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即中国风格,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蕴含中国元素、体现中国传统观念的艺术形式或生活方式。
提及国风,大家想到的首先是历史、传统和复古。在对138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当被问及“国风的定义”时,得到的答案虽然多样、分散,但被调查者对国风的印象有一种统一的趋向——古典、典雅、传统。
的确,国风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归根结底来源于五千年浩浩荡荡的华夏文明。在这一点上,受访者青玉案提到的比喻很形象:“流行文化可能只是很小的一座山丘,而国风文化背后的中华传统文化更像是‘泰山’,站上了它就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国风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正是它能够摆脱小众文化的桎梏,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关键依托。
一方面,国风自身的潜力让其四处开花、遍地生根。小到一首歌,大到各行各业,国风经典早已成为时下审美的重要趋势,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国风本身具有特殊性。国风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不应该仅作为小众文化被少部分人所知,而应该被更多人学习和了解。再者,从受众角度来看,国风走向大众,不仅源于其本身的魅力,更在于它与我们的共鸣。正如罗伊.克里夫特所写:“我爱你,不仅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国风在每个人的心中投下不同的影子,每个中国人都能在国风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找到某种精神牵引,就像落叶归根。国风所基于的厚重历史积淀,正与每个人的心灵一一对应。
然而,“国风源于传统”的印象并不能成为人们判断“是否为国风”的绝对标准。
当人们看到服饰品牌“盖娅传说”对中国元素的僵硬堆砌、胡社光浮于表面的“东北大印花”设计,纷纷拒绝承认这是真正的国风。可见,将元素粗糙地铺排、生硬地堆砌,无法得到受众的认可。与此相对,2019年,故宫宫廷文化携手ICY推出了一系列有传统风格的新潮服饰,虽然他们与传统服装大相径庭,但大多数人依然承认它属于“国风”。
能否被称之为“国风”,关键不在于国风元素的多少、形式与中国古代有多相似,而在于其运用、组合是否体现国风的气韵。国风之关键,在于其神韵、风骨,在于外在和内里的结合,在于对中国美的思考与延伸。真正能为大众所认可的国风,与其说它强调的是传统元素的“量”,不如说是元素的“质”,只有能够准确表达传统文化气韵,能够赋予受众美的体验,并能融入现代的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才是受众所期待的国风。
当传统文化渗入现代领域,如何看待国风中的传统因素,如何挖掘它,运用它,如何把握传统与现代性结合时的平衡?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