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曾家奕 蒋国莲)为进一步提高“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小创”)的科学性,自第24届“小创”开始,赛事规则将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贡献度”这一根本原则作出部分调整,并于2021年12月正式启动。
长期以来,“小创”竞赛作为我校学生学术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运行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例如,存在功利色彩浓厚、项目异化、形式僵化、人员“卷化”的情况;存在脱离人才培养实际、与课堂教学结合不紧、不符合学术型人才培养规律的情况;存在“头重脚轻”、专业指导薄弱的情况等。因此,此次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提高“小创”竞赛对人才培养的真实贡献度。
此次改革基本内容有三大方面。第一,遵循育人规律。关于参赛者,“小创”将不再面向大一年级学生及研究生开放。大一学生初入大学,倡导多读几本学术经典著作、多追问几个学科基本问题,避免盲目跟风“内卷”;而研究生则鼓励以扎实的学术成果,做好“手工匠人”的功夫,成果突出者建议参与“学术新星”评选。关于组队模式,反对伪交叉搭便车组队。本次竞赛鼓励交叉研究,但为尽可能避免“挂名参赛”的情况,申报书将要求各成员简要陈述在本项目研究中的主要贡献,并由全体成员签字确认。此外,本届“小创”将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并且将继续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指导,对作品推荐人不设置职称级别要求。
第二,回归学术本身。关于评选,本届“小创”评选组织重心下移,由各学院主导评选,另外继续停办创业类作品评选,各学院可将本院“田野课堂”等实践教学改革孵化的学生科研成果纳入“小创”评选范围。此外,“小创”将继续加强学术诚信监督。
第三,开设多元赛道。学校还将开设高等教育治理专项赛、青年研究专项赛以及办好“千人百村”与“街巷中国”专项赛。
此次赛事组委会负责人介绍,此次改革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围绕真问题,鼓励学生投身基层实践,研究真正有学术价值与时代价值的题目。二是鼓励真参与,鼓励学生在学术团队中锻炼组织协调、综合创造的能力,获得实质性的自我更新和自我成长。三是孵化真成果,鼓励学生通过学术实践活动获得更为专业的学术训练,加强逻辑训练、表达训练,做好学术实践成果的追踪和转化。学术实践改革致力于让学生有真实的受益、学科有真实的助力,真正在培养学术型人才方面发挥作用。据悉,在本届“小创”试行了比较系统完整的改革方案后,明年校团委会将根据此方案实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