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赛场之上
作为院队守门员,外国语学院2018级本科生方艺冰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守护者。
作为一个从来没踢过足球、看的足球赛也屈指可数的人,她觉得自己之所以会决定加入院队,完全是因为受到了身边足球热爱者的感染,“我们院教练的一腔热血,非常值得夸赞!”
她还记得第一场比赛,开局时对方几乎压在了自家的半场,屡屡逼至禁区,她清晰地听到了自己渐强的心跳声。“用小腿挡了几个球出去,晕晕的,依稀听到场下有人在欢呼。”但还是漏了一个球进去。守门员生涯第一次被破门,球滚进线的一瞬间,好不容易拿下的1-0变成了1-1。“我清晰记得自己字正腔圆地骂了一声,然后就开始不停安慰自己,世界第一的守门员也不可能一生不漏一颗球。”方艺冰笑着回忆。
而在同一队里的外国语学院2019级本科生赵妤馨,在参与这次联赛之前,就对各项足球赛事保持着关注。她戏称自己是个伪球迷:“我也经常通过小屏幕看绿茵场上的激情比赛,但从未想过我一个体废,居然有机会成为绿茵场上踢球的人!”
在考虑要不要加入院队时,赵妤馨是很矛盾的,她想参加,但又害怕因为自己拉了整支队伍的后腿。“但多亏了教练的开导。”她感激道,“他让我们以快乐为主,放平心态,把‘守住一位数’当做胜利,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果。”不只是结果带来的满足与喜悦感,这次联赛也让赵妤馨体会到了踢球的魅力,并从中感受到了一种纯粹的快乐。
“最早听到学校举办女足联赛的消息,感觉很激动,也非常支持学校的决定。”国际关系学院院队教练、2019本科生张亦弛兴奋地说到。在他看来,创建这样的一个平台,可以给女生提供更多接触足球运动的机会。“这是我们校园足球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能够帮助更多的女孩打破观念的束缚,穿上球鞋,踏上球场。”
对张亦弛来说,担任院队的女足教练,是一次充满感动也略带惭愧的体验。他为女孩们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进步感到欣喜,也为自己在执教过程中留下的欠缺与遗憾感到抱歉。“大家的表现远远超出我的预期。当我在比赛中看到她们的拼劲和决心时,我很感动、很自豪。”
一个学校足球文化的兴起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张亦弛觉得这里面大有文章:“和足球文化深厚的国家相比,中国人踢球的比率确实不高。但如果没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足球这项运动中来,我们要如何谈论走向世界前列?人大女足的发展只是中国足球进步的一个切面,中国足球更加光明的未来,必将在校园足球的兴起中走向辉煌!”比赛结束后,外国语学院女子足球队队员和教练员以及观众合影。文/本报记者 贾亚欣 王浩喻 朱弘毅文/实习记者 白皓北 李伊风图/千库网 受访者提供 -
希望遍撒
财政金融学院2020级本科生唐堂,是被队长钟吉芸“抓”进队里的,“我看这小孩跑得挺快,很有潜力,是踢足球的好苗子。”钟队打趣道。除了“校女足队员”,唐堂还有另一个身份,她还是体育部团工委竞赛部的一名干事。拥有双重身份的她,对某些方面的感受显得更为深刻。“刚进部我就发现,篮球排球都有女生联赛,唯独足球没有。”她很不解,“挺纳闷的,也一直都想把这个空缺补上。”所以一鼓作气,她在部门会议上提出了“举办女足联赛”的想法。没想到现实比预设来得更为容易,老师们通过了她的提案,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鼓励。
除了填补空缺,联赛的举办有着其更深层面上的意义。虽说有关“女生踢球”的刻板印象正渐渐破除,但社会对女足的关注度及投入力度却迟迟跟不上脚步,当这片阴影被投进校园,便出现了上面提及的大片尴尬空白。对于那些对足球抱有赤忱之心的女孩来说,这无疑是无奈而残酷的。而这次联赛的创办,不仅为女孩们提供了一个展现风采的机会和平台,换个角度说,更是女孩们对自己热爱与梦想的一次主动追逐,是"girlspower"的一次充分展现。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钟吉芸补充,“我们想通过比赛让更多的女生认识并爱上足球,并在比赛过程中挖掘更多的好苗子。”目前,校队还处于一个成长期,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新的力量,并在互相的磨合和碰撞中,逐渐提高队伍的竞争力。
但创办也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是各院队训练的场地问题。校内可供训练的场地有限,且使用时间表已经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迫于无奈,最开始时,女足只能借用男足的场地,和男足一起训练。后经协商,再加上体育部老师的帮助,女足申请到了周六周天上午的场地使用权。“大家都知道不容易,所以训练都很积极认真。”罗丽丹在参加自己学院的训练时,越发体会到了身边队友对这来之不易训练时间的珍惜。
“教练资源的分布也很不均匀,”钟吉芸提到了遇到的另一个问题,“足球特长生集中在新闻学院,但其他很多院是没有足特的。”这时候,因热爱而产生的凝聚感显得极具分量。
没有高水平运动员的院系,本院男足队员便帮着带训;有高水平运动员的院系,运动员们便担下了女队教练的职责;更有一部分高水平运动员,主动请缨其他学院的教练一职。“完全是‘用爱发电’。”罗丽丹很感谢教练们给予的支持,“而且他们极为负责,因为不是自己院而打马虎眼的情况,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裁判的缺失是前进路上的另一重困难。“之前一直习惯吹十一人制的比赛,突然转换到五人制,对裁判也是很大的考验。”钟吉芸说道,“裁判协会没有多少时间去处理这个问题,所以比赛裁判方面出现了漏洞。”但她相信,有了第一次的经历,再加上之后的学习,这种情况在下一个赛季必然能得到大幅度的好转。
踉踉跄跄、磕磕绊绊,热情积极、同舟共济。热爱足球的女孩们已经逐渐在校园里闯出了一片属于她们的天空与田野,在阳光的普照与呵护下,这份热爱的种子在绿茵草地上不断蓬勃生长,相信也会在未来发展得更为茂盛。2021年首都高校女子足球联赛,教练员陪同队员参赛。 -
第一盏灯
女足校队成立之前,哲学院2019级本科生罗丽丹只能跟着院里的男队一起训练。
“挺无奈的,很想踢一场正式的女生足球赛。”这是罗丽丹很久以来的愿望。校园里和她一样的女孩子还有很多,她们热爱足球,却又因现实种种,哽住了满腔热情。没有一个平台,所以很难结交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凑齐人数去开一场球;也没有一个组织,可以让女孩们能以它的名义去申请一块踢球的场地。
略显苍白的局面在去年十月份,被哲学院2018级本科生朱治光率先打破。身为男足校队队长,每次出校比赛,看到其他学校的女孩子驰骋在绿茵场上时,他总会想:人大也应该有一支这样的女生队伍。这个想法被时间酿得越来越强烈,在与周围人交流的过程中,他才逐渐发现,原来很多人都在渴望这样的一个平台。
于是他和几个热爱足球的女孩一拍即合。再联合几个男足的队员,朱治光开始着手队伍的筹办事宜:撰写稿件,转发推送。“男队每个人都转了那篇女队的招新推送。”女足现任队长、财政金融学院2020级研究生钟吉芸对记者说,“所以当时的宣传覆盖面还是很广泛的,几乎每个院的人都有看到。”
成效立显,报名者纷至沓来。推送的发出像是奏响了集结的鼓角,引领分散在各处的朋友一齐迈向团聚之地。
在众多足球爱好者的推动下,2020年10月14日,由22位女生组成的中国人民大学女子足球队正式成立。在罗丽丹看来,校队更像是一个类似于家的集体。“我们不仅是在这里踢球,还和彼此分享着日常的点滴,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更贴切地说,女足的创建,其实是人大校园里足球热爱者间的相惜与扶持。填平性别挖开的沟壑,熨整级别堆起的皱痕。他们因同样的热爱汇聚在了一起,拧成一股绳,奋力向更好的未来奔跑着。
创建之后,男足继续在日常训练上,为这只新生队伍给予着源源不断的帮助。不论是最初阳光组的教练,还是之后接手的高水平运动员,都是在尽最大力气为女足提供技术上的指导。
提到女足队伍一路走来取得的进步,新闻学院2020级本科生高金涛感到很欣慰。作为女足教练,他表示:“看见有更多的人愿意来接触足球,看到大家在球场上燃烧这种热情,我很开心。能够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去提升学校里的足球氛围,队员们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明显进步,这就是我欣慰的地方。”
在接手校女足前,高金涛对球员们的了解几乎为零,但在一学期的接触后,每位球员的技术特点他都已了然于心。“她们都有喜欢的球星,也喜欢带入自己想要的属性,这都是她们的目标。”到了赛场上,他更能够根据队员们的技术特点来制定战术安排,同时也保证了每个人都能融入其中。
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从陌生到熟识,人大女足把走过的每一步路都深深地印在了校园的绿茵场上。校队成立之初,女足队员们在球场上合影。比赛中,队员击掌相互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