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幕后筹备,厚积薄发

    人大志愿者饱满的精神面貌、热情的服务态度、过硬的专业水平为大会的顺利进行做出了卓越贡献。而这场志愿服务成功的背后,有着人大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和众多志愿者日日夜夜的幕后准备。他们用汗水、泪水换来了大会的圆满举办,也获得了宝贵的人生经验与财富。
    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办公室骨干、国际关系学院2020级本科生张文川作为这次志愿的项目负责人,感到与这次志愿项目的结缘是一种幸运。暑假的一天,她在新闻上看到了联合国可持续交通大会将于北京举办的消息,又恰逢校青协招聘志愿者。仔细了解相关情况后,她表现出了空前的兴趣:“这可是一场国际性的大会,又与人类命运的联系如此紧密!”因此,她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者,也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负责人。
    当好本次志愿服务的负责人并非易事,许多问题在筹备初期就接踵而来。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疫情防控。大会在10月14—16日召开,但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开幕日前14日内不能离京。可这时正值国庆假期,许多同学因返乡或旅游而离京,导致人员变动很大。这无疑使张文川她们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我们不得不变动已经与组委会定好的配岗表,又不得不再去联系候补志愿者和之前落选的志愿者以及新志愿者,进行新一轮的志愿培训。”尽管困难重重,但张文川和其他主要负责人还是不懈地一个个联系、寻找,最终与组委会一一核定,确定了新的名单,最重要的志愿人员问题得以解决。
    本次志愿服务的培训也比较特殊。由于是国际性的会议,大会对场馆布置、志愿者服务的要求都比较高。张文川回忆:“我们首先观看了组委会的培训视频,主要是要遵守保密规则,不能随便透露场馆的信息等;其次,组委会对不同岗位的志愿者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最后,我们还需学习统一印发的相关材料,以便更好地了解场馆信息、设备,用英文介绍大会内容。”寥寥几语,却道出了会议培训的严格、志愿服务的不易和幕后付出的艰辛。
    正式开始志愿服务前,张文川一行志愿者还于10月11日进行了一场演练,以保证万无一失。工作人员不止一次地带领志愿者们熟悉国家会议室和场馆布局,使志愿者们将其牢记于心,做好服务工作。正是这些不厌其烦的准备,正是这些不怕困难的志愿者,支撑起这次大会的顺利进行。
    回顾这个志愿服务项目,张文川仍尤为兴奋:“这对我来说是一笔财富,是宝贵的人生经验。”她学到了耐心沉稳和及时沟通的重要性。“大型会议的志愿服务人员变动频繁,有耐心是我的一个优势。”她说。志愿服务中,张文川成功应对了大幅的人员变动,出色地完成了带队任务;在领导志愿者方面,张文川也会及时与志愿者沟通,排解负面情绪,做好对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当然,也有诸如与老师沟通不及时这样的工作小问题,我下次一定会改进。”她表示。志愿服务中的一些小失误,也使得张文川增长了经验教训,受益良多。
    此次大会让志愿者们收获了更广阔的知识,拥有了更前沿的视野,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也正如李垚瑶所说,“最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国家和人类光明的未来”。有机会代表北京和中国的形象,亲身感受中国在这场大会中展现的中国经验、中国力量,同学们都倍感荣幸,也明白了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人大人大有可为。

  • 助力大会,与有荣焉

    2021年10月14—16日,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14日晚,习近平总书记以视频形式出席了本次大会的开幕式。此次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以“可持续的交通,可持续的发展”为主题,与会嘉宾共商可持续交通、减贫脱贫、全球疫情下的经济复苏等重要议题,为全球可持续交通发展指明方向。
    大会背后,有我校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真诚服务、恪尽职守的他们为大会贡献了青春力量,诠释了“人大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责任担当。
    回到8月的暑热中,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杨尚儒偶然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推送《志愿招募|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志愿者》。他立即意识到,参与这种盛大的国际性大会,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通过简单的筛选后,他被分配到了后勤与财务保障组中的引导岗。
    像杨尚儒这样通过推送了解并报名大会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大多怀有对这场高级别会议的向往和锻炼英语能力、拓展国际视野的期待报名上岗。“听到‘联合国’就感觉级别很高,然后看到对志愿者的英语能力等要求也蛮高的,我当时就觉得这么高级的盛会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遇到很多大人物,就报名了。后来确实也看到了很多大人物。”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傅孝菲想起自己报名时的期待,仍非常激动。
    实际工作和期待中的多少有些差距,但这并没有妨碍志愿者们忠诚值守、耐心服务。“正式上岗”之前,杨尚儒以为引导岗的工作是引导参会的嘉宾进入会场,“幻想有机会能和嘉宾交流一下”。但实际上引导岗的工作只是在各个电梯口值守,控制入会场的人员以及帮助需要的人指引方向。即便如此,从大会开幕式到闭幕式的三天里,杨尚儒始终坚守在他的电梯口维护秩序,以防无关人员进入重要场所。虽然只是一遍又一遍地看着电梯门开开关关,他也不觉得厌烦。
    由于此次大会的疫情防控措施非常严格,志愿者们前后要做七次核酸检测,值守中也不能随意走动。不过杨尚儒觉得这是值得的,毕竟“小螺丝钉”的事总得有人来做。傅孝菲则在安检岗负责给入场的外国嘉宾做语言翻译。没有人入场退场时,她需要站很久。久站并不轻松,她却毫无怨言:“我们要做的就是看到我们对于这个大会的意义——灵活机动地帮助别人。如果有人真的遇到了语言问题,回以善意的微笑、守好自己的岗位是我需要做的,也是我作为志愿者的意义所在。”
    参与此次大会志愿工作的人大志愿者有八十名。这八十名志愿者被分到展陈组、安保联络组两个组别。展陈组有礼仪、辅助解说、展陈互动讲解、会场统筹协调、综合秘书部档案管理以及后勤保障和财务部后勤保障等岗位;安保联络组则主要设安检站岗。他们当中大部分人的工作都很平凡,然而,当他们每个人都认真负责地做着自己“小小”的工作时,就汇聚成了“人大志愿者”群体不平凡的力量,在大会镜头外一路保驾护航,助力大会顺利进行。

  • 全心投入,满载而归

    10年后,也许志愿者们还会想起,那些把国家会议中心“站穿”的日子。不论处在什么岗位,这次大会都给他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让他们收获颇丰。最令国际关系学院2020级本科生旦增平措难忘的是在大使免检口的一个晚上。随着大使陆续来到会场,志愿者们需要在门口欢迎大使。在敲定说什么欢迎词时,他发现也大有文章:说“WelcometoChina”不合适,毕竟大使可能在中国生活很多年了;说“Hello”又显得不正式。最后他们决定说“Welcome”,还加上了微微鞠躬的动作。“最终大使都很喜欢我们小小的‘欢迎仪式’,在场的工作人员也说我们展现了‘大国风范’。”想到这个成功的“Welcome”,旦增平措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说到“大国风范”,许多志愿者在工作中都对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外国语学院2020级本科生李垚瑶在大会中获得了和大使直接对话的机会。对话中,肯尼亚驻华大使非常激动地表示,他对中国交通在缓解农村贫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感到十分震撼:“比如农村物流,使农民的农产品可以销售得更好,农民们的收益增加了,我觉得这对中国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这种互联互通、协同发展的理念和作为向全世界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亲耳听到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肯定时,李垚瑶深受感动:“我从未如此切实地感觉到,我们的国家是真正在为世界做出很大贡献的、真正有担当的大国。”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2020级本科生傅蕾在大会上担任展陈区讲解工作,她对此也深有同感:“我觉得很骄傲,当我帮外国友人戴上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头盔,向他们展示现在中国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进行海上救援等相关情况的时候,我看出来他们对于这种新技术是很好奇的,他们很惊叹于中国的新创造,(中国的新创造)就像为世界打开了一扇新大门。”
    志愿者们还对可持续交通这个新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看法。“大多数人看到‘可持续发展’可能更多想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但在这次大会上我了解到,交通关乎国计民生,它对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十分重要。”旦增平措通过这次大会,深化了对交通和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认识:交通运输产生了大量温室气体排放,而以绿色、包容、普惠的方式推进可持续交通,会为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贡献。
    信息管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田忠鑫通过参观各个展区,亲自体验了中国的交通风采。在北京交通展区,他看到了共享单车和太阳能的结合让本身就很绿色低碳的共享单车变得更加环境友好。“我想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它会引领我们走向更加清洁美丽的新世界。”田忠鑫说。
    如此高级别的会议自然不乏所谓的“大人物”。和高级别国家领导人一刹那的接触也令人刻骨铭心。有一天,工作人员告诉杨尚儒,外交部部长王毅会从他值守的电梯口出会场,并嘱咐他要记得跟部长问好。在确定好的时间,王毅果然经过了他的身边,他怀着些许紧张说了句“部长好”,王毅也亲切地回应了他。“当时还是挺忐忑的,就怕说错话。不过现在想想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样高级别的国家领导人,这很大程度上激励了我,唯一后悔的是没有大胆一点和他多交流几句。”

  • 联合国可持续交通大会正当时,人大志愿者展风采

    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于2021年10月14日—16日在中国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大会聚焦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所有交通方式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全球实现可持续交通提供具体解决方案。
    大会中,有八十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青年志愿者。他们恪尽职守、认真负责,用行动诠释国民表率、社会栋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全体大会志愿者合影。文/本报记者 夏诗仪 龙子桐 丁逸欣 谈凯
        实习记者 杨嫄雨 陈可 韩佳序 罗国梅 任卓伦 蕾蕾
    图/“中国人民大学团委”公众号 新华网 千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