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是一模一样,简直就是毫无关系。”近日,部分网友爆出自己被小红书“照骗”种草的经历:高级感满满的海滨蓝房子实际破烂不堪,挑动“少女心”的粉红沙滩也只是褐红色的砾石滩……照片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引发大量用户的共鸣,话题#小红书的网图滤镜有多强#迅速冲上微博热搜,引发大量讨论。
当前舆论的争端仍主要聚焦在滤镜之下的景点上。不同的时间、天气、拍摄技巧都可能造成照片呈现效果的差异,为了分享生活而发布的美化后的照片也无伤大雅。但再次冲上热搜的#种草笔记代发#话题,却展示了虚假笔记事件的复杂性——笔记代写、数据造假、热搜营销……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渐成气候,一条龙流程周全成熟,对用户心理的拿捏可谓精准到位。与大数据杀熟等不正当的营销手段一样,虚假迟早暴露,欺骗不会长久。曾经以“真实分享”为王牌而成长迅猛的小红书,现已成为吐槽与被吐槽的焦点,失去部分用户信任,根基摇摇欲坠。
最初以“社区+电商”模式崭露头角的小红书,何以至此?发展初期,小红书初始团队为提升用户体验,在电商、广告中选择了前者作为主要盈利模式,这也是其最初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随着后续发展,商业化道路越走越宽,而电商生态却由于市场饱和、机制落后等一系列原因,发展不达预期,业务逐渐萎靡。广告业务因此后来居上,营收赶超电商而占据大头,发展重点和资源由此转移。
随后,虚假笔记之风不断加剧,曾以“真实分享”为王牌的小红书,再也无法拒绝各式各样真假难辨的广告。泛滥种草软文的背后,小红书商业模式始终未能进一步突破瓶颈,关系着公司营收的广告业务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此次滤镜事件和代写造假风波,就是对小红书发展模式的鲜明警告,也真切地展现了小红书在寻找变现模式中的摇摆。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事实证明,过度倚赖广告业务收入、牺牲用户体验,并非一个成熟的互联网公司的长久之选。小红书最初因注重用户体验而崛起,现却因虚假广告笔记而受到讨伐,因得人心而兴,因失人心而落。被称为翻版INS的小红书,在中国互联网社区产品中有着独一无二的个性,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但在社区变现这方面,却迟迟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
在此之前,许多国内外的社交媒体平台就已经对多元化的收入模式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并形成了成熟的经验。诚然,广告收租的商业模式被沿用了几百年,已经成为一种模式惯性,但惯性不该成为顽疾。小红书放纵虚假广告在用户社区内野蛮生长,便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其对自身发展的短视。况且,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当下,对竞争激烈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固守“传统”不求创新,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
小红书若想从用户体验和广告业务的冲突中寻求立足点,还需扎根用户需求,完善用户体验,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当然,探索不应仅止步于回应风波时提出的“踩坑榜”等措施,而是需要更加深入和彻底的创新。无论何时,用户的体验与喜爱都是大厦之基,不能牺牲,不可动摇。商业模式更亟需不断创新来寻求平衡与发展。
文/李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