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说天下

    11月14日,在庆祝暨南大学建校115周年大会上,暨南大学副教授苏炳添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在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跑出了9秒83的成绩,成为了第一个跑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亚洲人。他表示,很开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母校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983大学”。他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亚洲选手、中国选手可以站在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图/暨南大学
    文/光明日报

  • 迪士尼乐园核酸检测:人文关怀比烟花更美

    10月31日,杭州从省外过境人员中检测出一例新冠肺炎病例,这名患者前一天曾在上海迪士尼乐园游玩。随后,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紧急通告:迪士尼园内的所有人员应当立即进行核酸检测。当晚,迪士尼乐园的烟花如期在夜空中璀璨绽放。烟花之下,医护人员和民警逆行入园,投入到紧张有序的防疫工作中,游客有序地排起长队,自觉接受工作人员的核酸检测。网友感叹,这是一场“最浪漫”的核酸检测。
    当晚五个半小时内,33863人接受了核酸检测,这充分展现出疫情防控工作的高效推进。为了促进疫情防控工作有序进行,乐园中许多不值班的民警赶回工作岗位,配合各项工作;孕妇、老人、抱小孩的女士优先进行核酸检测,尽显上海迪士尼乐园疫情防控中的人文关怀。随着高效防控工作的进行,万圣节主题烟花也在园内如期绽放,更使等待核酸检测的游客感到心安,让他们觉得“一切都没那么糟”。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在看似“冷冰冰”的防疫流程下,人情味的传递更带给人们温暖,赠予人们慰藉。
    “今夜,我踩着烟花做核酸。”迪士尼乐园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仍然编织着童话;而数千里外的江西省铅山县就显得不那么从容。一人感染,全县交通封停,这虽然有效限制了病毒的进一步传播,但对规则的刻板执行却显得生冷僵硬,给民众生活带来巨大的不方便,有失考量。
    疫情防控与民生保障,在本质上应该是统一的,防疫工作本应建立在保证人民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在疫情防控中,我们不应为了防疫而过度干扰人民生活,顾此失彼,这与防疫工作的根本目的——保障民生背道而驰。上海迪士尼并没有因为防疫工作而取消原先的烟花表演,便是根据这一原则交出的一份满分答卷。
    上海市防控中心在通告发出后,立刻切断了上海迪士尼地铁站的运作,避免让地铁线路成为传染链,并将防疫措施施行的范围限制在迪士尼乐园及部分周围区域,并没有对其他地区民众的正常生活造成过多影响。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疫情防控的优秀案例:当下的疫情防控更需要对疫情区域进行精确定位,找出潜藏在角落里的威胁;否则大范围撒网,将扰乱无数百姓正常生活,反而得不偿失。
    部分地区目前仍贯彻着一旦出现病例或密切接触者、立即对整个地区进行封锁的“一刀切”政策;而上海采取地区更为精准的防疫措施,不仅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有利于后续防疫工作的进行,值得其它省市学习。
    在防疫常态化的当下,这场烟花持续点亮着人们对于正常生活的渴望。面对风云变幻的疫情形势,我们应将温情的人文关怀与高效的防疫措施相结合,以保障民生为基本准则,精准狙击疫情,浓缩出高效、合理而不失人情味的疫情防控措施。
    正如张文宏所说:“感谢今天不灭的烟火,让我们看到人类在灾难面前的从容淡定与对未来的信心。”虽然疫情仍在继续,我们仍面临着无数的危险与不确定性,但是体贴的防疫政策带来的美好与温暖,将会在疫情的漫漫长夜中,接连燃起一场又一场动人的烟火。

  • 《漠河舞厅》爆火:流量狂欢后,关怀恒久远

    近日,发表于2020年的歌《漠河舞厅》登上各大音乐榜单前列。歌曲的创作基于一位在1987年大兴安岭“五·六”火灾中丧妻、再未续弦、独居至今的六旬老人的真实故事。老人因妻子当年很爱跳舞,常常独自一人去舞厅跳舞怀念妻子。与之同时火爆的,还有音乐人柳爽以老人的口吻创作的第一人称书信体文章《再见了晚星》。
    《漠河舞厅》的爆红是又一次流量的“井喷”,但不是“群起而攻”的舆论狂飙,也非“网红打卡型”的群体狂热,只是因触动了人们内心对岁月流逝中坚贞爱情的感动和珍视而引人感怀。《漠河舞厅》营造出极其强烈的故事感,歌词唯美动人。“如果有时间/你会来看一看我吧/看大雪如何衰老的/我的眼睛如何融化”句句浪漫,句句值得细细品咂。歌曲成功引起了“没开始爱的,正爱着的和爱已经过去了的”所有群体的想象和共情,让人感到憧憬、温暖、亦或是怀念。
    感动的背后,也存在对作者的指责。有人对《漠河舞厅》嗤之以鼻,认为歌曲背后的那些浪漫动人的细节可能都是创作者虚构而成,为虚构的故事感动,无疑是在消费情感。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平静而乏味的现实中,恰需要一些高于生活的情感表达、艺术表达,来牵引我们的现实生活,让我们在情感的体味中建构更美好的愿景。指责者苛求的那点真实,和无数人听过歌曲、看过故事之后,内心升腾起的温暖和嘴角浮现出的微笑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对《漠河舞厅》背后的故事是否真实的猜疑与指摘,正是庞大流量的“双刃剑”效应的具象化体现——庞大的流量一方面带给听众感怀与温暖,一方面却存在压垮这首歌曲的艺术价值、压垮对故事里具象的人的关怀的风险。
    对于《漠河舞厅》的爆火,无论是创作者柳爽本人,还是漠河当地文旅局,都在流量哄抬前及时“刹车”,让过度消费止于其发端,保存了听众心灵的净土,也尊重了故事背景中的老人的情感与生活。无论是柳爽在微博上的发言“再刷就变味儿了,路走慢点儿挺好的”;还是漠河旅游局公众号在宣传当地旅游产业时的“点到即止”,表示“我们不想再去挖掘,让老人再次回忆起来这些可能带来痛苦的事”,都是一种在流量裹挟下的“突围”,一种试图让浮躁情绪冷却的尝试。这种冷静的克制,一是出于对作品的尊重和敬畏,二是出于真情的共情和体谅,都是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弥足珍贵的礼物。
    被流量裹挟的时代,情绪如迅速起落的潮水,汹涌轰烈地奔涌而至,又在悄声无息中转瞬即逝,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我们需要以关怀对抗情绪的失控,以温情的目光看待极端“扁平”化的屏幕背后光怪陆离而又充满原始张力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让潮水虽逝,人心恒在。文/张艺栌

  • 中小学素质评价,岂容“拼爹式”科研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被曝利用自己和实验室团队的科研成果,供儿子获奖升学。但在记者采访其儿子的中学老师时,该老师称儿子的发明与其父亲专利相似,属于“大手拉小手”的正常情况。
    父母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直接“送”给下一代,并非“大手拉小手”,而是“揠苗助其长”。被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显然远超初中生水平,又恰好与其父亲的研究成果并无二致,这已经不再属于比赛所允许的“指导”的范畴。近年来,这一现象在各类创新大赛中呈现凸显态势,各个参赛的项目甚至连标题都让大众“读不懂”,如昆明六年级小学生陈某以“结直肠癌基因敲除研究”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此类“子承父业”的行为实际是父母在背后“捉刀”,以“指导”之名行使“投喂”之实。科研人员用手中的科研成果为子女铺好一条“康庄大道”,无益于子女知识水平的稳步成长,反倒会适得其反。
    对中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出发点虽好,但“新赛道”上规则的不规范性已经在助长“拼爹”之风。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破除高考“唯分数论”的手段,目的在于纠正“培养做题家”的不当风气,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选拔出一批全方面发展的学生。但当今各类中小学生科研创新比赛中,充斥着大量非中小学生水平所能及的专业前沿的科研成果,使得真正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面对科研界的“降维打击”反而难以被选拔出来。综合素质评价在科研创新方面缺乏对此类现象的进一步限制,使得“新赛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条“拼爹”之路,与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初心相背离。
    前有海淀区家长,后有中学生核刊,连中科院研究院院长为了儿子的教育都无所不用其极,这无一不反映着当代人的教育焦虑。在“内卷”愈盛的当下,名校资源有限,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剧场”里“站了起来”,后排的家长也不得不跟随着“站起来”,无可奈何地投身于“剧场效应”的博弈之中。他们试图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拥有最好的教育条件,接触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但在当下,这个朴素的愿望却显得不那么轻松。
    “内卷”“鸡娃”之风盛行的今天,无数家长被裹挟着卷进了教育的“军备竞赛”之中。综合素质评价本可以成为一条让孩子从重负中解脱的路径,但所谓的“小手拉大手”“曲解”了这条路径,进入好学校从助力孩子成长的手段变成了最终目的,而让孩子得到发展这一最终目的却在无意之中被遗忘。在这样的现实之下,我们呼唤风朗气清的教育评价体系,呼吁回归对孩子成长的关注与支持。文/李心烨

  • 围观自杀:被放大的猎奇与被稀释的共情

    自杀,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生命的悲剧,更是社会共情能力的切片。
    10月15日,身患抑郁症的网红主播“罗小猫猫子”在抖音直播间进行直播时,被网友怂恿喝下了掺有农药的饮料。虽然罗小猫猫子曾主动拨打报警和急救电话,但依然抢救无效去世。次日,其家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直播间起哄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将尝试追究起哄者的法律责任。
    直播平台的娱乐属性和网络社区的虚拟特质赋予了网络直播自杀更为直接的“表演”性质。这种“表演式自杀”实际上是当事人渴望引起外界关注、希望得到外界帮助的“表演式自救”。涂尔干曾经在其著作《自杀论》中指出,社会群体之间整合性越强,越能够给遭遇挫折的个体提供帮助,遏止自杀行为。在信息传递如此便捷的当代,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联结本应该更紧密,就像河南暴雨、山西暴雨中那一张张共享表格一样,网络原本可以调动资源、提供帮助,有效遏止当事人的自杀行为,但是却在此事中起到了反作用。
    在罗小猫猫子的自杀事件当中,缺位的不仅仅是围观者及时有效的干预,更是准确的审查机制和有效的干预渠道。如何在自杀意图模糊难辨的直播中对该类内容进行即时核查、断开直播与屏蔽评论,如何让抽帧与人工巡检在自杀干预过程中起到实质性作用,都是网络直播平台亟待解决的问题。
    鲁迅先生在百年之前提出的“看客思维”是对旧中国的一声哀叹;遗憾的是,今日网民仍未摆脱“事不关己”的看客姿态。围观自杀的人群中,存在着一种“不允许放弃自杀”的嘲讽论调。他们对当事人“一心求死”的心理预设和“自杀必须成功,否则就是作秀”的心理预期,漠视了生命,缺乏应有的同理心。围观群众对当事人“一心求死”的心理预设,成为一个悲哀的自证预言:站出来自杀的人,一定抱有必死的决心;当事人一旦选择“表演自杀”,那么自杀就应该是成功的。如果自杀不成功,那么就要背负巨大的舆论压力。这种置身事外的“看客思维”,牵扯着围观群众把目光从自杀这一个体生命的悲剧,转移到了对当事人的道德审判上。
    网民将“直播自杀”看作一场猎奇的表演,而不是一个生命逝去的悲剧,这种心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新闻报道的良莠不齐以及网络时代流量为王的逻辑。自媒体时代发声的门槛降低,平台报道的真实性把关不如传统媒体,部分公众在获得“话筒”之后也不断制造噱头,拉低社会信任,使得社会的神经在负面新闻面前失去了敏感度。此时我们更呼唤媒介素养、理性思维能力、共情能力的提升,将大众从公共精神的匮乏中救赎。
    匿名的网络空间,如同一个巨大的黑箱。当一个生命在黑箱里凋谢时,周围的喧嚣声恰恰体现着围观者被放大的猎奇心理和被网络稀释的共情。网络时代,无论是媒体还是公众,都不能丢失理性的审辩和感性的温度。文/柳梦瑜

  • “微”观世界

    @人民日报评论【深刻把握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深入研究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全面总结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进程、为国家和民族建立的伟大历史功绩,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重要历史贡献,对于全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光明日报【校园网络,怎么这么卡?】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提高高等学校网络管理和服务质量的通知》。通知强调高等学校不得签订排他性合作协议,限制或通过第三方限制、禁止其他基础电信企业开展校园业务;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定用户使用指定的基础电信企业提供的电信业务和终端设备;原则上学校网费不应高于所在城市平均水平。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教育教学的内容、理念、相关硬件配置也应当不断地更新。校方应在网络线路、运营方式充分给予学生自由选择权,同时严把关,在网络速度和下载时间上不输于市场,提高网络服务质量与性价比。@中青评论【“只吃米饭蔬菜也长肉”,清华学子“树洞”为什么给人力量?】近日,一则清华大学“树洞”里流出的热帖感动了许多人。文章讲述了一名寒门学子的奋斗故事:从初到清华接受资助,在校园中精打细算地生活,此后一直努力学习、实习、做家教,最终境况越来越好,并尽己所能资助希望小学学生,把爱心传递下去。这篇“树洞”文章不仅展现了一位清华学子踏实坚韧、不断向阳而生的形象,还告诉我们:不论身处何种环境中,永远不要丢失善良和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