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风起向何方:国风的今生与归处
不论是在官方的纪录片、建筑、文学作品、戏剧中,还是在大众中间更加流行的歌曲、游戏、服饰、古装剧和手办玩偶里,国风元素都并不鲜见。
《唐宫夜宴》中具有盛唐气象的婀娜舞姿、故宫彩妆“宫墙红”“郎窑红”“胭脂红”的典雅配色,游戏《天涯明月刀》里“一剑荡八荒”的武侠故事……..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国风类文化产品受到许多中国人追捧。
如今,国风作为时尚的代表出现在公众视野,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虽然国风似已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但大多数人对它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并不清晰。它是传统的复古,还是当代建构的新型文化?它将没落在市场的车轮下,还是打开财富之门?
那么,让我们一起进入它的世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文/本报记者 马欣叶
图/本报记者 董娜 千库网 -
一、传统与现代的钟摆
国风,即中国风格,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蕴含中国元素、体现中国传统观念的艺术形式或生活方式。
提及国风,大家想到的首先是历史、传统和复古。在对138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当被问及“国风的定义”时,得到的答案虽然多样、分散,但被调查者对国风的印象有一种统一的趋向——古典、典雅、传统。
的确,国风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归根结底来源于五千年浩浩荡荡的华夏文明。在这一点上,受访者青玉案提到的比喻很形象:“流行文化可能只是很小的一座山丘,而国风文化背后的中华传统文化更像是‘泰山’,站上了它就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国风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正是它能够摆脱小众文化的桎梏,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关键依托。
一方面,国风自身的潜力让其四处开花、遍地生根。小到一首歌,大到各行各业,国风经典早已成为时下审美的重要趋势,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国风本身具有特殊性。国风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不应该仅作为小众文化被少部分人所知,而应该被更多人学习和了解。再者,从受众角度来看,国风走向大众,不仅源于其本身的魅力,更在于它与我们的共鸣。正如罗伊.克里夫特所写:“我爱你,不仅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国风在每个人的心中投下不同的影子,每个中国人都能在国风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找到某种精神牵引,就像落叶归根。国风所基于的厚重历史积淀,正与每个人的心灵一一对应。
然而,“国风源于传统”的印象并不能成为人们判断“是否为国风”的绝对标准。
当人们看到服饰品牌“盖娅传说”对中国元素的僵硬堆砌、胡社光浮于表面的“东北大印花”设计,纷纷拒绝承认这是真正的国风。可见,将元素粗糙地铺排、生硬地堆砌,无法得到受众的认可。与此相对,2019年,故宫宫廷文化携手ICY推出了一系列有传统风格的新潮服饰,虽然他们与传统服装大相径庭,但大多数人依然承认它属于“国风”。
能否被称之为“国风”,关键不在于国风元素的多少、形式与中国古代有多相似,而在于其运用、组合是否体现国风的气韵。国风之关键,在于其神韵、风骨,在于外在和内里的结合,在于对中国美的思考与延伸。真正能为大众所认可的国风,与其说它强调的是传统元素的“量”,不如说是元素的“质”,只有能够准确表达传统文化气韵,能够赋予受众美的体验,并能融入现代的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才是受众所期待的国风。
当传统文化渗入现代领域,如何看待国风中的传统因素,如何挖掘它,运用它,如何把握传统与现代性结合时的平衡?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
二、走进市场背后的秘密
国风潮流日渐澎湃,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日常生活的四肢百骸中。国风之火背后的逻辑在于国风产品在市场机制下的扩散。这意味着不少商家都窥见了这个商机,以国风作为切入点来谋求财富。事实上,在商业圈,国风已然有着“财富密码”的称号。
短视频平台上,李子柒用中国人传统而本真的生活方式诠释国风,在海内外平台收获千万粉丝;抖音创作者肉脸橙用扮演国风角色的方式让诗词中的鲜活人物生长于当下,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游戏中,《江南百景图》以其雕梁画栋的建筑掀起一股国风热潮,风靡一时;《忘川风华录》“每一处细节都将国风国韵贯彻到底”,热度不减。
更时迭代如此久之后,国风为何始终能够在现代复杂的商业环境中脱颖而出?
首先,负责输出国风文化的创作者之匠心独具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华东政法大学的王枭同学对此有深入理解:“国风文化发展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并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完成的,需要的是主创团队对这个时代的观察,需要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揉进时代发展的浪潮里。”例如李子柒,尽管她所展示的生活平淡无奇,但她所运用的服饰装束、拍摄剪辑手段等成功为观众打造了一个人人向往的山水田园梦。
刻板、传统的所谓“国风”或许能在市场上短暂繁荣,但不可能获得受众的真心认可。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忠于传统的国风,也是在“现实”这面多棱镜中映射出的国风,而这面多棱镜如何摆放,有赖于创作者的思考和领悟。此外,官方的政策引导也必不可少。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后,一些中国人或多或少地产生了文化自卑和崇洋媚外的心理,这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国官方倡导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强调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正为国风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长久发展的依靠。
当然,受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更是关键一环。受众对国风的认同行为(点赞、购买、转发乃至深度参与)将自己转化为传播者,不断拓宽国风的接受面;更深层次上,他们与国风之间的文化共鸣使得国风在传播深度上有机会延展到精神领域。在“回头看”的同时“往前走”,国风的爆火似乎得其所哉。 -
三、商业浪潮中的起伏
国风有如此庞大的受众和不可估量的潜力,无怪乎它成为商业秘籍。但是,商业化后的国风,还令人满意吗?一方面,对国风商业化表示支持的言论广泛存在。
很多人认为,国风成为“财富密码”本质上是一件好事,它创造了一个让中国民众乃至世界人民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契机,彰显了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同时也是国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有人提出,国风内容的复杂性及其与现代风尚的不同之处,使得国风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如果要求国风在发轫之初就完全能做到平衡利益与文化,是不太合理的。
但另一方面,担忧的声音也不在少数。
一部分国风元素的发展可能有走偏的趋向:内容同质化、为博人眼球而忽视文化主题、跟风赚快钱、抄袭等现象层出不穷。例如国风音乐领域中,同质化现象比较明显,许多国风歌曲仅大量堆砌宏大的词语,导致内容情感空洞,有些甚至为了押韵而忽视情节逻辑。对价值的异化,对流量的崇拜使得一些国风作品中的传统内涵被扭曲,甚至被牺牲。
除此之外,还有人发现了其它细节问题。例如,一部分受访者认为,国风以服饰、游戏等为主要吸睛点的趋势,客观上限制了大众的关注点,减少了对其他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载体的关注。确,在某些国风文化的元素大火之时,一些元素如习俗、制度等较为严肃的内容热度则渐渐下降,但其实这些元素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并不亚于那些火爆的元素。观点的碰撞中,国风商业化的复杂之处渐渐浮出水面。
商业化浪潮里,有弄潮儿,也有迷失者,而国风正在这片波涛汹涌中起起伏伏。尽管国风在市场中的确切位置尚属未知,但商业化国风绝不能是简单的复制,而要有思考、有观察、有创新。
虽不能期待商业中存在纯粹单纯的动机,但或许少一点利益之争,多一些文化之寻,将是更为理想的选择。
每一次探索、每一次突破或许都在为国风的现在乃至未来添砖加瓦,我们需要警惕,但更要充满信心。国风不是无源之水,回看历史,有厚重的记忆托举着它,而展望未来,更有辽阔无际的蓝海等待挖掘。
尽管每一个中国人因不同理由、通过不同途径去欣赏它,但在热爱这件事上,我们达成了共识。被现代物质文化一点点蚕食、解构而内心空洞无依的我们,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一处栖息地——驻足回望、填补空虚、而后继续前行。
也许现代文化让我们变得更关注当下之利,但究其内里,一名中国人会天然地被国风征服,正如身在襁褓时,我们天然崇拜母亲。中国人的骨子里呼唤着传统,不同于一时兴起,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是深刻的,更是持久的,而这正是国风成为潮流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