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网红“翻车”:公益事业需回归初心

    期次:第496期    阅读:   

近日,海归女硕士龙晶睛走红。哥伦比亚大学硕士、连续10年支教、足迹遍布24所山区学校……其光鲜履历和支教经历引发关注,随之而来的还有质疑声。

有博主发文称,龙晶睛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的支教日记有“违和感”,看完视频“不知道她在支教期间干了什么,也不知道小朋友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只记得她武装到牙齿和头发丝的美丽形象”,质疑其“十年支教”的经历是“网红打卡式的持续作秀”。关于龙晶睛及其团队“利用公益敛财”的质疑声越来越多,短期支教是不是“形式主义”也引发讨论。

支教的目的在于落实义务教育政策、改善中国贫困地区教育现状。与募捐物资、做志愿者等公益活动不同,支教作为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其重点在于教书、育人,是一项长期性的事业。龙晶睛等人将支教视为新型“网红打卡”,推出“支教旅行”作为敛财的方式,未经细心准备便上台讲课,停留几日便又离去,这样的做法显然与支教的初衷相背离。

此类支教方式也难以取得良好效果。2011年11月,中国青年报以3支大学生支教团在甘肃20所学校支教项目点为调研对象,对短期支教的效果展开了调研。虽然多数受助学校表示支教有一定效果,但也给他们增加了不少负担与顾虑。以打造人设为目的参与支教的志愿者,往往在支教前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多数志愿者缺乏授课经验,无法适应从普通人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因而会选择更为灵活的所谓“素质教育”。因此,在支教志愿者匆匆离去后,学生们不仅没有吸收多少“碎片化”的授课内容,而且普遍会对传统的授课方式产生抵触情绪。如此这般,反倒打乱了当地正常的教学进度。

除去支教行为本身,龙晶睛等人浮夸的宣传方式也饱受诟病。在外留学九年,却声称在山区支教十年,龙晶晴团队“做一分吹十分”的宣传过于浮夸,必然会招致大众对“作秀”的质疑。

公益事业的“作秀”行为绝非个例:2021年7月河南遭遇暴雨,说唱歌手“孩子王”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中晒出是捐款回执单竟然是P图的“杰作”。助人之心没有多寡之分,但真诚却有虚实之辨。对自己参与的公益活动加以宣传是无可指摘的行为,但当“自吹自擂”成为了活动的重点,难免会遭受舆论的反噬。

当大众对公益活动等精神追求的向往与日俱增,更要求我们“再回首”,审视支教活动的初衷。2014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的回信中写道:“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支教等公益活动应当回归贫困地区孩子的需求,关注他们的福祉和利益,不能沦为打造人设、虚假宣传的浮夸道具,而应该成为一项以人为本、切实关注社会公众福祉和利益的事业。


文/张煜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