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回溯:学者智慧,理性思考

    期次:第498期    阅读:   

论坛之外,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们持续聚焦于性别研究,为促进性别平等、女性教育做出了独特而丰富的理论贡献。他们在观察和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性别平等的认识,也希望将更多关于性别平等的观点和建议分享给他人。

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周铭在阅读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同时,对西方文化语境下女性的崛起历程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表示,“新女性”这一概念的出现,除了主观上女性独立意识的增强,更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形态从农业向工商业的转变,让女性也可以胜任流水线上的工作。特别是在一战后,女性需要保障大后方,填补男性参军后留下的工作缺口。周铭说:“这也是为什么二战后,美国重提中产阶级家庭的概念,让女性持家带孩子。因为男性劳动力想要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在当今社会,随着女权主义的发展,男女平等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但在这个男权意识形态还占据主导地位的环境下,女性在职场上仍面临不小的竞争压力。周铭分析道:“现在比较好的是性别歧视已经从显意识层面被打压下去了,但是在隐性层面它还是会存在。”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程秀英也表示,女性在职场上遭遇的隐性不平等更加微妙一些,有时候会以照顾或者保护的面目出现,却假定了女性的弱势或者劣势地位以及能力。

“这种时候情况就比较复杂一些,需要具体化的策略,去判断何时要以职业化的标准要求一视同仁,何时要承认并接受女性的独特性。”程秀英说。可见,保障女性在职场上的性别平等,在实操层面需要和具体情况相结合。对此,周铭也表示,任何女性平权运动,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脱离当下的时代语境。他提醒道:“我们要去攻击整个的这种体系里边的不公平的现象,但是千万不要把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跟某个个体绑定起来,然后要求那个个体去承担所有的罪恶。”

但是,现在一些激进女权主义已经变成了一种原教旨主义,有强烈的排他性,完全背离了其初衷。“女性主义研究的本意是是解构这种压制性的权力结构,将它翻转过来变成平等性的,”周铭说,“等达到这个原则之后,性别这种意识其实是要被消解的。每个群体只不过是差异而已,但是差异并不意味着等级。”

老师们的深入思考,带领着同学们用理性的眼光看待性别平等问题。虽然论坛已经结束,但中国人民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们对于性别平等诸多议题的关注和研究仍在继续,助力女性发展的步伐也不会停下。

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越来越多的人大学子会在学者们的指引下,继续为推进性别平等、培养高质量人才贡智慧和力量。


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的代表及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参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