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元金秋惠:数字人民币校园推广工作持续推进
本报讯(记者 韩熙玉)11月1日至30日,后勤集团携手中国建设银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师生提供了“薅羊毛”的绝佳机会——只需使用建行数字人民币钱包支付,最高可以用4元数字人民币兑换到价值240元的商品。
此次活动范围几乎覆盖人大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共计13家店铺参与其中,仅需1元数字人民币,可在校内各式店铺享受换购活动。在食堂、餐厅、西点屋、水果店,可以尽享美味食品,大饱口福;在“是饮”饮品店,可以兑换美味的奶茶甜品,痛快畅饮;在超市,可以拿下生活用品套装,方便实惠;在纪念品商店,可以收获精美人大文创;在数码商店,可以拥有数码配件,物超所值……
据统计,参与人次最高的店铺依次为中区食堂西饼屋、静园水果商店、品园商店、品园大学生服务区数码商店。截至目前,已有师生共计4000余人次参与,活动还在持续进行中。实惠的价格和优质的商品吸引了许多同学,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刘畅表示:“此次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非常实惠的福利,商品十分精美,非常超值。”更有老师同学自发组织了“一人一元一道菜”的小型聚餐活动。
这并不是数字人民币首次亮相人大,早在今年4月,数字人民币人大试点活动已经启动。与4月开展的活动相比,目前数字人民币的申请流程更加便捷,可实现即时申请即时开通。作为国内第一批试点数字货币的高校,我校各纪念品商店、超市、餐饮联营单位等已逐步开通数字人民币结算渠道。此次活动凭借丰富的商品、低廉的价格,为数字人民币在人大的推广又添一把火。
数字人民币作为一种全新的支付方式,有国家信用背书,拥有极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它支持小额匿名支付,与第三方支付相比更具隐私性,支付、转账实时到账,无手续费,在无网络条件下也可实现支付。与纸币和硬币相比,数字人民币携带方便,制造成本更加低廉,也减小了遗失的风险。2021年,数字人民币推广全面提速,成效显著,覆盖城市、应用场景、钱包开立数量全面开花,数字人民币离全面推广更近一步。2022年北京冬奥会也将成为数字人民币的重点应用场景。
未来,中国建设银行还将继续在人大开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建设,让师生在体验数字人民币功能的同时,享受更多的优惠,也为数字人民币开辟更广阔的使用空间。 -
“第一封家书”主题团日活动开展
本报讯(记者 钟俊杰 孙舒宇)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校团委向全体2021级新生团支部团员推出“第一封家书”主题团日活动。活动包括各支部组织以“家书文化”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延河讲师团”开展“红色家书”主题宣讲、支部组织成员参观家书博物馆等内容。
本次“家书文化”主题活动旨在以“家书”为切口,让同学们感受传统的家书文化、增进党史教育。同时,本活动也帮助刚步入大学的同学们逐步适应大学生活,以手写家书的形式与亲友们分享大学生活的状况。
“红色家书”主题宣讲内容丰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听完宣讲后,教育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黄杨光对抗美援朝时期战士们的家书有许多感触。这些信让他感受到了70年前那场伟大战争中英勇的志愿军战士铁汉柔情的一面。“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普通人,但是为了保家卫国,他们英勇向前、不怕牺牲,冲在了战争的第一线。”这些家书让黄杨光更加钦佩、崇拜这些年轻的战士们,并立志向他们学习。
在家书博物馆中同样可以了解到家书和家书文化的发展传承史。从战国时期的黑夫家书木牍,到唐代二娘子寄给母亲的声声牵挂,再到民国陈独秀、胡适的交流信札;从解放军战士许英写给母亲的家书,到五十年代带着浓厚时代气息的家书,再到改革开放前后,国人的家书呈现出更加多元开放的特点……一封封家书见证着时代的发展。
同学们从参观活动中了解到了更多家书知识。让明德书院2021级本科生薛路怡印象最深刻的是“侨批”这种特殊的书信形式。侨批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她感叹道:“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打工的人很难将家书送达家里人手中,但是他们仍然会自己创造一种方式将情意传达给家属,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据悉,“第一封家书”团日活动结束后,部分班级会将团员的家书集合成画册,进一步整合、展出同学们的心得与分享。 -
模拟求职大赛决赛举行
本报讯(记者 曾瑞云 张薇)为帮助同学们了解就业市场动态和企业用人要求,11月12日,由我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办,勤工助学服务中心承办的模拟求职大赛决赛于北区食堂421报告厅举办。经过初赛和复赛的激烈角逐,9位参赛选手脱颖而出,进入最终决赛。在竞赛过程中选手们各尽所长,展示自我风采,专业评委和特邀嘉宾也进行了点评与相关经验分享。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选手自我介绍与多对一面试。选手们分别以精炼的关键词介绍了自己的专业背景、能力特长和个人荣誉,同时针对面试官的专业提问给出自己的回答。在有限时间里,每位选手都展现了自己的风采。今年参与过秋招的参赛选手、新闻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吴蓓蓓分享了自己在现场表现较好的原因:“在平时的实习过程中,我会不断思考和总结经验,因此在面试过程中即使是临场发挥,也可以表现得自然流畅,给面试官一个较好印象。”
检验了选手的基本能力后,活动进入第二个环节——分组情景模拟。该环节主要考验求职者的团队协作和实际工作能力。9名选手共分为3组,根据共同抽取的问题和各自扮演角色的立场,在线上进行讨论、沟通和协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情境模拟通过设置工作中的各种典型情景,考验着选手们的思维灵活度、语言表达与沟通等综合能力。情景模拟环节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竞赛,参赛选手、统计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程轶鹏评价:“这也是一次思维的碰撞,带来了新的思考与启发。”
紧张的竞赛环节结束后,专业评委和特邀嘉宾对于选手们的表现作出了打分和点评,最终吴蓓蓓获得大赛第一名,法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朱培鑫和程轶鹏分别获得第二、三名。
这次竞赛让选手和观众收获良多。程轶鹏在活动结束后分享道,认识新的朋友、找准自己的定位、积累面试的经验等都是他在活动参与中所收获的。作为场外观众的外国语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张余馨说:“我本科时期就缺乏清晰的就业方向和对于职场的了解,通过观看比赛,我认识到尽早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加深行业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此次竞赛也搭建起了企业市场和在校学生沟通的桥梁,使正在求职道路上的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
求职面试是许多学生都需要踏上的道路。正如吴蓓蓓分享的求职经验“打开无限可能的前提是先迈出第一步,多试多做”,尝试后才能进一步明确自己未来的规划。在未来,学校也将继续为学生们提供资源和指导,以明确自身职业规划、提升职业素养,助力人大学子开启职场道路。 -
学生文艺联盟“Present 新原点企划”展演举办
本报讯(记者 付一城)11月14日晚,由学生文艺联盟主办的“Present新原点企划”展演(以下简称为“展演”)在八百人大教室举办。本次展演以新生为主要参赛人员,既为新生提供了展现自我才艺和追逐文艺梦想的舞台、丰富了同学们的文艺生活,也是学校培养文艺人才的重要活动之一。
展演以“Present”和“新原点”为两大核心主题。其中“Present”作为名词有“礼物”的含义,作为动词有“展现、展示”的意思,意为此刻的精彩即是时间的礼赠,少年风华正茂,亦有无限可能。而原点是出发的地方,“新原点”即寓意着新生从这里出发,踏上文艺梦的新旅程。
本次展演兼具专业性和创新性。在海选阶段,它分为诗文朗诵组、器乐声乐组、小品曲艺组和其他类别组进行,由专业评委打分后评出决赛名单,以期通过更加专业、规范的流程和标准评选出具有文艺表演才能的新生。
在决赛阶段,展演采取了极具创新性的回合制。选手分为两队:“观众说的都队”和“发际线总在和我作队”。经过三轮竞演后,观众累计票数高的队伍获胜。同时,每轮投票结束后还会进行抽奖,为观众送出学生文艺联盟年卡和街舞舞蹈体验课次卡。对此,学生文艺联盟总理事长、环境学院2018级本科生金婧介绍:“在严格执行佩戴口罩、隔位就座的疫情防控规定的前提下,观众之间不便进行交流。因此展演中会尽可能多地增加与观众的互动,去营造一种综艺感,提升观众的参与感、体验感。”
丰富的文艺表演形式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既有诉说亲情的《父亲写的散文诗》,采撷自日记的朴素辞藻令人泪湿眼眶;又有怀旧的港风歌曲《这么远那么近》,带观众重温上世纪香港乐坛的经典之作。铿锵有力的朗诵《钢铁》和热情奔放的新疆舞蹈《一杯美酒》更是为观众们呈现出一场视听盛宴。
在这之中有着一位略显特殊的参赛者,理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周文晴。她出生两个月就被诊断患有先天性视神经萎缩,世界在她的眼中仅剩下光感。但她不惧困难,直面挑战,勇敢地迈出了脚步,踏上追逐文艺梦想的旅途。而她的付出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本次展演中,她带着朗诵作品《秋天的怀念》踏上了舞台,以温婉却不失力量的声音传递出追梦路上内心的坚定。她在舞台的聚光灯下、也在自己的人生中翩然起舞。
“Present新原点企划”展演已然落下帷幕,而追逐文艺梦想的脚步却永远不会停止。金婧表示,在未来,学生文艺联盟将会作出更多创新,精心打造校园文化盛宴,让文艺活动更加契合大家的需求,也更贴近大家的生活。“Present新原点企划”展演现场。图/本报记者 张燕 -
第二十四届“创新杯”竞赛改革
本报讯(记者 曾家奕 蒋国莲)为进一步提高“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小创”)的科学性,自第24届“小创”开始,赛事规则将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贡献度”这一根本原则作出部分调整,并于2021年12月正式启动。
长期以来,“小创”竞赛作为我校学生学术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运行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例如,存在功利色彩浓厚、项目异化、形式僵化、人员“卷化”的情况;存在脱离人才培养实际、与课堂教学结合不紧、不符合学术型人才培养规律的情况;存在“头重脚轻”、专业指导薄弱的情况等。因此,此次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提高“小创”竞赛对人才培养的真实贡献度。
此次改革基本内容有三大方面。第一,遵循育人规律。关于参赛者,“小创”将不再面向大一年级学生及研究生开放。大一学生初入大学,倡导多读几本学术经典著作、多追问几个学科基本问题,避免盲目跟风“内卷”;而研究生则鼓励以扎实的学术成果,做好“手工匠人”的功夫,成果突出者建议参与“学术新星”评选。关于组队模式,反对伪交叉搭便车组队。本次竞赛鼓励交叉研究,但为尽可能避免“挂名参赛”的情况,申报书将要求各成员简要陈述在本项目研究中的主要贡献,并由全体成员签字确认。此外,本届“小创”将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并且将继续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指导,对作品推荐人不设置职称级别要求。
第二,回归学术本身。关于评选,本届“小创”评选组织重心下移,由各学院主导评选,另外继续停办创业类作品评选,各学院可将本院“田野课堂”等实践教学改革孵化的学生科研成果纳入“小创”评选范围。此外,“小创”将继续加强学术诚信监督。
第三,开设多元赛道。学校还将开设高等教育治理专项赛、青年研究专项赛以及办好“千人百村”与“街巷中国”专项赛。
此次赛事组委会负责人介绍,此次改革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围绕真问题,鼓励学生投身基层实践,研究真正有学术价值与时代价值的题目。二是鼓励真参与,鼓励学生在学术团队中锻炼组织协调、综合创造的能力,获得实质性的自我更新和自我成长。三是孵化真成果,鼓励学生通过学术实践活动获得更为专业的学术训练,加强逻辑训练、表达训练,做好学术实践成果的追踪和转化。学术实践改革致力于让学生有真实的受益、学科有真实的助力,真正在培养学术型人才方面发挥作用。据悉,在本届“小创”试行了比较系统完整的改革方案后,明年校团委会将根据此方案实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