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表于2020年的歌《漠河舞厅》登上各大音乐榜单前列。歌曲的创作基于一位在1987年大兴安岭“五·六”火灾中丧妻、再未续弦、独居至今的六旬老人的真实故事。老人因妻子当年很爱跳舞,常常独自一人去舞厅跳舞怀念妻子。与之同时火爆的,还有音乐人柳爽以老人的口吻创作的第一人称书信体文章《再见了晚星》。
《漠河舞厅》的爆红是又一次流量的“井喷”,但不是“群起而攻”的舆论狂飙,也非“网红打卡型”的群体狂热,只是因触动了人们内心对岁月流逝中坚贞爱情的感动和珍视而引人感怀。《漠河舞厅》营造出极其强烈的故事感,歌词唯美动人。“如果有时间/你会来看一看我吧/看大雪如何衰老的/我的眼睛如何融化”句句浪漫,句句值得细细品咂。歌曲成功引起了“没开始爱的,正爱着的和爱已经过去了的”所有群体的想象和共情,让人感到憧憬、温暖、亦或是怀念。
感动的背后,也存在对作者的指责。有人对《漠河舞厅》嗤之以鼻,认为歌曲背后的那些浪漫动人的细节可能都是创作者虚构而成,为虚构的故事感动,无疑是在消费情感。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平静而乏味的现实中,恰需要一些高于生活的情感表达、艺术表达,来牵引我们的现实生活,让我们在情感的体味中建构更美好的愿景。指责者苛求的那点真实,和无数人听过歌曲、看过故事之后,内心升腾起的温暖和嘴角浮现出的微笑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对《漠河舞厅》背后的故事是否真实的猜疑与指摘,正是庞大流量的“双刃剑”效应的具象化体现——庞大的流量一方面带给听众感怀与温暖,一方面却存在压垮这首歌曲的艺术价值、压垮对故事里具象的人的关怀的风险。
对于《漠河舞厅》的爆火,无论是创作者柳爽本人,还是漠河当地文旅局,都在流量哄抬前及时“刹车”,让过度消费止于其发端,保存了听众心灵的净土,也尊重了故事背景中的老人的情感与生活。无论是柳爽在微博上的发言“再刷就变味儿了,路走慢点儿挺好的”;还是漠河旅游局公众号在宣传当地旅游产业时的“点到即止”,表示“我们不想再去挖掘,让老人再次回忆起来这些可能带来痛苦的事”,都是一种在流量裹挟下的“突围”,一种试图让浮躁情绪冷却的尝试。这种冷静的克制,一是出于对作品的尊重和敬畏,二是出于真情的共情和体谅,都是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弥足珍贵的礼物。
被流量裹挟的时代,情绪如迅速起落的潮水,汹涌轰烈地奔涌而至,又在悄声无息中转瞬即逝,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我们需要以关怀对抗情绪的失控,以温情的目光看待极端“扁平”化的屏幕背后光怪陆离而又充满原始张力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让潮水虽逝,人心恒在。
文/张艺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