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视障同学来说,盲道不仅是表面上有黄色凸出条纹的地砖,更是出行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盲道是专门帮助盲人行走的道路设施,一般由两类砖铺就,一类是条形引导砖,引导盲人放心前行,称为“行进盲道”;一类是带有圆点的提示砖,提示盲人前面有障碍,该转弯了,称为“提示盲道”。黄色凸出条纹样式的盲道犹如盲人静态的眼睛,辅助盲人出行。
劳动人事学院2019级本科生心初是一位视障同学,她讲述了自己使用盲道的亲身经历:“我原来可以从苏州街地铁站来学校,但现在很难了。因为建筑工地的施工围栏占据了人行道,可供行人走动的只有非机动车道,没有盲道的辅助,我不知道道路的方向和走向。”
视障人士走在车水马龙的道路上却没有盲道的指引,可感可知的只有一片漆黑和喧嚣不停、来自四面八方的鸣笛声,他们走在路上的每一秒都面临着未知的危险,而其大部分本可以被盲道化解。由此可见盲道合理规范建设和投入使用的重要意义。
盲道对视障同学而言必不可少,但盲道的建设和利用尚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共享单车占用盲道、盲道修建规划不合理、覆盖率不够高等。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助残项目部负责人、新闻学院2019级本科生白杨说道:“生活中完全符合规范的盲道其实并不多。”白杨认为校内大部分建设考虑到了盲道建设,设施本身是比较完备的,但是由于学校师生避开盲道意识不足,盲道往往仅仅停留在存在的层面,实际应用尚未得到保障。她提到,最明显的就是宿舍楼下和食堂门口的盲道,几乎总是被共享单车占据。
同时校内盲道规范性有所欠缺,在道路前方有障碍物的地方,如井盖或台阶,并没有铺设相应的提示砖;一些盲道建在地面凹陷处,容易积水。心初提到:“学校有些地方的人行道本身就高低不平,导致那里的盲道也不平坦,比如静园附近的一条路就是这样。还有些地方没有人行道,也就没有盲道,道路修建不够完善。”
参加“盲道问题随手拍”活动的新闻学院2020级本科生小何不仅在打卡群发布了自己发现的问题,还观察了打卡群中其他同学发送的内容,发现了原来小小校园内有如此多关于盲道的问题。
小何注意到“盲道问题随手拍”一群里一共有60条左右的问题反馈,最严重的是校内共享单车、私人自行车和电动车停放占用盲道。沿公教三楼、公教二楼修建的非机动车道较窄,上下课高峰行人一多,并排走的同学们难免会走到盲道。而更为严重的是同学们为图方便往往会将自己的代步工具如共享单车、自行车、电动车停放在公教正门两侧的非机动车道上,更加压缩了行人的活动空间,不规范的停车方式也直接侵占了盲道。除此之外,校内的盲道也存在井盖无“提示断开”标识、障碍物无“提示断开”标识的问题,加剧了盲道使用的风险与难度。
针对校园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必要性,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何欣认为,在管理、改进或者规划中,很重要的因素是使用者的意见是否被纳入其中以及管理者有没有基于用户体验提升盲道的使用效果。何欣对校园总体无障碍设施建设提出建议:校园中的无障碍建设建设,首先是要用改变无障碍设计仅仅服务残障者的思维,以通用设计的理念将其纳入校园环境的整体规划建设当中。其次是要遵循使用者体验、合理便利等原则逐步适度推进。此外,还需要开展社会倡导和社会监督,提升无障碍设施的使用效果。
站在一个使用者的角度,心初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管理和建设人员可以将人行道整修平坦,定期清理留在盲道上的障碍物,提高盲道覆盖率等,为视障人士的出行提供更全面细致的保障。作为“盲道问题随手拍”项目负责人的白杨则表示,希望每一位同学从身边小事做起,加入到关注视障人士生活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