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规范:盲道不“忙”迫在眉睫
对于视障同学来说,盲道不仅是表面上有黄色凸出条纹的地砖,更是出行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盲道是专门帮助盲人行走的道路设施,一般由两类砖铺就,一类是条形引导砖,引导盲人放心前行,称为“行进盲道”;一类是带有圆点的提示砖,提示盲人前面有障碍,该转弯了,称为“提示盲道”。黄色凸出条纹样式的盲道犹如盲人静态的眼睛,辅助盲人出行。
劳动人事学院2019级本科生心初是一位视障同学,她讲述了自己使用盲道的亲身经历:“我原来可以从苏州街地铁站来学校,但现在很难了。因为建筑工地的施工围栏占据了人行道,可供行人走动的只有非机动车道,没有盲道的辅助,我不知道道路的方向和走向。”
视障人士走在车水马龙的道路上却没有盲道的指引,可感可知的只有一片漆黑和喧嚣不停、来自四面八方的鸣笛声,他们走在路上的每一秒都面临着未知的危险,而其大部分本可以被盲道化解。由此可见盲道合理规范建设和投入使用的重要意义。
盲道对视障同学而言必不可少,但盲道的建设和利用尚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共享单车占用盲道、盲道修建规划不合理、覆盖率不够高等。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助残项目部负责人、新闻学院2019级本科生白杨说道:“生活中完全符合规范的盲道其实并不多。”白杨认为校内大部分建设考虑到了盲道建设,设施本身是比较完备的,但是由于学校师生避开盲道意识不足,盲道往往仅仅停留在存在的层面,实际应用尚未得到保障。她提到,最明显的就是宿舍楼下和食堂门口的盲道,几乎总是被共享单车占据。
同时校内盲道规范性有所欠缺,在道路前方有障碍物的地方,如井盖或台阶,并没有铺设相应的提示砖;一些盲道建在地面凹陷处,容易积水。心初提到:“学校有些地方的人行道本身就高低不平,导致那里的盲道也不平坦,比如静园附近的一条路就是这样。还有些地方没有人行道,也就没有盲道,道路修建不够完善。”
参加“盲道问题随手拍”活动的新闻学院2020级本科生小何不仅在打卡群发布了自己发现的问题,还观察了打卡群中其他同学发送的内容,发现了原来小小校园内有如此多关于盲道的问题。
小何注意到“盲道问题随手拍”一群里一共有60条左右的问题反馈,最严重的是校内共享单车、私人自行车和电动车停放占用盲道。沿公教三楼、公教二楼修建的非机动车道较窄,上下课高峰行人一多,并排走的同学们难免会走到盲道。而更为严重的是同学们为图方便往往会将自己的代步工具如共享单车、自行车、电动车停放在公教正门两侧的非机动车道上,更加压缩了行人的活动空间,不规范的停车方式也直接侵占了盲道。除此之外,校内的盲道也存在井盖无“提示断开”标识、障碍物无“提示断开”标识的问题,加剧了盲道使用的风险与难度。
针对校园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必要性,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何欣认为,在管理、改进或者规划中,很重要的因素是使用者的意见是否被纳入其中以及管理者有没有基于用户体验提升盲道的使用效果。何欣对校园总体无障碍设施建设提出建议:校园中的无障碍建设建设,首先是要用改变无障碍设计仅仅服务残障者的思维,以通用设计的理念将其纳入校园环境的整体规划建设当中。其次是要遵循使用者体验、合理便利等原则逐步适度推进。此外,还需要开展社会倡导和社会监督,提升无障碍设施的使用效果。
站在一个使用者的角度,心初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管理和建设人员可以将人行道整修平坦,定期清理留在盲道上的障碍物,提高盲道覆盖率等,为视障人士的出行提供更全面细致的保障。作为“盲道问题随手拍”项目负责人的白杨则表示,希望每一位同学从身边小事做起,加入到关注视障人士生活的行列。 -
定格:走进不一样的黑色世界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眼前不再是光明,而是一片模糊或漆黑;如果有一天,我们必须在黑暗的世界前行,我们应该如何和这个世界和睦共处?
身为普通人的我们很难想象如何依靠视觉外的其他感官顺利出行和正常生活。视障人士的出行是怎样完成的?盲道之于视障人士有怎样的意义?无障碍设施仅仅是为他人行方便吗?走进不一样的黑色世界或许能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
2021年10月15日正是第38个“国际盲人节”,在其到来之际,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推出“盲道问题随手拍”活动,旨在呼吁人大学子利用日常出行的机会留心观察脚边的盲道。除疫情中断的一年外,此项活动自2016年开始已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4次。参与活动的同学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盲道设计的不足和使用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对其进行拍照或录像,并将图片视频文件发送至活动微信群中,同时附上问题盲道所在地点。校青协进行整合收集后,再以其名义向提名较多城市的市建委发送建议邮件,以此辅助校园和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
人大学子在活动中真正行动起来,在生活中自觉关注盲道规范建设与使用,换位思考理解盲人的需求,走进盲人的生活世界。这看似简单的举手之劳,对于视障同学来说意义非凡。中国人民大学校内部分无障碍设施。 -
暖心:无障碍设施共助学子通行
实际上,盲道只是方便视障同学生活和出行的诸多无障碍设施的一种。白杨在回答举办“盲道问题随手拍”活动的动机时曾说:“其实盲道属于最基本的无障碍设施。这个活动旨在引起同学们对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的关注。”
同盲道一样,学校的其他无障碍设施也遍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诸如图书馆和立德楼电梯的低阶按钮,其设计高度充分考虑到轮椅使用者的需求,上面的盲文浮雕也方便了视障人士的使用。学校在寝室和教学楼的每层楼均设置了无障碍卫生间,并配备专门的如厕工具,如低位的男士小便器、残障人士专用坐便器、无障碍扶手等,给有特殊需求的人提供了便利。学校也安排了清洁人员进行打理并派人定期检查设施的安全状况。
学校官方也积极推进无障碍通行环境的打造。一直以来,校园建设管理处结合学校的总体建设规划和不同区域建筑的修缮计划,在保证道路、校园整体景观的完整性以及正常使用的同时,逐年推进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的配套完善。在未来的规划中,学校将结合现行规范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逐步解决全校老旧建筑无障碍设施不规范、不系统等问题,进一步完善人行道路系统和安全保障系统。“今年人大继续进行了盲道的大规模设计、重修,盲道占位的情况已经改善许多了。”心初说道。
2021年金秋,中国人民大学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新生——理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周文晴。由于视力障碍,她在追梦路上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克服了成倍的艰辛。而人大为她的入学也提供了物质、精神方面的大力支持。学校特制研究生笔试的盲文试卷,直接邮递至南京以方便周文晴参加2021级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保证视障同学的顺利入学和日后的学习生活,学校在目前已经有了电梯、缓坡等利于视障人士的基础设施上,进一步把理学院和心理学系的门牌做成便于视障人士触摸识别的规格。
此外,自2016年起人民大学就有序推进了坡道改造工程,在2021年更是利用暑假全面推进了东风6楼、东风7楼和品园楼群学生宿舍无障碍坡道改造工程。坡道改造不仅为轮椅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使学生更容易搬运大件行李或使用小推车。经济学院2020级本科生梁振宇说:“因为学生经常在宿舍往返运很多东西,之前没有坡道非常麻烦,只能逐一抬下小车再搬上去,现在有了坡道就可以直接推车上去了。”
由此可见,正如何欣所说,无障碍设施并非只是专门服务于残障人士,而是服务于任何有需要的人,也正因如此,无障碍环境的搭建也并不是某个人、某个群体的事,而是所有人都应投入精力的大工程。无障碍措施是对所有人的关怀。无障碍设施建设是校园管理的一环,应该未雨绸缪而非临渴掘井。梁振宇也说:“无障碍应该更强调对全社会‘accesstosomething’(有用),它应该方便每一个人,让我们能办成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办不成的事情。”身在校园的大学生自觉自愿维护盲道在内的所有无障碍设施,不仅是对残障同学的尊重和保护,也能够方便个人的通行。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个人的目光所及与脚步所至虽不算远,但倘若人人都能做到在目之所及内留心观察、确保脚步所至避开残障人士的专属设施,无障碍环境的构建指日可待。希望你我都能行动起来,不止在国际盲人节到来之际,也能在平时生活中,多一分关注盲道、关注无障碍设施的心,让这个世界多一些“便利”,少一些“麻烦”。(文中心初、小何为化名。) -
无障碍出行:不是“他们”而是“我们”
视障人士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不一样,他们眼里的世界往往是一片模糊甚至漆黑的。在黑暗中行走并非易事,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诸如盲道在内的无障碍设施,它们便利了视障人士的日常出行。但盲道却时常因建设管理不善或者普通人的忽视成为问题盲道,反而增添了视障人士行走的麻烦和潜在危险。2021年10月15日,在第38个“国际盲人节”到来之际,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推出“盲道问题随手拍”活动,旨在呼吁人大学子利用日常出行的机会留心观察脚边的盲道,从我做起,维护无障碍出行环境。文/本报记者 王九灵 陈天乐 郑筱然
实习记者 刘宇晨 麻家恺 冉伊可 白皓北
图/本报记者 吴仪 邹雨珈 千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