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情越千里,见字如面”书信交换活动举行
本报讯(记者 王馨蕊 吴静雯 高明丽 马宝灵)10月27日至11月3日,我校学生会携手研究生支教团共同举办“情越千里,见字如面”书信交换活动,用文字搭建起了情感沟通的桥梁,为新疆塔城乌苏一中以及河北雄安雄县一中的孩子送去人大学子最诚挚的祝福与最温暖的鼓励。
10月27日,我校学生会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活动招募推送,该推送一经发出便受到众多同学的热烈响应,20分钟之内报名人数就超出预计名额。10月30日至31日,一百名志愿者们陆陆续续地上交自己写给远方同学的一封信,信中承载着他们对于过去的总结以及感怀。
志愿者们通过回忆自己高三备考的经历和考入人大所抱持的信念,传递了对孩子们成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期盼与鼓励。11月3日,学生会收齐所有信件,统一装入信封并打包寄往新疆塔城和河北雄安。
这次活动既是把志愿者的个人体验分享给远方陌生人的过程,也是能够让他们内视自我、接纳自我的机会。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袁双平表示,参加这次活动是因为期待自己能有一个无话不谈的笔友:“我希望在之后一次次的书信来往中,让他们更加了解人大和喜欢人大。”
国际关系学院2021级本科生江子彤则说:“支教团的师兄师姐和乌苏一中、雄县一中的孩子身上涌动的热情与活力,让我立刻想起了自己高三时的迷茫。在那时,我多么希望能有一个人坚定地告诉我,我所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作数。所以,现在的我想要把这份肯定与鼓励交给远方的陌生人,希望我的信能坚定对方勇敢走下去的信心。”
谈起举办此次活动的初衷,社会与人口学院2020级本科生韩臻远介绍,这样书信的交流不仅能让同学们感到自己与他人的联系不像想象中那么远,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鼓励他们试着去为这个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它给同学们带来了对志愿活动的新认知。有时我们未必需要去做一些直接改变别人生活的事情,我们需要做的,可以只是抒发和改变我们自己。”她说。
“将来书信手拈着,灯下姿姿观觑了。”鱼传尺素,情越千里。志愿者们的信已打包出发去往远方,与一个美好的未知会面。见字如面,远方的同学将在深秋时节与人大志愿者们相见,共赴一场无畏的探险。 -
2021—2022学年秋季体测正式开始
本报讯(记者 刘康 陈越 杨霓)我校2021—2022学年秋季学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以下简称“体测”)于10月末拉开帷幕,面对50米、800米、1000米、立定跳远、肺活量等各项目,人大人已陆续就位。
本次体测,既是对同学们体质健康的一次集中测试,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为学校体育制度建设提供了调研数据和实践经验。
据了解,本次体测时间紧、任务重,不仅要对全校一万多名本科生同学的体测活动进行妥善规划,还要谨防疫情传播扩散、为无法入校测试的同学办理缓测手续。面对重重阻碍,体测中心办公室主任王忠瑞表示,在筹备过程中,他们将总体工作划分为人事、设备、宣传、科学调研、制度建设等方面。“在多方努力下,不论是前期的宣传、体测过程中的人事保障,还是体测后的调研反馈和制度改进,今年的体测工作开展都达到了预期效果。”他说。
体测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一方面起到了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评价分级的作用,另一方面则致力于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敦促与指导学生开展体育锻炼与体质健康管理,进而助推全校同学体质健康与运动能力的总体进步。
王忠瑞指出,从体测中的实际情况来看,同学们的体质健康与运动能力还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校园体育也还有广阔的开拓天地。体育部也将继续开展荧光夜跑、“12·9”越野长跑与田径运动会等创新、多彩的体育活动,鼓励全校师生共同参与。
对于参与体测的同学而言,体测既是对自己身体素质的一项评估,也是一次对自我的挑战。财政金融学院2021级本科生许修远表示,每次做引体向上时都是心理和肌肉的一次较量,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我拉不动时就鼓励自己再加一把劲,虽然有点累,但看着自己的成绩还是蛮有成就感的。”他说。
在同学们尽情奔跑、挥洒汗水的同时,还有一群“绿叶”在默默付出,他们正是本次体测的志愿者们。在为同学们服务的过程中,他们付出了无私的劳动,也收获了快乐与感动。外国语学院2020级本科生洪淑萌说:“当所有活动结束的时候,大家一起收拾器材,好多大件都比较重。同学们就互相帮助,感觉很温馨。”
体测尚未结束,校园的体育建设更是“正在进行时”。随着各类校园体育活动的逐步开展,相信每一位人大人都能在其中感受到运动的魅力,以更加健康的体魄迎接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 -
2021年秋季台湾原版学术图书展举办
本报讯(记者 孙舒宇 钟俊杰)10月25日至29日,厦门外图集团有限公司携手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在图书馆一楼举办秋季台湾原版学术图书展,为读者们提供荐书的服务。
一系列凝聚优秀学术思想的丛书和套书是此次书展的亮点。本次书展提供的书目主要集中在文史哲类,同时兼具生活类、理工类书籍。读者可按照馆藏原则,结合厦门外图集团的审读意见挑选心仪书目,填写荐书单。被推荐书目在图书馆审核后将进入我校图书馆馆藏。读者在推荐书目后也可参与具有闽南特色的“博饼”小游戏。
据厦门外图集团工作人员介绍,本次书展大约展示4000册书目。师生们踊跃参与活动,每天都有一百多位读者荐书,其中比较热门的是文史哲、经济、社科类图书。每位读者平均推荐四五本图书,一共填写了几千册推荐书目。
台湾地区的图书与大陆有所不同。教育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周航发现,台湾的法学研究更为细腻,理论与实证研究互动更为紧密,既紧跟大陆法系的前沿动态,又注重与台湾地方司法的结合。他认为引入这些书,非常有利于了解对岸的前沿成果。国际关系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王静姝则认为港台书籍和内地的相比更关注太平洋地区的岛国,有关岛屿原住民的当代人类学研究更丰富,这与内地从陆地视角的观察形成了互补。
读者荐书活动有利于实现图书馆和师生的双赢。师生获得了接触学术书籍的机会,图书馆能够在大家的建议下吸纳优秀书籍,更好地服务师生。
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韩雅君认为读者荐书的形式体现了对读者的充分尊重,她说:“由不同专业进行推荐,不仅能兼顾各学科的需求,还有助于推荐更专业的书目,激发更多同学建设图书馆书库的参与感、责任感和主体意识,从而促进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和发掘优秀书目资源的兴趣。”
据图书馆资源建设部主任胡宁介绍,今后图书馆还将推出各项荐书活动。图书馆在中文图书方面还有“闪借”活动:同学们在平台选书以后,图书馆付费,快递直达个人,阅读完之后再归还图书馆。“你选书,图书馆买单”活动也会在将来拓展到更多的图书种类。 -
2021—2022赛季篮球联赛第一阶段落幕
本报讯(记者 曾瑞云)11月4日,随着女子组最后一场比赛的终哨声响起,由校体育部、校团委、校学生会、裁判协会共同举办的2021—2022赛季篮球联赛第一阶段(后文简称为“秋季学期常规赛”)落下帷幕。球场上恣意飞扬的身影为人大的秋天增添了许多激情和火热。
本次比赛的男子组共有27个院参赛,分为A、B、C、D四组;女子组共有20个院参赛,分为A、B、C三组。秋季学期常规赛采用循环积分制的赛制,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弃权或停赛记0分,最后按照各队的比赛积分决定名次。
各个院队在积分循环赛赛制中和不同的对手切磋交流,为观众们呈现了一场又一场竞技的盛宴。根据积分排名,男子组前八名、女子组前六名将锁定2021—2022年赛季篮球联赛第二阶段淘汰赛甲组的席位。其中男子甲组为新闻学院、法学院、劳动人事学院、数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财政金融学院、统计学院、经济学院。女子甲组为新闻学院、法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明德书院。
比赛过程中,球员们不仅突破了自我,还收获了友情。法学院男篮队员、2019级本科生黎泽鸿说:“法院对财金那场比赛很胶着,我们被对手连追几分,但我稳住心态,进了一个三分,止住了对方的势头,还打破了我在比赛中的‘三分心魔’。”明理书院男篮队员、2021级本科生郑钦韬则非常享受在赛场上和队友配合的瞬间,尤其是“站在自己家篮框下面送出长传,然后看队友快攻得分”的那一刻,让他格外满足。
运动员在场上尽情挥洒汗水,场下的观众也对比赛印象深刻。篮球裁判协会记录员、外国语学院2018级本科生方艺冰说:“应经打商学那场比赛,最后阶段比分咬得很紧,时间一秒一秒地掐。我看到应经的35号,个子小小的,打后卫,可是非常非常认真,表情里有一种死拼的坚决。我记得最后几秒是他断下来了对面的一个球,确立了比分的领先。比赛哨响结束,他们替补席都冲上来拥抱,好像赢了总决赛一样,让我很感动。”
对于观众和球员们来说,奋力拼搏、热爱运动的篮球精神才是比赛最大的意义。商学院2020级本科生赵子涵表示:“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比赛是文学院对阵艺术学院,看了一年半比赛,这是兄弟们第一次赢球。”
黎泽鸿感慨:“我始终觉得,篮球这项运动中最重要的是人,具体而言,是每一个人的热爱和付出。没有这些,篮球就仅仅是一个球而已。所以,篮球对于我的意义,是每一个热爱这一项运动的人组成的,是他们在给一个本无意义的东西赋予了意义,而我有幸能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秋季学期常规赛已经落下帷幕,但篮球赛所象征的火热的运动氛围仍会延续。正如郑钦韬所说:“篮球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很重要的一部分。”女篮队员们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图/本报记者 刘璐 -
校青协开展冬奥趣味竞赛活动
本报讯(记者 张薇 蒋国莲)为迎接北京冬奥会的到来,10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校青协”)于品园篮球场组织开展了冬奥趣味竞赛活动。本次活动共设立3个项目,每个项目有4支队伍参赛,每支队伍4到5人,同学们以团队或个人为单位参与报名。活动采取淘汰赛制,通过比拼角逐出冠、亚、季军,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相应等级的冬奥纪念奖品。
在冬奥组委的指导下,校青协从同学们参与的便利性与体验感出发,既设立了与冬奥会常规赛事项目相结合的旱地冰壶和冰球射门项目,又设立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冰蹴球项目,极大加深了学生对于体育冰雪项目和文化的了解。
该活动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同学们的关注。统计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程轶鹏分享了自己参与此次活动的原因:“我以前看过与冰蹴球相关的视频,感觉冰蹴球比较有趣,就想着自己能亲身体验一下。”本次活动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冰雪项目的机会,拉近了学生与冬奥会之间的距离。
竞技项目的体验让参与者感受到了总结经验和团体协作的重要性。“旱地冰壶需要精确把握掷球力度,力度小了可能帮助对方的球进入得分区,力度大了却又可能使双方的球都跑出线。”财政金融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刘兰欣在旱地冰壶的项目中逐渐掌握到了比赛的小技巧。程轶鹏的队友也给了他很多技术上的指导和建议:“重心放在左脚,右脚和左脚保持平行,找准方向之后用力踢出去,效果就会比较好。”活动中,参赛者们既体会了竞技比拼的快乐,又收获了团结协作的友情。
活动的举办离不开志愿者们的努力与付出。校青协青春健康项目部、校友服务部和校园社区服务部从策划宣传到组织落实通力合作。尽管遇到了场地选择、物资调配、流程确认等各种难题,本次活动还是在各部门志愿者的协作下圆满结束。“这次活动让冰雪项目尽量不受场地和季节因素的限制走进了大家的生活,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开始。”校青协校友服务部负责人、财政金融学院2019级本科生林邵康说。
此次活动的开展拉近了学生与冬奥体育竞赛的距离,使冬奥走进高校。活动过程当中,同学们团结协作,奋力拼搏,也践行了“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在未来,校青协将继续举办冬奥会系列活动,与人大师生共同迎接精彩非凡的北京冬奥会。同学正在体验旱地冰壶项目。图/本报记者 邹雨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