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教网红“翻车”:公益事业需回归初心

    近日,海归女硕士龙晶睛走红。哥伦比亚大学硕士、连续10年支教、足迹遍布24所山区学校……其光鲜履历和支教经历引发关注,随之而来的还有质疑声。
    有博主发文称,龙晶睛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的支教日记有“违和感”,看完视频“不知道她在支教期间干了什么,也不知道小朋友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只记得她武装到牙齿和头发丝的美丽形象”,质疑其“十年支教”的经历是“网红打卡式的持续作秀”。关于龙晶睛及其团队“利用公益敛财”的质疑声越来越多,短期支教是不是“形式主义”也引发讨论。
    支教的目的在于落实义务教育政策、改善中国贫困地区教育现状。与募捐物资、做志愿者等公益活动不同,支教作为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其重点在于教书、育人,是一项长期性的事业。龙晶睛等人将支教视为新型“网红打卡”,推出“支教旅行”作为敛财的方式,未经细心准备便上台讲课,停留几日便又离去,这样的做法显然与支教的初衷相背离。
    此类支教方式也难以取得良好效果。2011年11月,中国青年报以3支大学生支教团在甘肃20所学校支教项目点为调研对象,对短期支教的效果展开了调研。虽然多数受助学校表示支教有一定效果,但也给他们增加了不少负担与顾虑。以打造人设为目的参与支教的志愿者,往往在支教前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多数志愿者缺乏授课经验,无法适应从普通人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因而会选择更为灵活的所谓“素质教育”。因此,在支教志愿者匆匆离去后,学生们不仅没有吸收多少“碎片化”的授课内容,而且普遍会对传统的授课方式产生抵触情绪。如此这般,反倒打乱了当地正常的教学进度。
    除去支教行为本身,龙晶睛等人浮夸的宣传方式也饱受诟病。在外留学九年,却声称在山区支教十年,龙晶晴团队“做一分吹十分”的宣传过于浮夸,必然会招致大众对“作秀”的质疑。
    公益事业的“作秀”行为绝非个例:2021年7月河南遭遇暴雨,说唱歌手“孩子王”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中晒出是捐款回执单竟然是P图的“杰作”。助人之心没有多寡之分,但真诚却有虚实之辨。对自己参与的公益活动加以宣传是无可指摘的行为,但当“自吹自擂”成为了活动的重点,难免会遭受舆论的反噬。
    当大众对公益活动等精神追求的向往与日俱增,更要求我们“再回首”,审视支教活动的初衷。2014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的回信中写道:“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支教等公益活动应当回归贫困地区孩子的需求,关注他们的福祉和利益,不能沦为打造人设、虚假宣传的浮夸道具,而应该成为一项以人为本、切实关注社会公众福祉和利益的事业。文/张煜珂

  • 图说天下

    10月8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内,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女子3000米、男子5000米比赛开启。10月5日至12月31日,北京冬奥将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8个竞赛场馆举办10项国际赛事、3个国际训练周和2项国内测试活动。图为韩国队选手(上)和荷兰队选手。
    来源:新京报

  • 《长津湖》口碑密码:从个体与现实出发

    近日,以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战役为背景的电影《长津湖》上映,截至10月12日,票房突破42亿,成为中国影史上历史题材的票房冠军。国庆期间,相关话题多次冲上热搜,受到广泛关注。该电影更引发了一波“公众考古”的热潮,网友们积极检索相关历史记载,致敬保家卫国的英雄,亲历战役的老兵受邀观影更让网友们“破防”。此前,历史影视《觉醒年代》《八佰》等屡屡实现口碑、收视的双丰收,相关历史事件也同样获得了大众的关注。
    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影视频频走红,以从现实出发的人文关怀诠释了主旋律片的新方向。《长津湖》导演陈凯歌接受采访时谈到:“一部战争电影,说到底是关于人的。”
    从宏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命运出发的影视作品,比空洞的说教更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长津湖》中提到媳妇会憨憨一笑的雷睢生,《战狼2》中执行抓捕任务也不忘互相调侃的专案组,都如在身畔活生生的个体;《大江大河2》更是从四个小人物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命运起伏起笔,刻画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实践者们的挣扎与觉醒。去脸谱化、去说教化的人物形象,成功唤醒了观众对历史的情感与价值认同。
    高度还原的场景,给予观众沉浸式的体验。伴随着《长津湖》票房攀高,一个对比电影《长津湖》镜头与真实战役影像资料的视频也“一夜爆火”,环境、造型、道具等多方面细节再现了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场面,许多走进影院的志愿军老兵纷纷感慨“我们当年就是那样的”。
    在沉浸式观影中,观众更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朝鲜战争的惨烈与悲壮。无独有偶,豆瓣评分9.3的电视剧《山海情》,高度还原了上世纪90年代的宁夏扶贫场景,角色灰头土脸的造型、简陋的办公室与漫天黄沙的户外环境奠定了作品写实的基调,引发观众共鸣。相比之下,往年部分历史题材电视剧被嘲“抗日神剧”,原因之一正是战争环境下过于精致的角色造型违背了历史逻辑,以历史剧之名行反真实之事。
    从当下视角出发的历史影视,能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意大利史学家、哲学家克罗奇曾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论断。在还原之外,历史影视的拍摄亦需要遵循从当下出发的初心。《长津湖》以优秀的影视语言,生动再现了71年前志愿军的爱国主义精神,让观众意识到教科书上的铅字背后的沉重与深刻,更能燃起投入现实之觉悟。《觉醒年代》则展现了百年前无数文人志士如何振臂而呼,如何沉重慷慨地前行,让观众在感念先人胸襟与勇智铺就今日繁花大道的同时,获得慨然迈步的动力。
    曾几何时,主旋律影视作品模式化的陈述和宛如空中楼阁般的情怀,令观众“敬而远之”;如今,已有一批优秀的主旋律影视让网友们争当“自来水”,通过自觉的宣传、推广,以满腔热情浇灌主旋律影视制作。这已然道出此类题材作品成功的密码:想要做到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应当从个体与现实出发,实现口碑、宣传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步丰收。

  • “媛”与非“媛”:污名化标签的突围战

    自奢侈消费拼单群获得关注起,“名媛”便有了某种微妙的意涵。近日,“佛媛”一词和相关事件的集中报道、“XX媛”的不断创造使用,则将“媛”推至人人奚落的境地。这一本用于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汉字,似乎正要从一个褒义词“跌入泥潭”。
    最初,在“以拼单方式购买奢侈品、打造人设”“假借礼佛形式经营社交账号”的具体负面行为中,“XX媛”只是一个简单的描述,讽刺部分人群的虚荣与拜金;而“打扮漂亮的女性往往虚荣而缺少内涵”的传统刻板印象,正与此类新闻相符合。加之以人们对此类刻板印象的高认同感,相关事件总能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媛”字也随之同此类负面行为绑定,在原本的意涵外又多出了负面意义。刻板印象传播愈演愈烈,让“媛”原本的美好本义“退居幕后”,“媛”成为了负面、扁平的标签。
    当此类标签渐渐成型,“媛”字便被更多地运用在各种语境下,“离媛”“医媛”等词汇层出不穷。这些词汇在具体使用时,也以其隐藏的消极倾向不断加深人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离异的女性一定不能拥有美好生活,否则就是强造人设的“离媛”;年轻漂亮的医生一般没有医术,因为她们是只关注物质的“医媛”。
    在这样的状态下,“病媛”假新闻的产生,似乎不仅是个别媒体道德缺位导致的偶然现象,而是对女性的群体污名化不断加深后的必然。公众的负面刻板印象的加剧、批驳相关现象的热情,与媒体的臆断拼凑互相强化,诘问“XX媛”的声波打在一个“不存在的靶子”上。所幸,此次反转也是一例成功的突围。在当事人的不断发声下,事实得以公之于众,“病媛”的标签被摘除,关于女性的污名也被洗涤干净。
    真相大白之后,要反思的绝不仅是刻板印象的谄媚者、假新闻的制造者,还有曾沉醉于刻板印象中的每一个人。“我不是病媛”热搜的出现,正是公众对刻板印象和污名化的警觉。这是正义与同理心的胜利,也是面对事实真相的应有之义。同时,在各大平台,网友自称的“休假媛”“评论媛”等,则更像互联网上的自省与自救。此时新造的“XX媛”,在娱乐和调侃的外壳下,是对“媛”字的反污名化、对刻板印象的有力打击。
    今日,“媛”一词可以重归美好意涵,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媛”相比于“小姐”“娘”等词语,已然足够“幸运”。在语言的汪洋中,还有太多被忘却、被大众无意识接受的词汇,记录了部分群体受到的污名化伤害。我们或许能乐观地想:“媛”的突围,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乃至反对已有的刻板印象。但我们仍需谨记,反对刻板印象和污名化标签,减少言语可能带来的伤害,需要每一个公共空间参与者的时刻自省。文/叶韵雯

  • “超前点播”取消,平台利润与用户权益何以权宜?

    始于2019年夏天的“超前点播”,经历了一飞冲天的势头、也经受过骂声一片的“洗礼”,辗转徘徊,终于在2021年的秋天落下帷幕,只剩一地鸡毛。站在这栋“赛博遗迹”前回首望去,大厦已倾,背后的核心问题却仍亟待解决。“后超前点播”时代,长视频平台应当何去何从?平台利润与用户权益又该何以权宜?“超前点播”取消前,长视频产业发展情形并不乐观。爱奇艺公司2021上半年净亏损达26.36亿元就是一个明显“信号”,昭示着现实状况的严峻——用户饱和、增长触顶,长视频平台持续发展成为难题。
    面对收益下行的巨大压力,不堪重负的平台不由得“另辟蹊径”,在利润和用户权益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取舍、权宜,“超前点播”模式由此而生。VIP会员与“超前点播”相结合的收费模式,在外观上具有平等、自由交易的色彩,看似是单纯地用金钱价款换取提前观看剧集的权益,无不妥当之处,实质上,却是平台利用优势地位制定的一种不合理规则。
    这种不合理规则的作用机制,仿佛一个“糖衣炮弹”。剧集热播的过程中,“追剧”热情高涨的消费者成为平台最佳的“宰割”对象,平台通过“超前点播是对消费者的恩赐、馈赠”“多花一点钱,就能提前满足追剧需求”等话术不断营造浮夸假象,购买“超前点播”俨然被扭曲成“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自愿活动,其背后的不合理被悄然掩盖。
    此外,一些平台给予购买超前点播的消费者以“VVIP”“超级会员”等名号,外在的分化隐含了权益之差别,仿佛购买超前点播者就能享有更高权益,而模糊了实际存在的权益受损。
    在一哄而上的“抢购”热潮中,处于劣势地位的消费者难以察觉其背后的不合理逻辑;就算察觉,想从平台规则的“温水煮青蛙”式PUA中脱身也绝非易事——“若平台垮塌,那么压死的不仅是平台本身,也是广大存在需求的消费者”,此种试图将“超前点播”合理化的诡辩大行其道,模糊了是非黑白,吃亏的最终还是消费者。在“超前点播”时代,平台利润与用户权益被视为天平的两端,非此即彼、针锋相对。然而,平台利润与用户权益应当是一体两面的存在。长视频平台在“后超前点播”时代的发展盈利,不能再依赖玩转规则,而是应当脚踏实地塑造实打实的口碑,秉持“内容至上”的准则。
    近年来,平台为扩大市场,不断将发展重心向自制剧转移,进行了一系列内容优化的尝试,成功培育了一系列“爆款”电视剧,初步成效明显。但不能忽视的是,2019年至2020年中旬,腾讯、优酷、爱奇艺三大视频平台推出的几十部电视剧中,豆瓣评分达到八分的寥寥无几;此外,此类自制剧作还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平台“发挥”极不稳定问题,更难以提升用户黏性、打造强大口碑。内容质量不佳,无论再怎么营销也都是过眼云烟,难以真正扩大用户市场、提升企业营利水平。
    历史大浪淘沙,在“后超前点播”的当下,提高内容质量、维护用户权益、优化用户体验,方是长久良策。文/赵珞彤

  • “微”观世界

    @人民日报评论【COP15上,云南迁徙大象受到关注】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无论肤色、种族、语言,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最大的公约数。相信,国际社会加强合作、携手同行,一定能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光明日报【更多的教育需求应得到更好的满足】近日,博士生应聘中学教师又引发热议。硕士博士扎堆应聘,似乎成了大城市重点中学的常态。博士走进中学课堂,利于带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研创新成果。然而,我国中西部诸多乡村地区的师资短板,以及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同样不容忽视,乡村教师们的坚守和奉献也应当被看见、被守护。在大城市“教师热”之外,我们更期望每一所学校都能办出水平,让更多孩子的教育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中青评论【学历偏见怎么破?】最近,一位学生在考研选择导师时,发现北大某博导硕士毕业于地方院校,发帖称“无法相信北大会有这么差的师资”。考研学生不看导师科研能力,反而对其学历刨根问底,深刻暴露了“第一学历崇拜”的误导性。然而,放眼世界,科研人才的发展潜力从来不与“第一学历”深度绑定。扭转“第一学历”偏见,不仅需要改变社会观念,也需要改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