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志愿者饱满的精神面貌、热情的服务态度、过硬的专业水平为大会的顺利进行做出了卓越贡献。而这场志愿服务成功的背后,有着人大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和众多志愿者日日夜夜的幕后准备。他们用汗水、泪水换来了大会的圆满举办,也获得了宝贵的人生经验与财富。
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办公室骨干、国际关系学院2020级本科生张文川作为这次志愿的项目负责人,感到与这次志愿项目的结缘是一种幸运。暑假的一天,她在新闻上看到了联合国可持续交通大会将于北京举办的消息,又恰逢校青协招聘志愿者。仔细了解相关情况后,她表现出了空前的兴趣:“这可是一场国际性的大会,又与人类命运的联系如此紧密!”因此,她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者,也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负责人。
当好本次志愿服务的负责人并非易事,许多问题在筹备初期就接踵而来。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疫情防控。大会在10月14—16日召开,但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开幕日前14日内不能离京。可这时正值国庆假期,许多同学因返乡或旅游而离京,导致人员变动很大。这无疑使张文川她们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我们不得不变动已经与组委会定好的配岗表,又不得不再去联系候补志愿者和之前落选的志愿者以及新志愿者,进行新一轮的志愿培训。”尽管困难重重,但张文川和其他主要负责人还是不懈地一个个联系、寻找,最终与组委会一一核定,确定了新的名单,最重要的志愿人员问题得以解决。
本次志愿服务的培训也比较特殊。由于是国际性的会议,大会对场馆布置、志愿者服务的要求都比较高。张文川回忆:“我们首先观看了组委会的培训视频,主要是要遵守保密规则,不能随便透露场馆的信息等;其次,组委会对不同岗位的志愿者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最后,我们还需学习统一印发的相关材料,以便更好地了解场馆信息、设备,用英文介绍大会内容。”寥寥几语,却道出了会议培训的严格、志愿服务的不易和幕后付出的艰辛。
正式开始志愿服务前,张文川一行志愿者还于10月11日进行了一场演练,以保证万无一失。工作人员不止一次地带领志愿者们熟悉国家会议室和场馆布局,使志愿者们将其牢记于心,做好服务工作。正是这些不厌其烦的准备,正是这些不怕困难的志愿者,支撑起这次大会的顺利进行。
回顾这个志愿服务项目,张文川仍尤为兴奋:“这对我来说是一笔财富,是宝贵的人生经验。”她学到了耐心沉稳和及时沟通的重要性。“大型会议的志愿服务人员变动频繁,有耐心是我的一个优势。”她说。志愿服务中,张文川成功应对了大幅的人员变动,出色地完成了带队任务;在领导志愿者方面,张文川也会及时与志愿者沟通,排解负面情绪,做好对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当然,也有诸如与老师沟通不及时这样的工作小问题,我下次一定会改进。”她表示。志愿服务中的一些小失误,也使得张文川增长了经验教训,受益良多。
此次大会让志愿者们收获了更广阔的知识,拥有了更前沿的视野,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也正如李垚瑶所说,“最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国家和人类光明的未来”。有机会代表北京和中国的形象,亲身感受中国在这场大会中展现的中国经验、中国力量,同学们都倍感荣幸,也明白了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人大人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