引入新技术,利于未来行业开拓、发展。在CPU领域,英特尔与AMD以及新入场的苹果不相上下,三方合理竞争,共同进步,用户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7代酷睿以后,英特尔在处理器市场取得了不可撼动的霸主地位。依仗着难以超越的技术优势,英特尔自8代酷睿起便在14nm的工艺打磨之路上越走越远。保守的商业决策显得英特尔“不思进取”,它也因此得名“牙膏厂”——每次发布的新一代处理器性能提升,都犹如挤剩的牙膏般不尽人意。
而当英特尔坐享其成、颓势愈显之时,AMD早已完成锐龙、霄龙架构的研发。在最新的锐龙5000系列中,友商AMD大胆启用ZeN3架构,并采用了7nm制程,英特尔保有多年的“世界上最强大的游戏处理器”称号顷刻间易主。而此次英特尔推出12代酷睿,较前代IPC性能提升达19%,足以促使英特尔重新开始积极争夺市场,也重新激活沉寂已久的CPU市场活力。
这次英特尔推出的12代酷睿i9包含共十六个核心、八个性能核和八个能效核,同时支持DDR5内存。可以说这是消费级个人电脑领域对于DDR5内存和PCIe5.0总线的首次完整引入。更低的时延、更大的缓存容量和更低的能耗,为视频创作、游戏、数据中心以及边缘计算等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市场前景也由此更加广阔。
纵观近几年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历史,在CPU领域,先有英特尔与AMD两家争霸,后有苹果进军移动端处理器,推出ARM架构的M1芯片。在这样简单却竞争激烈的市场格局里,放弃产品革新相当于等待慢性死亡。在10月27日AMD发布的Q3季度财报中,公司第三季度营收达43.13亿美元,同比增长54%,环比增长12%。即便在实现业务全年大幅增长的情况下,AMD盘后股价仍小幅下跌,足以证明在半导体行业,只有创新才能赋能未来。
在激烈的生产商竞争之下,受益的必将是消费者。若不考虑比特币“挖矿”的影响,AMD与英特尔两家厂商填补了从万元级至一千元级几乎所有的处理器芯片价位,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同时,两家为争夺市场也分别开启竞价策略。我们也同样期待着国产电子企业进军高端半导体产业,为行业带来更丰富的生态、更新颖的技术变革。
文/陈一凡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摘要: 近日,作家李兰妮所著《野地灵光》一书的研讨会在京举行。这本书以亲历者的笔触描绘了精神疾病患者日常的生活状态,使精神疾病患者这一群体又一次进入大众视野。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精神障碍患病率达9.32%;而截至2020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达620万人。对于那些与病魔周旋已久的人们,已有太多的挣扎、恐惧与外界的误解。这是一片鲜有人驻足的野地,也是一场孤独而疯狂的旅程。
《野地灵光》的叙述在一南一北两个精神病院铺陈开来。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有沉默寡言的四岁自闭症男童,有戴着变形金刚面罩一样的治疗机器的小女孩,有年近半百育有三子、却喜欢看爱情肥皂剧的大姐,也有因亲人离世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莫有爱”女孩……作者用录像回放般的笔触,倾诉着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梦想、他们的无奈。
正因理解,所以深刻。这些景象或是作者亲身体验,或是亲眼所见,印证着她“我进入幽暗深谷,用属灵的心寻找光明”的初心。我们终会发现,他们与我们一样,都在各自的命运之中,用自己的方式勇敢地活着。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而言,确诊、治疗与康复的过程中都存在着相当多的困难,大众的常识性误解、治疗资源与手段的尚不完善、精神疾病复发率高,成为了阻碍精神疾病治疗的三座大山。
许多人轻率地将精神疾病理解为“没想通”,一些社会组织也以帮助患者的名义,将“面对疾病应有永不退缩的态度”“放弃斗争就意味着摒弃自己的意志力”等观点灌输给患者。但问题的症结在于,在疾病的重压之下,旁人看似轻松的所谓“意志力”,对患者而言是一种万分痛苦的折磨。比起意志博弈这类“正确而无用”的建议,精神疾病患者更需要的是专业的医疗诊断和身边人的善意与接纳。而当下心理咨询等介入疗法价格高昂,西药类精神治疗药物也要价不菲,加之疾病复发率高,“住院—回家—复发住院”的循环是患者生活的常态——这些隐痛,都在向他们施加不可承受之重。
同时,大众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以及部分媒体对少数患者的消极性报道,使患者产生强烈的病耻感,难以正视疾病。随处可见的道德凝视不利于病情好转,也使痊愈后的他们更难回归普通人的生活。“精神病”“神经病”成了辱骂他人的贬义词,精神疾病患者被视为一种可怕、异己的存在;新闻里偶尔出现的患者暴力伤人事件更固化着大众的负面认知。而事实上,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的常见状态是畏缩、自我封闭与自我伤害,伤害他人的极端案例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他们就像一块幕布,在这里被人印上各种五花八门的观念,而身体背后作为人的部分,以及作为人创作的作品和工作质量,被遮盖了。”
这些经过渲染的叙事、浅薄虚妄的刻板印象,粗暴地将他们置于被大众审判的位置。“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优越与偏见,粗暴而不为人所知地阻碍了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也让“我们”与“他们”在心灵上的共情和理解不再可能。
在精神疾病污名化现象如此严重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是那些浅薄的怜悯和自诩高尚的同情,而是破除因无知与傲慢产生的偏见,以共情和关怀消融隔阂。“我们”与“他们”,都不过是用尽全力与命运斗争的平凡人。诗歌、风景、浪漫、爱情,那些美好的、那些让生活有意义的事物,对我们和他们都同样重要。精神疾病患者不需要旁人居高临下的指导与建议,他们需要的是包容,是发自内心的理解与尊重。
“身在旷野的人啊,面对黑暗孤独,你一定会害怕,会绝望。但是,你一定要相信,野地里,一定会有一束灵光为你而来,陪你走出无人旷野。”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第03版:第03版
摘要: “教育、女性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于2021年10月21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主办方之一,与从事性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分享性与性别研究成果的学校社团和关注女性权益的同学一道,为推进男女平等伟大事业、促进女大学生全面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文/本报记者 张夕 黄上峰 丁逸欣 谈凯
实习记者 任卓伦 陈可 罗国梅 匡相儒 张镇业 柴欣颖 陈溶
图/中国人民大学官网 千库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摘要: 在推动、助力女性发展以及性别研究领域,我校学生与各校级机构之间也一直存在着良性互动。长久以来,大家协同一心,共同营造起探索女性事业发展、讨论性别议题的良好氛围。
中国人民大学性与性别研究社(Sex&GenderStudyCommunity)成立于2013年9月,是在校正式注册的性别领域学术社团。该社一直同其指导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团委、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进行着良好且密切的沟通。该社依靠人大丰富的人文社科资源,努力进行更为专业的学术分享,并通过举办读书会、讨论会等活动,不断促进性别议题的规范化讨论。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该社举办了“SGS问答”活动,匿名解答人大同学们关于性别的困惑。最后的问答字数超过10万字,取得了显著效果;在读书会上,该社也推荐并研讨了众多优秀书目,如《婚姻史》《王氏之死》,让一众同学受益良多……在这些努力的背后,学院的大力支持与众多老师的恳切建议,使得该社在刚开始尝试时便得心应手。性与性别研究社现任负责人、社会与人口学院2018级本科生杏子提到,他们与该社指导老师、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黄盈盈的交流较为密切。每当有新活动的想法时,他们都会主动去征求更有经验的老师与前辈们的意见,尽可能办出大家感兴趣又符合社团定位的活动。
杏子表示:“尽管(开展更为专业的学术讨论活动)才在起步阶段,但也已经意外地得到了一些老师的支持或鼓励。”性与性别研究社以积极进取、发展向上的态度,逐渐构建起学生与学校良性互动,共同促进性别议题持续探讨、女性事业持续发展的良好沟通机制。
性与性别研究社对“图书馆肖像更换”这一事件的追踪与报道引起了校内外的广泛讨论。2020年11月23日,商学院2017级本科生花树酱写信给校长信箱,希望能在图书馆悬挂的所有52幅男性名人肖像中增加一些女性形象。第二天,花树酱同学便得到了积极回复,她的建议也很快为校方所采纳。2021年3月8日,在第111个国际妇女节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发起了一项投票,为“增加图书馆内女性名人肖像”征集读者意见。4月6日,增补的女性画像已进入绘制阶段,工期预计4-5个月。2021年10月25日,学校图书馆里悬挂上了玛丽·居里、李清照、弗罗伦斯·南丁格尔等杰出女性的画像。
在这一事件中,既能看到学生对性别议题的关注与敏锐思考,又能体会到学校老师对相关话题的关注与倾听、尊重的意愿。性与性别研究社则将学生与学校关于性别议题的沟通导向了正确、积极的方向。
回忆起性与性别研究社对整件事情的影响,该社上届社长、社会与人口学院2018级本科生小唯提到:“社团在这一过程中仅是一个旁观者、鼓励者、记录者。我们之所以决定记录这一事件,是因为即便跳脱出性别领域,这也是一个学生与学校互动的良好范例。”在这一沟通范例的背后,性与性别研究社让我们看到了学校在与学生互动沟通、解决性别议题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在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性别议题研讨将更加规范,对汇聚“她力量”、分享“她智慧”、创造“她业绩”的思考与实践也更加成熟。
(文中杏子、花树酱、小唯均为化名。)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摘要: 论坛之外,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们持续聚焦于性别研究,为促进性别平等、女性教育做出了独特而丰富的理论贡献。他们在观察和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性别平等的认识,也希望将更多关于性别平等的观点和建议分享给他人。
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周铭在阅读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同时,对西方文化语境下女性的崛起历程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表示,“新女性”这一概念的出现,除了主观上女性独立意识的增强,更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形态从农业向工商业的转变,让女性也可以胜任流水线上的工作。特别是在一战后,女性需要保障大后方,填补男性参军后留下的工作缺口。周铭说:“这也是为什么二战后,美国重提中产阶级家庭的概念,让女性持家带孩子。因为男性劳动力想要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在当今社会,随着女权主义的发展,男女平等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但在这个男权意识形态还占据主导地位的环境下,女性在职场上仍面临不小的竞争压力。周铭分析道:“现在比较好的是性别歧视已经从显意识层面被打压下去了,但是在隐性层面它还是会存在。”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程秀英也表示,女性在职场上遭遇的隐性不平等更加微妙一些,有时候会以照顾或者保护的面目出现,却假定了女性的弱势或者劣势地位以及能力。
“这种时候情况就比较复杂一些,需要具体化的策略,去判断何时要以职业化的标准要求一视同仁,何时要承认并接受女性的独特性。”程秀英说。可见,保障女性在职场上的性别平等,在实操层面需要和具体情况相结合。对此,周铭也表示,任何女性平权运动,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脱离当下的时代语境。他提醒道:“我们要去攻击整个的这种体系里边的不公平的现象,但是千万不要把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跟某个个体绑定起来,然后要求那个个体去承担所有的罪恶。”
但是,现在一些激进女权主义已经变成了一种原教旨主义,有强烈的排他性,完全背离了其初衷。“女性主义研究的本意是是解构这种压制性的权力结构,将它翻转过来变成平等性的,”周铭说,“等达到这个原则之后,性别这种意识其实是要被消解的。每个群体只不过是差异而已,但是差异并不意味着等级。”
老师们的深入思考,带领着同学们用理性的眼光看待性别平等问题。虽然论坛已经结束,但中国人民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们对于性别平等诸多议题的关注和研究仍在继续,助力女性发展的步伐也不会停下。
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越来越多的人大学子会在学者们的指引下,继续为推进性别平等、培养高质量人才贡智慧和力量。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的代表及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参与论坛。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摘要: 2021年10月21日上午,为健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发挥教育在培养正确社会性别观方面的作用,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推动“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教育、女性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21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与女大学生发展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召开。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靳诺等出席论坛。
论坛对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高度关注。刘利民在致辞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坚持贯彻性别平等原则,努力保障男女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今后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将进一步聚焦当下女性发展关键问题,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为促进全球女性赋权及男女平等事业献计献策。助力女性教育发展不仅需要协会合理规划,还需要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各项措施。对此,靳诺表示,作为“教育、女性与可持续发展专家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将持续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及热心支持女性教育的各机构一道推进男女平等的伟大事业,书写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精彩篇章,汇聚“她力量”,分享“她智慧”,创造“她业绩”。
在会议的专题研讨环节中,“得到”App副总裁冯启娜综合多位专家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如今女性发展的优势。在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变的时代大潮中,以“管物”为核心的刚性管理逐渐让位于以“识人”为核心的柔性管理,女性善于共情、善于合作、善于沟通等个性的特点让她们具有更高的领导力。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校园性骚扰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和红在发言中提出,应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开展性与性别平等的教育,完善校园性骚扰防范制度体系,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社会宣传与普及。校园与社会合力才能够更有力地应对校园性骚扰问题。
那么,女性如何把握机遇、充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呢?发言人们也给出了答案。冯启娜鼓励女大学生通过教育“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充分发掘女性的自我优势。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甄贞从自身经历出发,建议女性要有大格局。当智慧与能力足够时,运用专业知识扶助弱者,热心公益,为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发声。
同时,与会代表们还在社会和教育体系层面建言献策。科大讯飞副总裁任萍萍认为现代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为女性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女性可以与AI共同起舞,可以因AI与时代同频。教育体系层面,以女大学生心理健康为例,新加坡管理大学学生事务总监郑宝莲通过引入新加坡管理大学新型框架,以金字塔比喻和有关真实案例,展示了学校如何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
此次论坛从女大学生发展这一小切口切入,以“赋能女生,助力成长——高质量教育体系视域下的女大学生发展”为主题,积极回应“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对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教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靳诺在论坛发言。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在论坛致辞。
“得到”App副总裁冯启娜在会上发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和红发言。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第04版:第04版
摘要: 当《风之谷》里的娜乌西卡最终帮助人类找寻回了家园,她站在高山之巅,俯瞰山谷里熙熙攘攘的人群。来自谷底的风吹起她的头发,她目光如炬,任凭风声将她的话传递给远方——“带上信仰,去寻找你的国度吧,哪怕倾尽一生。”动画片塑造着一个个执拗可爱的人物,向我们传达着最真挚的情感;用纯粹无暇的结局,缔造着属于孩童的美好乌托邦。逐渐长大成人的我们,因为看过太多残缺不全的事物,开始对完满的东西嗤之以鼻。我们喜欢看动画片,在于动画片能用纯粹的“信仰”减淡我们心底那一小块昏暗。那些被一次次打倒却总能站起来的人物、那些被不断被阻挠却从未放弃过的尝试、那些逼到绝路里仍能获得新生的情节,就像过滤器,过滤着我们心底的那些的污垢,一点点地,还原它原本的澄澈。
就像小魔仙一定会战胜黑魔仙;就像喜羊羊总能用智慧帮助同伴逃离狼穴;就像成龙历险记里的老爹总能在关键时刻拯救小玉,动画片在用一种重复的、笃定的善意,帮助我们铸造信仰的铜墙铁壁,让我们不再那么容易被现实的利剑刺伤,不再那么容易“溃不成军”,即使身处困境也仍有往前走的勇气。就像“能灌篮非高手”在采访里提到的:“你说我都这么大岁数的人了,早不该相信这些了,但是动画片一遍又一遍地用完满的结局叫我去相信,相信一些我现在触不可及的美好。”
每一次重温经典动画片,都是在对自己做一次心灵洗涤,捡拾一些遗失已久的纯粹,重又相信一些确切存在的善良。宛如海边拾贝,我们在动画片里慢慢拼凑自己的价值观念。
“能灌篮非高手”在一次次重温《灌篮高手》的过程中,寻觅到真挚而遥远的兄弟感情。在交流匮乏的当下,那些纯粹的东西始终“值得他喜欢和怀念”。
“棉球方块”把动画片比喻成“苦中带甜的黑巧克力“。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她逐渐感知到: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好和不好两面。
“陆小果不是我”把动画片视为自己的“白月光”。《果宝特攻》里的主人公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时的热血,《马丁的早晨》里“每天都是新的一天”的希望,海绵宝宝和派大星之间纯真的友谊,是她童年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她内心深处难以忘怀的美好。
“Adelan”则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逐渐体味到自身的重要性。他发现,不同于动画片,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绝对的主角与配角,他是其他人的匆匆过客,却是自己的绝对主角。
动画片讲述的那些善良、勇敢、坚韧,那些责任、友情、梦想,一点点拭去我们心灵上的灰尘,重又搭建起正确的价值观,塑造着我们的品格。在“Adelan”心中,动画片是一种守护美好纯真的东西,能够让他不管碰到多棘手的状况都有勇气迎难而上。“我看过的很多动画片里都教育我同一个道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不要丧失勇气和对他人的善意。”他说。
动画片所给予的希冀和爱,勇气和光,在无形之中成为我们成长的养分,帮助我们更好地感知世界的美好,并将这种美好与感动,无声地传递下去。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摘要:
“大风车吱呀吱呦呦地转,这里的风景呀真好看”,当耳畔响起熟悉的旋律,童年就回来了。
开飞机的舒克、开坦克的贝塔,降妖伏魔的葫芦兄弟,平凡而快乐的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或许是我们对于自由、正义、智慧、幸福的元初定义,是我们对于奇幻新世界的第一次探索。
难忘那些夏天,难忘手捧西瓜目不转睛地等待下一集的忐忑,难忘变成英雄或是公主的天真幻梦。无论长大到多少岁,动画片永远有让人回归过去的魔法,有让人不自觉微笑起来的力量。
至少今天,让我们乘上时光机,穿越任意门,看看那时的我们和那些久违的朋友。文/本报记者 刘彦彤 朱菁榕 陈存
图/千库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摘要: 当我们回到过去,回到动画片本身——它是艺术的呈现,是启蒙的教育;是工具,更是艺术。1960年将水墨画与电影艺术相结合的《小蝌蚪找妈妈》,让人潸然泪下,让宫崎骏拍手叫绝;1980年中国第一部木偶系列片《阿凡提的故事》,至今豆瓣评分仍高达9.2分;1986年仅用剪纸艺术呈现的《葫芦兄弟》成为了80后、90后甚至00后的童年。
儿时的我们看动画似乎只关注情节,只在意故事,从未细致体验过作者每一处别出心裁的设计背后的价值。我们在不经意间长大,但总有人还年少,总有人还处在顽皮的童年。
当我们不需要固定时间守在电视前就能看到动画片,互联网时代的儿童还能否拥有我们当初质朴的快乐?动画频道日渐丰富,动画片越来越多,动画市场里的作品还能坚守初心吗?在“小麦克”和“海绵猪宝”看来,当前的动画片存在诸多不足,普遍较为浮躁、低智,在情节的设计和人物的塑造上缺乏深度与思考。受访者“火锅”也认为,虽然当下的动画片制作技术日渐精良,但动画片中所输出的价值观却难以保证。这些问题就像一层迷雾,促使我们不断回忆从前,回忆那个故事动人、情感丰盈的年代,也对当下的动画市场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同宫崎骏所说:“不管前路多么崎岖,都比站在原地要接近幸福。”无论现存的动画片市场如何发展,我们仍然要向着经典看齐,仍然要期待会有更多优质的作品出现。我们想要看到的,是精良的画幅和构思精巧的情节、是充满教育意义的有趣故事,更是中华文化铿锵有力的自信,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
我们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精彩而有意义的动画片。每一位孩子,都需要来自它们的温柔抚摸和坚韧力量。
回看那些日子,灰太狼永远在电视里喊着“我一定会回来的”,名侦探柯南永远是长不大的样子,仿佛电视不关故事就能长长久久地持续下去。儿时我们期盼变成大人、变成无所不能的英雄,长大后却又怀念当时的美好与纯粹,怀念那个坐在小板凳上等待下一集的自己。
昨日如风,童年已不可再追,但记忆不会消散,它一直封存在我们的心底,伴随着它遗留给我们的温暖和幸福,勇气和智慧,与我们一起长大。
乘上时光机,穿越任意门,重温童年的旋律,珍藏儿时伙伴的印记,也让怀念停留在时间的潮水中,和更多未来的孩子一起,涌向新的世界。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摘要:
谁是你童年最好的伙伴?不是那个手牵手一起上下学的人,不是那个一起嘻嘻哈哈的人,在 Juice 看来,哆啦 A 梦是她童年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带她穿越过去、探索未来。放学后、父母还未归家的那段时间,因着这个圆滚滚的伙伴而变得充满童话色彩。
 不只是 Juice,对于许多人而言,动画片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它不仅意味着一个画面、一段旋律,还可能代表着一次幼稚可爱的模仿秀,或是与父母紧张而刺激的“斗智斗勇”。同时,它也象征着一个从未缺席的朋友,一些弥足珍贵的陪伴和体验。
 关于儿时与动画片相关的记忆,“棉球方块”回忆道:“小时候,我会自己在家里模仿哪吒传奇里的九尾狐,把被罩披在身上,用 A4 纸折几个长指甲,再用大衣毛做几个尾巴,假装自己美若天仙迷倒皇帝;还曾经给芭比娃娃做过衣服,自己给她缝了很多裙子和筒袜,精心地打扮她们。”
 “小麦克”则提到了他儿时为了看动画片而和家长“斗智斗勇”的故事。为了“多看五分钟电视”,他时常伺机而动,每当父母外出,便时刻注意着时间,估计“大风车”栏目的时间将近,就赶紧打开电视。当家长快回家的时候,就迅速把电视机关掉,并用湿毛巾给电视降温。“这可是很考验眼力、脑力和速度的”,提及那时的自己,他至今仍忍俊不禁。
 “海绵猪宝”也分享了自己小时候与动画片的趣事,“当时我的年纪还很小,所以自己已经没什么印象,但我妈妈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我正在看一部国外的动画片,妈妈在旁边洗衣服。当我看到动画片中一只小老鼠掉进洗衣机里的情节,担心得大哭,催着妈妈帮我把小老鼠救出来。”
 对于动画片的回忆,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但同时,我们也分享着一些记忆,共同哼唱着某段歌词,也为同一个情节落泪或是欢喜。
 “每天过得都一样,偶尔会突发奇想”,熟悉的旋律在脑海中重映。那些童真、幻想、顽皮和梦,伴随着我们走过多少个睡前静谧的夜晚,充盈着每一颗曾经天真的心灵。在那个娱乐手段尚且贫瘠的年代,“只要有了哆啦 A 梦,欢笑就无限延长”;只要有了动画片,就能去比远更远的地方。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第05版:第05版
摘要:
城市,不只是钢筋铁骨的大厦、车水马龙的街道,也不只有形形色色的人流、琳琅满目的物件。每座城市,都有自己潜藏、深蕴的品格。
人们漫游于空间的边界,回溯于时间的长河,在各自的道路中穿行而过,描画出城市的独特形貌和生长轨道。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屹立的曾经,在时空中一次次蜕变,各自辉煌璀璨,打造出如今独一无二的风尚和模样。
当我们垂眸、弯腰,去探索一座城市的边际与角落时,细节跃入眼帘,那是它的过往留下的痕迹。而当我们走过鲜花盛放的大道或无人问津的小径时,在午后闲适的街巷间和市民闲聊时,在人海如潮的夜市里与烟火偶遇时,我们嗅得城市的气息候,是一本我读了又读,也读不完的书。绚丽色彩的碰撞,人间温情的承载,浪漫气息的勃发,古都史卷的珍藏,中西文化的交汇,每一座城市,都因其独一无二的经历而落下了专属风格的烙印。读懂一座城,我们从文字出发,探寻城市的品格,而这一场漫游之旅,永远没有尽头。
文/陶语嫣 文思妤 吕欣颖 刘馨蔚 赵炜嘉 田斯雨 图/千库网 花瓣网 杰森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第06版:第06版
摘要: “当一名患者被医学检查判定为仅剩一个月的生命时,亲友应不应该告诉患者这个事实?”课堂上,隋玉杰抛出了这个问题。告诉患者实情还是保密?最初,同学们观点不一。但在同学们被要求把自己代入患者视角后,绝大多数人都选择想要知道实情。
“这个场景让我感触很深。”胡思源表示,“死亡课最大的魅力就是讨论的魅力。我们之前以自我为标准考虑死亡,当讨论后,都有了更多角度的思考。因此课堂上往往是把一些饱受争议的话题提出来,然后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而不是直接给出某种结论。”
死亡课中,被谈起的不仅仅是“死亡”这个概念,还有与死亡相伴而来的社会影响、情感问题、相关服务业等内容。根据老师的设计,课程大致分为离世之前与离世之后两部分,前者主要讲述死亡与社会、生前预嘱、器官捐献等生前事宜,后半部分则聚焦丧亲议题。通过教师讲授、外聘专家讲座、聆听丧亲支持一线工作者分享等丰富的授课形式,同学们得以在课上真正进入死亡预演历程之中,生动的形式也让死亡这一话题不再沉重。
“平时大家谈论死亡时,总觉得气氛会非常沉重。其实不然。很多同学受到了触动,但教室气氛不至于十分沉重。”刘谦表示,课堂上大家的表现十分惊艳。同学们积极讲述自己了解到的故事,分享自己关于死亡及相关领域议题的看法。刘谦进一步提到,死亡中包含了很多的元素;当课上不同专业的同学以各自的专业视角来谈死亡的时候,会更丰富大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死亡课聚焦死亡这一议题,但不局限于此,关于该议题的讨论还映照着参与者的现实生活。
9月23日,同学们一同在课上观看了《死亡诗社》,剧中角色尼尔因为理想难以实现、现实苦楚难言而选择了自杀。昏暗的灯光下,有人为他的死去低声啜泣。观影结束,隋玉杰要求同学们通过匿名分享观后感的方式进行反思。在收集上的观后感中,一位同学对尼尔走向死亡的原因进行思索,与其情感爆发产生共鸣:“这似乎是我第一次思考我生命失去后的事情,但却不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死亡。理想是浪漫的兴奋剂,但现实却是一粒粒的白米饭。”
在谈起这部电影时,同学们并未止步于分析尼尔自杀这一情节,而是将电影反映的问题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类似的思考与讨论频繁地出现于课堂,同学们在反思死亡的同时,也在探讨如何更好地活着。
死亡课对生活的介入还体现在更为直接的方面。作为课堂联系,本课程要求同学们采访身边一位三年内经历过亲友离世的人。刘谦提到,有位同学借助这次契机,与母亲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到外婆去世时她母亲的经历:“平时,她没有太多的机会和自己的母亲讨论这件事情,而这样一次深入的谈话也加深了她们母女之间的理解和关联,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课堂效果。”
当我们谈论死亡时,我们往往只关注死亡的结果和与之俱来的悲痛。而在大学的死亡课上,老师与同学谈起的是生前对死亡的安排、是如何抚慰面对死亡的心灵,也是如何更好地生活。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摘要: 美国的专业期刊《死亡教育》对死亡教育的定义是:“向社会大众传达适切的死亡相关知识,并因此造成人们在态度和行为上有所转变的一种发展过程。”但其实,死亡课不仅是一种“死亡教育”,也是一种“生命教育”。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而海德格尔则提出意为“未知死,焉知生”的向死而生之说。我们需要死亡课把我们从极端恐惧与极端轻视的悬崖上拉回,把我们祖先掩在死亡上的重重帷帐揭开,让死亡以死亡的本来面目出现。
死亡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如果说,过去人们避讳谈及死亡是因为缺乏自然科学知识,那么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死亡不应再笼上神秘的面纱,不谈死亡的生命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死亡课把一些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困惑却不敢探讨的东西直直地摆出来,有一种观念冲击的魅力。这门课改变了我,让我学会珍视当下的生活。‘向死而生’,如何让自己短暂的生命有意义,如何通过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帮助爱的人甚至自己有尊严地走完生命最后的一段路,其实都是我们需要去思考或学习的。”黄祎表示。
据中国新闻网统计,中国共有二十余所高校开设了类似的死亡教育课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如何看待死亡。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死亡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不同于美国耶鲁大学著名的高校公开课《哲学·死亡》,我校目前的死亡教育课程只是作为一门选修课在小部分学生间“试水”。
那么死亡教育课程的未来究竟如何?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死亡课仍处在探索阶段。隋玉杰认为,随着人们对死亡这一话题的观念越来越开放,死亡课将成为继爱情课之后的新增长点:“我相信越来越多的学校会开设这样一门课,当然也可能最初这样的课是以生命教育课的形式来上,但实际的主题会涉及到这一方面。”但需要注意,并非人人都适合选修死亡课。隋玉杰表示,由于课程讨论内容涉及临终关怀等细节,建议仍处在亲友去世的悲伤期或者对离世有创伤的同学慎选此门课。
我们需要意识到死亡教育与生命教育不仅要走入课堂,也要走出课堂、来到社会,为更多的人带来思想上的改变。死亡课的终极目标不是应试,而是将其运用于人生,要求我们在现实中关爱生命。经过老师的介绍,黄祎加入了海淀医院的一个临终关怀志愿组,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投入实践。新闻学院2019级本科生梅可也表示:“这节课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都是隐性的、深远的。课堂上所讲授的一部分概念性的“硬知识”是我们即学即得的,但是观念上的、意义层面的‘软知识’是受益终身的,比如怎么看待生死、怎么理解生前预嘱和器官捐献、现代人的死亡观等,这些话题的讨论也许不会对当下的我产生影响,但是总有一天我会需要用到它们。”
正如隋玉杰所说,死亡课上进行的,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的教育。它将帮助同学们理解生命的价值、如何更好地活出生命的光彩。在面临生离死别的时候,能让去世的人心安、让活着的人善别,生死两相安,这才是死亡课乃至生命教育的真正归属。
(文中黄祎、梅可为化名)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摘要: 我们对死讳莫如深。
“我的一位亲人患有癌症。而她与家里人对死亡的态度是沉默,可以说他们对死亡‘缄口不语’。”新闻学院2019级本科生黄祎回忆道。
“在申请创立这门课时,一件特有意思的事情是,我当时直接用‘死亡课’作为课程名称,学校在审核时对直呼死亡其名有所顾虑,问我要不要修改名字。这件事反映出来,死亡话题仍是一个禁忌,甚至在高校的课名中,我们都会试图回避。”死亡课的任课教师之一隋玉杰提到。
从古至今,大多数人认为谈论死亡是“不吉利”的。大人们编造出“去了很远的地方”的谎言,在孩子与死亡的概念间竖起屏障;在成年人的谈话中,“死亡”也会被替换成“走了”与“驾鹤西去”。黄祎无奈地说:“中国社会缺乏死亡教育。太多人‘谈死色变’,它没有被直视过,但却笼罩着每个人。”但死亡不会因为在言谈中缺席而在生命里消失;相反,由于它的阴影时刻笼罩在我们头上,如何正确看待死亡始终是一项重要议题。
认知死亡的过程,其实也是疗愈的过程,它是一场对死亡的预演,目的是在死亡来临时有所为、无所憾。对于隋玉杰、刘谦来说,创立这门课的初衷,就是尽量减少因回避谈论死亡而产生的一系列遗憾乃至不良影响,甚至可以说这是一节“死亡预习课”。隋玉杰在开展社会工作调研时,曾遇到过不少非常痛苦的失独父母。他们的痛苦一方面源于孩子的死亡本身,另一方面也源于没能在孩子生前更好地和其告别的遗憾。因此,她认为,相关知识的学习很有必要,它能够帮助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在实习中接触临终者时,具备更好的专业素养、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减少家庭的缺憾。
认知死亡,可以帮助我们挽救一个踌躇的生命。近年来,校园中的自杀事件偶有发生。对此,隋玉杰表示非常痛心。她认为,选择结束生命的学生可能希望有人听他倾诉与死亡相关的事情,但因为我们缺乏对这一迹象的认识,或者不懂得如何开启这一话题,那么如果有人有这种想法,我们无法有效地对其提供心理援助,从而错失挽救生命的良机。她感叹道:“我们在校园中探讨这个问题,是为了能够提高大家对这种情绪的敏感性,最好能够起到预防的作用。”
“能够获得临终关怀等与死亡相关的知识”“获得正视死亡的心态”也是死亡课吸引高校同学的亮点。在我们开展的针对高校死亡课程的调查中,有69.23%的人希望通过课程获得社会对于临终关怀的投入情况以及其他相关知识。社会与人口学院2019级本科生胡思源也表示,该课程与自己社会工作专业的相关度比较高,对自己以后的社会实践工作有所助益。
无论是出于课程学习的考虑还是减少个人与家庭由死亡带来的一系列不必要的痛苦,“死亡”这个话题都有必要被搬到理性的阳光下。死亡的可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的神秘。如果相关问题能够被开诚布公地讨论,关于死亡的极端恐惧或极端轻视等错误观念将很可能被发现、被改变,进而使得大众在面对死亡时更加理性。因此,死亡课应运而生。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摘要:
“一个不爱惜自己身体健康的人有没有权利接受器官捐献?”“生命死后会不会有意识或灵魂的存在?”“应不应该把身患绝症的消息如实告知病人?”……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一门个性化选修课程——《死亡课:邂逅死亡与濒死》(以下简称为“死亡课”)。课堂上,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隋玉杰、教授刘谦抛出如是问题,与学生讨论社会与死亡的关系、临终关怀、丧葬仪式和风俗、丧亲及调适情绪等与死亡相关的议题,以期达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死亡的目的。
文/本报记者 马玄霖 宁可 付一城
图/千库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第07版:第07版
摘要: 本报讯(记者 王馨蕊 吴静雯 高明丽 马宝灵)10月27日至11月3日,我校学生会携手研究生支教团共同举办“情越千里,见字如面”书信交换活动,用文字搭建起了情感沟通的桥梁,为新疆塔城乌苏一中以及河北雄安雄县一中的孩子送去人大学子最诚挚的祝福与最温暖的鼓励。
10月27日,我校学生会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活动招募推送,该推送一经发出便受到众多同学的热烈响应,20分钟之内报名人数就超出预计名额。10月30日至31日,一百名志愿者们陆陆续续地上交自己写给远方同学的一封信,信中承载着他们对于过去的总结以及感怀。
志愿者们通过回忆自己高三备考的经历和考入人大所抱持的信念,传递了对孩子们成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期盼与鼓励。11月3日,学生会收齐所有信件,统一装入信封并打包寄往新疆塔城和河北雄安。
这次活动既是把志愿者的个人体验分享给远方陌生人的过程,也是能够让他们内视自我、接纳自我的机会。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袁双平表示,参加这次活动是因为期待自己能有一个无话不谈的笔友:“我希望在之后一次次的书信来往中,让他们更加了解人大和喜欢人大。”
国际关系学院2021级本科生江子彤则说:“支教团的师兄师姐和乌苏一中、雄县一中的孩子身上涌动的热情与活力,让我立刻想起了自己高三时的迷茫。在那时,我多么希望能有一个人坚定地告诉我,我所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作数。所以,现在的我想要把这份肯定与鼓励交给远方的陌生人,希望我的信能坚定对方勇敢走下去的信心。”
谈起举办此次活动的初衷,社会与人口学院2020级本科生韩臻远介绍,这样书信的交流不仅能让同学们感到自己与他人的联系不像想象中那么远,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鼓励他们试着去为这个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它给同学们带来了对志愿活动的新认知。有时我们未必需要去做一些直接改变别人生活的事情,我们需要做的,可以只是抒发和改变我们自己。”她说。
“将来书信手拈着,灯下姿姿观觑了。”鱼传尺素,情越千里。志愿者们的信已打包出发去往远方,与一个美好的未知会面。见字如面,远方的同学将在深秋时节与人大志愿者们相见,共赴一场无畏的探险。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摘要: 本报讯(记者 刘康 陈越 杨霓)我校2021—2022学年秋季学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以下简称“体测”)于10月末拉开帷幕,面对50米、800米、1000米、立定跳远、肺活量等各项目,人大人已陆续就位。
本次体测,既是对同学们体质健康的一次集中测试,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为学校体育制度建设提供了调研数据和实践经验。
据了解,本次体测时间紧、任务重,不仅要对全校一万多名本科生同学的体测活动进行妥善规划,还要谨防疫情传播扩散、为无法入校测试的同学办理缓测手续。面对重重阻碍,体测中心办公室主任王忠瑞表示,在筹备过程中,他们将总体工作划分为人事、设备、宣传、科学调研、制度建设等方面。“在多方努力下,不论是前期的宣传、体测过程中的人事保障,还是体测后的调研反馈和制度改进,今年的体测工作开展都达到了预期效果。”他说。
体测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一方面起到了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评价分级的作用,另一方面则致力于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敦促与指导学生开展体育锻炼与体质健康管理,进而助推全校同学体质健康与运动能力的总体进步。
王忠瑞指出,从体测中的实际情况来看,同学们的体质健康与运动能力还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校园体育也还有广阔的开拓天地。体育部也将继续开展荧光夜跑、“12·9”越野长跑与田径运动会等创新、多彩的体育活动,鼓励全校师生共同参与。
对于参与体测的同学而言,体测既是对自己身体素质的一项评估,也是一次对自我的挑战。财政金融学院2021级本科生许修远表示,每次做引体向上时都是心理和肌肉的一次较量,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我拉不动时就鼓励自己再加一把劲,虽然有点累,但看着自己的成绩还是蛮有成就感的。”他说。
在同学们尽情奔跑、挥洒汗水的同时,还有一群“绿叶”在默默付出,他们正是本次体测的志愿者们。在为同学们服务的过程中,他们付出了无私的劳动,也收获了快乐与感动。外国语学院2020级本科生洪淑萌说:“当所有活动结束的时候,大家一起收拾器材,好多大件都比较重。同学们就互相帮助,感觉很温馨。”
体测尚未结束,校园的体育建设更是“正在进行时”。随着各类校园体育活动的逐步开展,相信每一位人大人都能在其中感受到运动的魅力,以更加健康的体魄迎接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摘要: 本报讯(记者 孙舒宇 钟俊杰)10月25日至29日,厦门外图集团有限公司携手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在图书馆一楼举办秋季台湾原版学术图书展,为读者们提供荐书的服务。
一系列凝聚优秀学术思想的丛书和套书是此次书展的亮点。本次书展提供的书目主要集中在文史哲类,同时兼具生活类、理工类书籍。读者可按照馆藏原则,结合厦门外图集团的审读意见挑选心仪书目,填写荐书单。被推荐书目在图书馆审核后将进入我校图书馆馆藏。读者在推荐书目后也可参与具有闽南特色的“博饼”小游戏。
据厦门外图集团工作人员介绍,本次书展大约展示4000册书目。师生们踊跃参与活动,每天都有一百多位读者荐书,其中比较热门的是文史哲、经济、社科类图书。每位读者平均推荐四五本图书,一共填写了几千册推荐书目。
台湾地区的图书与大陆有所不同。教育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周航发现,台湾的法学研究更为细腻,理论与实证研究互动更为紧密,既紧跟大陆法系的前沿动态,又注重与台湾地方司法的结合。他认为引入这些书,非常有利于了解对岸的前沿成果。国际关系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王静姝则认为港台书籍和内地的相比更关注太平洋地区的岛国,有关岛屿原住民的当代人类学研究更丰富,这与内地从陆地视角的观察形成了互补。
读者荐书活动有利于实现图书馆和师生的双赢。师生获得了接触学术书籍的机会,图书馆能够在大家的建议下吸纳优秀书籍,更好地服务师生。
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韩雅君认为读者荐书的形式体现了对读者的充分尊重,她说:“由不同专业进行推荐,不仅能兼顾各学科的需求,还有助于推荐更专业的书目,激发更多同学建设图书馆书库的参与感、责任感和主体意识,从而促进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和发掘优秀书目资源的兴趣。”
据图书馆资源建设部主任胡宁介绍,今后图书馆还将推出各项荐书活动。图书馆在中文图书方面还有“闪借”活动:同学们在平台选书以后,图书馆付费,快递直达个人,阅读完之后再归还图书馆。“你选书,图书馆买单”活动也会在将来拓展到更多的图书种类。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摘要: 本报讯(记者 曾瑞云)11月4日,随着女子组最后一场比赛的终哨声响起,由校体育部、校团委、校学生会、裁判协会共同举办的2021—2022赛季篮球联赛第一阶段(后文简称为“秋季学期常规赛”)落下帷幕。球场上恣意飞扬的身影为人大的秋天增添了许多激情和火热。
本次比赛的男子组共有27个院参赛,分为A、B、C、D四组;女子组共有20个院参赛,分为A、B、C三组。秋季学期常规赛采用循环积分制的赛制,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弃权或停赛记0分,最后按照各队的比赛积分决定名次。
各个院队在积分循环赛赛制中和不同的对手切磋交流,为观众们呈现了一场又一场竞技的盛宴。根据积分排名,男子组前八名、女子组前六名将锁定2021—2022年赛季篮球联赛第二阶段淘汰赛甲组的席位。其中男子甲组为新闻学院、法学院、劳动人事学院、数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财政金融学院、统计学院、经济学院。女子甲组为新闻学院、法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明德书院。
比赛过程中,球员们不仅突破了自我,还收获了友情。法学院男篮队员、2019级本科生黎泽鸿说:“法院对财金那场比赛很胶着,我们被对手连追几分,但我稳住心态,进了一个三分,止住了对方的势头,还打破了我在比赛中的‘三分心魔’。”明理书院男篮队员、2021级本科生郑钦韬则非常享受在赛场上和队友配合的瞬间,尤其是“站在自己家篮框下面送出长传,然后看队友快攻得分”的那一刻,让他格外满足。
运动员在场上尽情挥洒汗水,场下的观众也对比赛印象深刻。篮球裁判协会记录员、外国语学院2018级本科生方艺冰说:“应经打商学那场比赛,最后阶段比分咬得很紧,时间一秒一秒地掐。我看到应经的35号,个子小小的,打后卫,可是非常非常认真,表情里有一种死拼的坚决。我记得最后几秒是他断下来了对面的一个球,确立了比分的领先。比赛哨响结束,他们替补席都冲上来拥抱,好像赢了总决赛一样,让我很感动。”
对于观众和球员们来说,奋力拼搏、热爱运动的篮球精神才是比赛最大的意义。商学院2020级本科生赵子涵表示:“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比赛是文学院对阵艺术学院,看了一年半比赛,这是兄弟们第一次赢球。”
黎泽鸿感慨:“我始终觉得,篮球这项运动中最重要的是人,具体而言,是每一个人的热爱和付出。没有这些,篮球就仅仅是一个球而已。所以,篮球对于我的意义,是每一个热爱这一项运动的人组成的,是他们在给一个本无意义的东西赋予了意义,而我有幸能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秋季学期常规赛已经落下帷幕,但篮球赛所象征的火热的运动氛围仍会延续。正如郑钦韬所说:“篮球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很重要的一部分。”女篮队员们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图/本报记者 刘璐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摘要: 本报讯(记者 张薇 蒋国莲)为迎接北京冬奥会的到来,10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校青协”)于品园篮球场组织开展了冬奥趣味竞赛活动。本次活动共设立3个项目,每个项目有4支队伍参赛,每支队伍4到5人,同学们以团队或个人为单位参与报名。活动采取淘汰赛制,通过比拼角逐出冠、亚、季军,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相应等级的冬奥纪念奖品。
在冬奥组委的指导下,校青协从同学们参与的便利性与体验感出发,既设立了与冬奥会常规赛事项目相结合的旱地冰壶和冰球射门项目,又设立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冰蹴球项目,极大加深了学生对于体育冰雪项目和文化的了解。
该活动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同学们的关注。统计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程轶鹏分享了自己参与此次活动的原因:“我以前看过与冰蹴球相关的视频,感觉冰蹴球比较有趣,就想着自己能亲身体验一下。”本次活动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冰雪项目的机会,拉近了学生与冬奥会之间的距离。
竞技项目的体验让参与者感受到了总结经验和团体协作的重要性。“旱地冰壶需要精确把握掷球力度,力度小了可能帮助对方的球进入得分区,力度大了却又可能使双方的球都跑出线。”财政金融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刘兰欣在旱地冰壶的项目中逐渐掌握到了比赛的小技巧。程轶鹏的队友也给了他很多技术上的指导和建议:“重心放在左脚,右脚和左脚保持平行,找准方向之后用力踢出去,效果就会比较好。”活动中,参赛者们既体会了竞技比拼的快乐,又收获了团结协作的友情。
活动的举办离不开志愿者们的努力与付出。校青协青春健康项目部、校友服务部和校园社区服务部从策划宣传到组织落实通力合作。尽管遇到了场地选择、物资调配、流程确认等各种难题,本次活动还是在各部门志愿者的协作下圆满结束。“这次活动让冰雪项目尽量不受场地和季节因素的限制走进了大家的生活,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开始。”校青协校友服务部负责人、财政金融学院2019级本科生林邵康说。
此次活动的开展拉近了学生与冬奥体育竞赛的距离,使冬奥走进高校。活动过程当中,同学们团结协作,奋力拼搏,也践行了“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在未来,校青协将继续举办冬奥会系列活动,与人大师生共同迎接精彩非凡的北京冬奥会。同学正在体验旱地冰壶项目。图/本报记者 邹雨珈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第08版:第08版
摘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初雪降临,人大校园在不经意之间已被换上冬装。人们慢慢地听,雪落下的声音;它悄无声息,却又充满活力。万物没有被初雪掩埋了生机——秋天的银杏还在,鸟儿依旧在觅食,小狗和人们一同在雪地上玩耍。人们熟悉的建筑都已变成了新的面貌,变得新鲜,变得温柔。图1 下一站,中国人民大学。
图2 小家和大家,都是雪天里温暖的港湾。
图3 这雪有点“烫”爪爪。
图4 初雪给一勺池换了新装。
图5 HelloKitty冬日限定专场。
图6 柴犬也想玩雪。
图7 秋天的银杏未去,枝上已挂满落下的雪。
图8 风雪阻挡不了奋进的步伐。文/本报记者 方炜聪
图/本报记者 黄双偎 张燕 刘璐 方炜聪 李雯哲 张夕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第4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