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学院成立国际新闻与传播系
本报综合报道 10月13日上午,我校新闻学院宣布成立国际新闻与传播系。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5月31日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的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我校此前已设立新闻系、传播系、视听传播系、广告与传媒经济系,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第五个系,是学院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举措。
副校长胡百精表示:“人大新闻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系的成立正当其时,呼应党中央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出的要求,彰显了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精神品质。”
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在仪式上宣读了《关于设立国际新闻与传播系的决定》,指出目前新闻学院已建成了贯穿本硕博的国际新闻与传播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此次成立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是新闻学院建设双一流、提升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目前,人大新闻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拥有全职和兼职教师近20名,人才培养项目包括全英文国际新闻本科项目、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一带一路全英文硕士项目。应国家对外传播战略和主流媒体实际人才需求,人大新闻学院正在拓展小语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项目,与中法学院(苏州校区)合作共建国际传播本科项目(中外合作法语项目),预计2022年在苏州校区招生。
周勇介绍,在未来,国际新闻与传播系还将继续和其他高校、组织和机构展开合作,搭建更为高效的国际新闻与传播教学科研平台,为国家对外传播贡献力量。(来源:“新闻一家人”微信公众号、人大新闻网) -
中国人民大学第十届体育文化节暨新生田径运动会举办
本报讯(记者 宁可 韩熙玉)10月22日上午,我校第十届体育文化节暨新生田径运动会于田径场正式开展。新生田径运动会于每年秋季学期举行,旨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促进全校师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我校学子展示精神风貌的广阔舞台。
10月21日晚,第十届体育文化节暨新生田径运动会开幕式于田径场举行。首先是国旗队、红旗队、运动员方阵登场,他们步履铿锵、整齐划一,展现出人大青年的昂扬气势。紧接着,体育社团和高水平运动员冠军队方阵带来精彩纷呈的表演,举手投足间彰显体育文化的魅力。最后,各学院运动员方阵带着大型团体舞“节奏体语”亮相田径场,动感的音乐搭配舞动的节拍,将当晚的氛围拉至顶点。开幕式结束后,体育部副主任王勇感叹道:“在有限的排练时间内,无论是体育社团还是融音乐、舞蹈、体育为一体的‘节奏体语’的表演都做出了有效、精彩的呈现,让我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和活力。”
本届新生田径运动会面向全体2021级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共设有24个项目,其中田赛10项,径赛14项。田径场上气氛热烈,运动员们摩拳擦掌,奋力冲刺;场外,助威的鼓点声与呐喊声此起彼伏。经过一天的角逐,在团体总分榜中,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和新闻学院最终分获前三甲。秋日的寒意掩盖不住同学们内心的火热。环境学院2021级本科生周斌参加了男子跳远比赛和1000米跑步项目,在赛后接受采访时,他说:“心情很激动,虽然表面看起来心平气和,但内心波涛汹涌。虽然比赛成绩不是很理想,但在参赛过程中认识了很多朋友,未来还会在运动场上再战。”
正如“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句口号所传达的精神一样,新生田径运动会中体现出的同学情谊、团队精神……这些运动之外的东西,同样令人动容。参加了女子800米比赛的劳动人事学院2021级本科生张暄晴表示,自己参加新生田径运动会的初衷便是为学院奉献一份力量:“新生田径运动会给了我为学院争取荣誉的机会。”王勇也表示,本次运动会中,同学们的互助精神令人感动:“只要有不舒服或者受伤的同学,立马就会有同学来搀扶。”
新闻学院2021级本科生高畅始终坚守在赛场边,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1000米长跑运动员的毅力、接力赛运动员之间的团结精神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表示:“新生田径运动会激发了我们的运动热情,让我感受到运动和团队合作的魅力。”
新生田径运动会作为一年一度的重要体育赛事,虽然只有短短一天,但它传达的体育精神永不落幕。师生们体会着竞技体育的魅力与风采,“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运动精神深深植根在每个人心中。在未来,我校将进一步推动体育文化建设。王勇表示,要在全校弘扬体育精神和全民健身意识,推动校园健康事业进一步发展。 -
“奔跑吧,人大人”校园荧光夜跑活动举行
本报讯(记者 毛葭蔚 马玄霖)10月21日,由我校体育部主办、团工委协办的荧光夜跑活动于田径场举行。此次荧光夜跑活动紧扣体育文化节“积极锻炼、增强体质、发扬运动精神”的主题,是校园体育文化节开幕仪式的组成环节之一。
我校荧光夜跑活动于每年9—12月开展,每月举办一次。与往届相比,今年的活动扩大了人员规模,不仅鼓励新生参与,还积极号召老师、校友们的加入。体育部副主任王勇说:“我们期待通过荧光夜跑活动,构建起‘奔跑吧,人大人’的校园氛围。也希望大家能够在心中种下‘健康’的种子,学会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
当晚19时,在各领队的带领下,同学们有序地扫码签到,佩戴上荧光装饰按六列纵队入场。体育老师指挥参与者在东侧跑道列队,随后进入草坪热身。在适度的拉伸下,队伍回到1000米起跑位置,在一声鸣枪后共同起跑。第一圈西侧跑道跑进顺序依次为运动员方阵、校友方阵、红船领航方阵、中轴线北侧入场队伍;东侧跑道跑进顺序为各院荧光夜跑新生、现场报名师生、中轴线南侧入场式队伍。跑步队伍首尾相连、均匀散开,整场活动场面浩大、秩序井然。
激情的奔跑与活力的荧光在冬夜共奏着一曲青春之歌。同学们身着各自学院的夜跑文化衫,踩着充满律动的音乐节拍,在欢笑声中追逐着音符与光点。猎猎作响的院旗迎风招展,书写着各院系特色标语的横幅随队列飘扬。当有同学高呼出“国民表率”时,人群中立刻回以阵阵“社会栋梁”的喊声,场景热烈,感染人心。这场尽兴的夜跑以一种充满青年气魄的形式,唤起了人大人的集体归属感、校园认同感和责任使命感。
明理书院2021级本科生李永东认为参加荧光夜跑很值得,在寒冷的冬夜里奔跑,不仅磨砺了他的精神意志,也让他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使他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吴诗雨说:“最后大家一起在黑暗中跑起来,感觉很震撼。画面很美好、很温暖!”
秋高气爽,夜跑正当时。活动结束后,大家聚在一起合影留念,额角的汗水、与伙伴相依偎的笑容、荧光映照着的脸庞,每一帧都彰显着人大学子的朝气与活力。荧光夜跑活动虽已结束,但人大人仍将逐光奔跑。荧光夜跑的现场。 图/本报记者 黄双偎 -
我校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斩获佳绩
本报综合报道 10月12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全国教材工作会议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表彰会,对全国优秀教材、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在此次表彰会中,我校荣获多个奖项,高等教育类教材获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全国教材建设奖由国家教材委员会主办、教育部承办,每4年评选一次,是教材领域的最高奖,是检阅、展示教材建设服务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成果,增强教材工作者荣誉感、责任感,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教材体系的一项重大制度。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共评选出全国优秀教材999种、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99个、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200名。获奖教材价值导向鲜明、教育理念先进、质量水平高、社会评价好。获奖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政治立场坚定、勇于改革创新、工作实绩突出,代表了目前我国教材建设各领域的领先水平。
我校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成绩斐然。高等教育类获奖教材中,第一主编为我校教师的教材共23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16项,获奖总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一。我校教师作为参编人员获奖的高等教育类教材共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获奖教材中,第一主编为我校教师的教材共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基础教育类获奖教材中,我校教师作为参编人员的教材荣获特等奖1项。
此外,我校法学院还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称号。经济学院教授林岗、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李路路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的称号。
获奖教材不仅是一代又一代编写团队默默耕耘的心血结晶,也是汇集高校一线教师教学经验、学生及读者学习心得的精华。今后,我校将珍惜荣誉,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不断完善教材工作机制体制,推进教材改革,提高教材建设水平,进一步增强学校教材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同时我校也将用心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多贡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微信公众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微信公众号、“中国人民大学”微信公众号) -
“百团大战”学生社团集体招新活动开展
本报讯(记者 付一城 高浩文)10月16日,一年一度的“百团大战”学生社团集体招新活动(以下简称“百团大战”)在学生活动中心顺利举行。本次“百团大战”共设立84个摊位,各类学生社团汇集在这里,以独有的形式展现社团特色,招收新成员,开启新旅程。
本次“百团大战”在概念上采取了列车的主题,并将入场券设计成车票的样式与其相呼应,给予了同学们新奇的游览体验。在现场,同学们搭乘“百团号”列车,经过各个有趣的学生社团“站牌”,一览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书法研习社现场挥洒笔墨,铁画银钩、丰富变化的笔法展现了汉字构形之美;自游人协会搭起了野营帐篷,席地而坐,与同学们分享旅途经历;自由舞者协会、音乐剧社等社团充满动感的舞姿和婉转的歌喉更是将现场气氛逐渐推向高潮。
为了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社团风采,各个社团各显其能,精心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其中,数学建模协会社长、数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封嘉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数学建模协会在假期就开始为新生制作有关数学学习建议的推送,并组织自习活动、数学学习分享讲座、中秋国庆出游活动等。他说:“我希望每个同学都可以在社团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为了确保这场秋日盛会顺利进行,学生社团服务中心进行了流程设计、分工安排、主题规划、应急预案等一系列部署。据学生社团服务中心项目部负责人、新闻学院2019级本科生张瀚文介绍:“本次‘百团大战’经过了严密的策划。在各个学生社团的配合下,我们完成了需求统计、舞台展示报名、视觉元素设计、宣传排期、协调联络等一系列工作,使同学们有更好的活动体验。”
“百团大战”在新生中间也得到了积极的回应。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汪跃表示,来到“百团大战”的现场,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家都有广泛的兴趣,都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令人向往。“师兄师姐们的热情展示,让我了解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他说。
“百团大战”已然落下帷幕,但学生社团新一学年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相信社团生活的点点滴滴,不仅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更将在同学们的青春中一抹亮眼的印记。百团大战中的精彩表演。图/本报记者 诸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