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葩说×纵横辩论社”校园说辩论大会举行

    本报讯(记者 韩熙玉 实习记者 黄愉翛 邢梓涵)10月10日,“奇葩说×纵横辩论社”校园说辩论大会(以下简称为“校园说辩论大会”)于明德主楼0205举行。此次活动由《奇葩说》与我校纵横辩论社共同举办,旨在与高校同学接轨,聆听青年学子声音,同时为《奇葩说》第8季寻找校园新星。
    此次校园说辩论大会面向全体人大学生,每位选手拥有2分钟的自我表达时间,随后是2—3分钟的评委提问时间。在简单的对话后,评委会抛出一个辩题,选手们在短暂准备后针对题目阐述观点。选手们的自我表达题材各异,既有关于人们对辩手误解的幽默“控诉”,又有对容貌焦虑的探讨;有的深谈“社会是多元折叠”的观点,有的谈对“内卷”现象的反思……《奇葩说》导演组表示,同学们的表现令人十分惊喜。
    本次活动的参与者既有与辩论结缘已久的院校辩手,又有青涩纯粹的辩场新人。尽管辩论经验有所不同,但是“多元化”与“浪漫主义”都是他们观点的共同特征。虽然相比于社会辩手,校园辩手在观点表达和思考深度上还不那么成熟,但哲学院2019级本科生吴卓然认为:“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反而能讲出一些色彩更丰富的故事,更具少年感。”同时,尚在校园中的同学们的观点更具可塑性,自我表达更加多元。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依斯安江认为:“尽管因为社会阅历的不足,我们的观点稍显青涩,但是这也使我们不再局限于某种观点,使自身认知更加多元。”
    多元的表达呼唤校园的声音。《奇葩说》导演组表示,这次进入人大,听到了与社会辩手不同的声音。纵横辩论社负责人、新闻学院2019级本科生裴若言认为,年轻人的观点也是十分有意义的:“每个年龄段、每个行业的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视角,这些不同的观点加在一起才能反映整个社会的看法。虽然年轻学生群体在社会眼光中可能是缺乏阅历的,但实际上大家能对社会的观点做出补充。”
    此次校园说辩论大会上选手们妙语连珠、风格各异。我们期待在《奇葩说》第8季的舞台上听到属于人大人的声音,向社会提出青年学子的观点。裴若言也表示,未来,人大纵横辩论社将努力提供更多的同类活动,继续为喜爱思考和表达的同学们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

  • 2021北京国际大学生音乐季人大站启动

    本报讯(记者 陈钰涵)10月10日,北京国际大学生音乐季(以下简称为“大音季”)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内正式开幕。
    “大音季”以Muture青年高校巡演季和青年音乐故事为两大核心活动,旨在打造当代大学生专属的音乐品牌,展现青春活力,激发创作热情。此次青春巡演季以“Muture”命名,取自“Music”和“Future”,寓意着面向新时代,创造新音乐。活动由“燃·青春”“启·现在”“梦·未来”三个华彩篇章组成,邀请各巡演高校音乐人代表和知名青年音乐人进行演唱。
    “大音季”是北京国际音乐产业大会的重点子品牌活动,立足“百年筑梦·乐享华章”的宗旨,致力于搭建大学生音乐人才展示舞台,同时也是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音季”开幕式首站落地中国人民大学,并将在中央美术学院、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开展巡演,旨在激活大学生音乐原创活力,推动高校音乐产业发展。
    丰富的选曲是本次巡演活动的一大亮点。开场曲《少年中国说》由各巡演高校代表音乐人共同演出,展现“少年自由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的少年意气,引燃全场;“草坪深潜”乐队一曲慢摇《想去海边》,将现场观众带入进“落日、海霞、沙滩、海风”的浪漫氛围中。活动中,既有流行音乐《好久不见》轻诉生活的细腻情感,又有中国风歌曲《锦绣梦》饶富诗意,充满新东方韵味;既有经典民谣《借我》,勾起无数人藏在随身听中的青春回忆,又有诉说亲情的《父亲写的散文诗》,采撷自日记的朴素歌词令人泪湿眼眶,还有各高校音乐人的原创音乐《中关村大街59号》《透明的心》《抓到你了》《我有一些想做的事》等,展现了高校青年的青春故事和创新活力。热情摇滚和抒情民谣的风格碰撞,舞台灯光与婉转乐声的交错融合,给观众们带来一场欢快淋漓的视听盛宴。
    美好舞台的呈现也离不开幕后工作人员的努力。作为此次“大音季”的承办方,学生文艺联盟力求保证活动的独特性和安全性。校团委校园文化部部长、法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李建蓬介绍:“在选择校内演唱嘉宾时,会去注意他的独特性。比如唱了《阿刁》的新闻学院2020级本科生贾翔旭,她是民族唱法的典型代表。而经济学院2021届毕业生马里奥作为非洲留学生,他的演唱也使活动更加国际化。”会场的疫情防控工作也是管理的重点,李建蓬表示,“入场人员需要出示双绿码”“看台设置隔位就坐”这些要求都是为了保证会场的防疫安全。青春之歌感染了歌者,也激荡了观众的心。《少年中国说》表演者、外国语学院2020级本科生张曦文表示:“这首歌曲充满少年朝气,台上台下大合唱,氛围感拉满。”外国语学院2021级本科生吴诗妍也感叹到:“只要细心地观察生活,一段微小的经历,一句随意哼的旋律都有可能成为一首美妙的歌曲。”
    “大音季”在人大站的旅途已画上句号,未来将走进更多北京高校,多方面地展示当代青年的音乐艺术。
    李建蓬表示:“希望‘大音季’能以人大为起点,延续精彩,扬起大学生音乐品牌的旗帜,期待未来的‘大音季’活动。”“大音季”演出嘉宾“飞儿乐团”舞台表演。图/本报记者 张可函

  • 冬奥会测试赛团队升旗暨出征仪式举行

    本报综合报道 10月11日,北京2022冬奥会国际测试赛中国人民大学服务保障团队在人大东门求是园举行升旗暨出征仪式。校党委书记靳诺、校长刘伟、副校长胡百精等出席。本次活动由校团委书记杨子强主持,我校冬奥专班成员单位负责人、派驻首都体育馆服务保障团队、国际测试赛首批志愿者参加。
    活动开始,靳诺、刘伟为志愿者团队代表、服务保障团队代表授旗。胡百精代表学校做动员讲话。他指出,测试赛是北京2022冬奥会最为重要的“全真模拟考”,全体志愿者使命光荣,要遵守纪律,以大局为重;测试赛是中外运动员共同参与的国际赛事,防疫要求高,要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做好防护,以安全为要;测试赛是促进团队间紧密配合的重要机会,要敢于担当,以奉献为先,以担当精神擦亮“志愿者”这张金色名片。
    随后,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志愿者领域经理丁莉婷代表服务保障团队的师生发言。校团委兼职副书记、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陈诚带领全体志愿者宣誓。
    出征仪式结束之后,我校的第一批冬奥测试赛志愿者将乘车前往场馆办理入住、进入岗位。
    此次出征仪式使志愿者们回忆起参与冬奥志愿的初心,鼓舞他们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文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白若辰谈及加入冬奥会志愿者团的原因,她说:“2008年奥运会,我在北京游玩时和家人走散了,当时正是奥运会志愿者帮我找到了家人。从那时起,我就决定要当一名优秀的志愿者,将这样的爱传递下去。”她希望能用自己曾参与多次大型活动的策划筹备工作所积累的经验与能力,以及学习电影学的专业素养,为志愿者团队的宣传工作贡献力量。
    新闻学院2019级本科生吴雨祥则是因为一直关注和热爱体育事业,因此产生了成为冬奥志愿者的想法。“未来会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冬奥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一方面是践行儿时的梦想和兴趣,另一方面也是用自己的实践经历来表达自身的冰雪梦和家国情怀,体现这一代人投身事业的热情和担当。”仪式结束后他这样说道。
    据悉,北京目前已全面进入冬奥时间。自10月5日起至12月13日,北京冬奥组委将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的8个竞赛场馆举办10项国际赛事、3个国际训练周和2项国内测试活动。
    做好测试任务是冬奥会筹办工作的重要一环,能够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打下扎实基础。我校同时承担多项志愿服务、专业支持及演出任务。学校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常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审议学校服务保障冬奥工作方案,由校领导牵头建立部处联动学院、学院联系学生的“一人一策”协调机制,全力做好冬奥会服务保障工作。(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团委”微信公众号)

  • 校青协开展“问题盲道随手拍”活动

    本报讯(记者 孙舒宇)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后文简称“校青协”)于10月5—11日举办“问题盲道随手拍”活动。本次活动面向全体师生,着眼于城市中的问题盲道,通过拍照加定位的方式收集问题盲道信息,旨在使问题盲道获得持续关注,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视障人士的生活现状。
    本次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同学们通过在活动微信群中发送问题盲道的图片、视频及发现地点,或在校青协微博相关话题下留言参与活动,共同收集问题盲道信息。同学们反映的问题也会在校青协的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号发布。
    经校青协统计,本次活动共有168位志愿者参与,搜集了913条反馈,遍及全国25个省,共9种问题类型。校青协还将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向提名较多的城市的市建委发送建议邮件,为视障人士的出行安全与权益提供保障。
    这一活动的开展也加深了参与者对盲道及视障人士出行方式的理解。活动之初,很多志愿者对盲道的设计原则不熟悉,对部分问题盲道的判定存在困难。针对这一情况,许多对于盲道更加了解的志愿者主动在群内发布部分地区无障碍设施的设计规则,普及盲道建设安排。校青协也提供了关于视障人士出行方式的相关普及材料,帮助同学们在深入了解盲道设计的基础上提升对问题盲道的识别能力。
    本次活动带给了参与者感动与忧思。“问题盲道随手拍”活动负责人、新闻学院2019级本科生白杨在规划活动时对预期效果心怀忐忑,但同学们对于本次活动的热情出乎她的意料。“青协收到反馈的频率和质量超乎想象,令人激动,”她说,“但在为大家的热情感动之余,我们也该为盲道问题频出的现象进行反思。盲道是最基本的无障碍设施,因此同学们反映全国各地出现的盲道被占用、破损严重、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格外令人心痛。”活动参与者、财政金融学院2021级本科生宋雨航也通过此次活动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盲道问题的普遍,认为这一问题应该引起公众进一步的重视。
    未来,校青协助残部将持续致力于维护残障人士权益,开展更多相关志愿活动。

  • 全国第三!中国人民大学在中国计算机学会第 23 次 CSP 认证中获佳绩

    本报讯(记者 马玄霖)9月19日,中国计算机学会第23次CSP认证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等学院的28位学生参加了此次认证。中国人民大学在该次认证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在各高校300分以上的平均分排名中,人大位列第三。
    据悉,CSP是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重点考察软件开发者的实际系统编程能力的一项专业认证,旨在提升高校学生计算机专业能力水平。中国人民大学在近年来的CSP认证中屡获佳绩,排名不断提升,并获得了2019年CSP认证卓越组织单位。人大在该项认证中获得的卓越成就离不开相关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信息学院教授卢卫表示:“CSP认证作为CCSP(大学生计算机系统与程序设计竞赛)的资格赛,重点考查软件开发者的实际编程能力,人大相关专业的高质量课程是同学们取得好成绩的保障之一。此次CSP认证的优异成绩,说明了信息学院在探索因才施教、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稳步提升。”
    此次认证中,中国人民大学参与的学生中9人超过300分。在针对参加人数20人以上且≥300分人数超过2人的高校的排名中,人大排名第三,仅次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认证中,全国共有18人获得满分500分。我校信息学院图灵班2018级本科生杨铭基位列其中,创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最好成绩。杨铭基表示,因为具有参加相关计算机竞赛的经历,他在准备CSP认证时较为有信心:“准备过程中,我主要整理了相关的算法资料、编程模板等,并提前了解了比赛赛制和比赛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始终秉承建设“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发展定位,积极发展信息学科,培养计算机领域相关专业人才。杨铭基表示:“人大获得如此的成绩令我感到自豪。我所在的校ICPC队里有很多同学有获得满分的实力,即使是其他没有学过竞赛的同学也很有机会取得较高的分数。期待人大今后能在CSP认证中赛出更优异的成绩。”未来,人大将进一步引领并指导同学们参与各类信息领域认证与比赛,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