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被曝利用自己和实验室团队的科研成果,供儿子获奖升学。但在记者采访其儿子的中学老师时,该老师称儿子的发明与其父亲专利相似,属于“大手拉小手”的正常情况。
父母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直接“送”给下一代,并非“大手拉小手”,而是“揠苗助其长”。被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显然远超初中生水平,又恰好与其父亲的研究成果并无二致,这已经不再属于比赛所允许的“指导”的范畴。近年来,这一现象在各类创新大赛中呈现凸显态势,各个参赛的项目甚至连标题都让大众“读不懂”,如昆明六年级小学生陈某以“结直肠癌基因敲除研究”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此类“子承父业”的行为实际是父母在背后“捉刀”,以“指导”之名行使“投喂”之实。科研人员用手中的科研成果为子女铺好一条“康庄大道”,无益于子女知识水平的稳步成长,反倒会适得其反。
对中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出发点虽好,但“新赛道”上规则的不规范性已经在助长“拼爹”之风。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破除高考“唯分数论”的手段,目的在于纠正“培养做题家”的不当风气,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选拔出一批全方面发展的学生。但当今各类中小学生科研创新比赛中,充斥着大量非中小学生水平所能及的专业前沿的科研成果,使得真正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面对科研界的“降维打击”反而难以被选拔出来。综合素质评价在科研创新方面缺乏对此类现象的进一步限制,使得“新赛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条“拼爹”之路,与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初心相背离。
前有海淀区家长,后有中学生核刊,连中科院研究院院长为了儿子的教育都无所不用其极,这无一不反映着当代人的教育焦虑。在“内卷”愈盛的当下,名校资源有限,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剧场”里“站了起来”,后排的家长也不得不跟随着“站起来”,无可奈何地投身于“剧场效应”的博弈之中。他们试图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拥有最好的教育条件,接触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但在当下,这个朴素的愿望却显得不那么轻松。
“内卷”“鸡娃”之风盛行的今天,无数家长被裹挟着卷进了教育的“军备竞赛”之中。综合素质评价本可以成为一条让孩子从重负中解脱的路径,但所谓的“小手拉大手”“曲解”了这条路径,进入好学校从助力孩子成长的手段变成了最终目的,而让孩子得到发展这一最终目的却在无意之中被遗忘。在这样的现实之下,我们呼唤风朗气清的教育评价体系,呼吁回归对孩子成长的关注与支持。
文/李心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