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迷茫的蛰伏期
事实上,这背后映照出的,正是换代期里国羽男队的无奈。
每只队伍都有着自己的兴衰周期,而石宇奇堪堪就处在国羽男队波峰与波谷的连接之处。
这是一个尴尬又略显孤独的位置。
身后的新人尚未成熟,还难以担起重任。前人的光环又过于耀眼,给他投下了大片阴影。对球队来说,他是过渡和衔接;但对观众来说,他就是这个尴尬时期的唯一希望。所以人们把目光紧紧贴在了他的身上,在刚打出成绩时,人们便激动地呼喊:“石宇奇时代即将到来。”其实可以理解,无餍本就是人的天性,人们妄图将“林谌”时期的巅峰辉煌一直延续下去。这种渴望和追忆转化成了莫大的压力和希冀,重重地全放在了石宇奇的肩上。
过去十年,羽坛稳固,天下一分为二,林李争霸。一二年决战伦敦,国羽史上首次包揽全金,黄金时代的号角在大洋彼岸吹得响亮、吹得坦荡。林丹的勇,李雪芮的巧,蔡赟、傅海峰的智,赵芸蕾、田卿的守,张楠、赵芸蕾的合,一次次挥拍、一击击扣杀、一板板防守无不令人惊叹其手艺之高。但极致的辉煌之后能留下什么?现在看来,有的只是一些滑坡与徘徊。
外界的声音太大,人声鼎沸;外界的期待太强,目光如炬。老将伤退,新秀未起,青黄不接的国羽连连败退,林丹一个人也扛不住这面大旗了,但幸好身侧还有谌龙能扶他一把。放眼世界羽坛,马来西亚的李宗伟“老当益壮”,日本的桃田贤斗异军突起,丹麦的安赛龙横空出世,国羽早已不是当年的王者之尊,众人如虎耽之,争先恐后。
一六年的里约,是谷底,是转机,也是希望。相比于一二年伦敦奥运的五金辉煌,一六年的两金一铜可谓是守得艰难,夺得惊心。那一声怒吼,便是四年的坚守与峥嵘。
站在十字路口的国羽,又将何去何从?谌龙和石宇奇在全运会半决赛赛后致意。石宇奇在比赛中回球。 -
未曾登顶的继承者
10月19日,汤尤杯落下帷幕,中国羽毛球以“一冠一亚”的成绩圆满收官。女队时隔·年重夺尤杯,而处在新旧交换时期的男队也带来了惊喜。但有些遗憾,病痛还是拖住了周宇奇,四分之一决赛上他因伤无奈退赛,从未来投来的些许光亮又变得闪烁不定。
小时候抱着锻炼身体的单纯目的拿起了球拍,石宇奇并未料到自己的名字有一天会被冠上“时代”的后缀。
石宇奇十几岁便开始在青年比赛中崭露头角。在16年大涨球期间,他连续夺得印尼赛、法国赛和德国赛的冠军,成为国羽冉冉升起的新星;18年全英羽毛球公开赛中击败林丹,同年十二月,在羽联总决赛中战胜桃田贤斗,拔得头筹;19年苏迪曼杯再次击败桃田,并在世界羽联公开的新一期排名中,冲上世界第二的位置。
人们说,属于石宇奇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随着林丹、谌龙的淡出,远超个人成败的重任被放在了石宇奇的肩上。“石宇奇时代?这个词我几年前就听过了。”面对记者发问,当时的石宇奇打趣回答道,半是实力,半是特属于青年人的傲气。
但他还是没有逃过伤病的纠缠。
19年印尼赛第二轮,石宇奇对战丹麦新星安东森。比赛进行(18)分钟后,比分胶着至6-7,石宇奇稍稍落后。意外在此时悄然降至:在接过一个前场球后,石宇奇扭伤左脚,痛苦地跪倒在地,最终因伤势过重而遗憾退赛。回国后定伤为左脚脚踝副韧带撕裂,像这样的脚部受损,对于一个羽毛球运动员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
正在拉起的时代帷幕被迫停在了中央;巅峰期遇上伤病期,一个运动员的无奈最大也莫过于此。因为伤病,石宇奇三个月未能参加一场比赛,奥运积分排名一度滑到男单第五十六位。
不仅如此,伤愈复出的各项比赛里,他也未能展现出自己的全部实力,其状态甚至可以用“低迷”二字来形容。不论是石宇奇本人,还是场下的观众,都陷入到一种担忧焦灼的情绪之中。
对于所有的运动员来说,伤病都是痛苦无奈,却又难以避免的。面对这么一件逃不开躲不掉的事情,找到其中的和谐共存之道,或许才是真正的出路。
从最开始的被动接受,到后来的慢慢接受,石宇奇在伤病期间想清楚了很多,也成熟了不少。“我每天都在想办法走出来,但走不出来了,每天起床都很疼,只是看上去我在场上对于伤病没有过多的反应,那就认真过好每一天吧。”走不出伤病的石宇奇开始学着和伤病友好地相处。
东奥后,石宇奇的状态开始回升:全运会上,巧夺轻取,重燃希望;苏迪曼杯上,乘风破浪、逆风翻盘,如同王者归来,叱咤羽坛。
和石宇奇的竞技状态一起变暖的,还有人们对他的评价。从崭露头角至现在,网友和球迷们对石宇奇的评价呈现出一种阶段性的反复,大家似乎早已把国羽男单的未来和石宇奇紧紧绑在了一起。 -
黎明前的等待
国羽不温不火的成绩下,跟的是铺天盖地的质疑评论:男队的现状为何如此凄惨?林丹、谌龙之后男单再无独当一面者?国羽真就此陷入谷底,一蹶不起?
其实不然。若要与2012年的“五金铺”相比,国羽连续3届超级赛0金收官、汤杯决赛零主力上阵惨败于印尼队的表现确实令人心寒。但退一步来看,我们也还是能在尖叫和呐喊中分享女队重夺尤伯杯的喜悦;也还是能共够同见证苏迪曼杯的成功卫冕,也还是能感受到2018年后,羽毛球青训改革在储备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
体育竞技的赛场上,从来都没有一支队伍能够长盛不衰,也从来没有一支队伍会长跪不起。回顾国羽近几年走过的风雨历程,有起有落其实才是一种常态,何为起,何为落,实则均为主观性的相对概念。事实上,国羽已经在相对不是很乐观的条件下,获得了还算不错的成绩。
同时,国羽身处困境也是不争的现实。但单纯将其归因为“人才断层”,是片面而愚蠢的。
首先,由伤病引申出的一系列问题成了国羽前进路上的拦路虎:赛程密集,队员得不到适当的休息;本来是可以根治的小毛病,一拖再拖最后演变为了致命伤;李雪芮,石宇奇等被伤病拖垮的优秀队员,都成为了残酷而令人惋惜的例子。一支好的队伍不能没有一支优秀医疗队的保驾护航。国羽的医疗后勤系统若能在在后续上得到进一步完善,则其必然会成为队伍综合实力提高的一大助力剂。
雪上加霜的是,优秀教练的流失使得指导缺失。“千里马”遇不到“伯乐”,队员个人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体现,硬生生养坏了队里的“好苗子”。
自林丹之后,国羽再也未能出现另一位具有稳定统治力的选手,即便是后跟上来的谌龙,也已接近生涯末点。而另一边,大多数的新生代选手还未能培养到位。如此困境中,以石宇奇为代表的纽带型选手便显得孤寂而责任重大,甚至可以说,背上了与自己实力并不相匹的沉重担子。
自2018年以来,这一批新生代选手逐渐在各项国际赛事中崭露头角,其中一些已经迈入了世界第一梯队。他们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虽然很难多点开花,虽然很难为我们捧回一座接一座的冠军奖杯,但是他们也在默默努力着,努力着把国羽拉出泥沼,努力着为中国羽毛球更加光明的未来奠基。
他们像纽带一样连接着队伍的辉煌与低谷,是维持国羽成绩稳定,以及实现重回巅峰的关键因子。这些球员已经为国家队付出了太多,我们更应该对他们做出的坚持与付出给予肯定,而非盲目的谩骂与批评。
展望未来,国羽虽然面临着诸多较为棘手的挑战,但依托我国羽毛球运动的深厚底蕴和积累的丰富经验,我们仍有理由坚信,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足够的信心,国羽就能在这个艰难的过渡期和变革期内实现自我的进步与飞跃,争取在巴黎奥运会周期中取得更加夺目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