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镜下的博士帽:学历歧视何以破局

    “北大博导的硕士院校居然是双非,本科还是xx学院直接没写,瞬间不想跟了,希望北大能整顿下师资。”当一位自称取得保研资格的985本科生将这样的言论投入互联网的之时,就注定它将激起千层浪。事实上,上述言论果不其然登上微博热榜,引发广泛讨论。
    且不论其歧视意味,这样的言论用当下的标准去衡量学者数十年前获得的学位,本就忽略了人的成长性以及数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客观来讲,二十年前中国高等教育尚处于蓬勃发展的初期,各大高校录取人数以及录取率远远低于今日的数据。因此,将当事学者二十年前所取得的学位简单粗暴地与当下语境中生产出的所谓“双非”等词语直接挂钩,这样的行为严重忽视了学位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性:不同年代取得的学位,其含金量自然存在着差异。更何况“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当事人数十年之间的成长也使得他的能力早已不再能够用数十年前所获得的学历来代表和证明:于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后,当事学者又前后斩获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冯康科学计算奖以及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等多项国内外大奖。这样的成就显然早已不能用“第一学历”来界定。
    但我们同时必须思考的是,如此荒诞不经的言论究竟为何会出现,又如何能引起人们的争议讨论?“第一学历歧视”现象早已存在,或许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围绕此言论的争议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对于学历歧视“高级黑”式的隐性反抗:为何独独当被歧视者变为地位卓著的“北大博导”之时,人们才会发现这套逻辑的荒谬与不当?是否正是因为学者后续取得的成就,才使得其免于成为学历歧视的受害者?当受歧视者只是普普通通的大学生之时,又有谁能够为他们发声?对于这一事件的热切讨论所投射出的正是无数学子的焦虑:当处在人生关键的交叉路口之时,不少人却被一句轻飘飘的“你的第一学历不是重点大学”拒于理想的生活门外。而这样的一种情况在如今“唯学历论”的学历歧视环境下,竟然逐渐成为了一种无法反抗的理所应当。在这样令人窒息的环境下,对于这一言论的讨论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反抗隐性话语霸权的手段。
    在冷酷的现实面前,空谈所谓的人性化关怀显然也是无法满足各方利益的需要的。在学历歧视的迷雾之中,我们更加应该清醒地看到,个人的学历与能力并非一一对应,所谓“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在考察个人的能力之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查,尝试“去标签化”的理解,不仅有益于被考察者持续提升自身能力,考察者选出最合适的候选人,更有助于整个社会摆脱将人刻板化和标签化的困境,让有能之士发光发热。当我们丰富的人生被单一的尺度所衡量,被一纸薄薄的简历所代表,呼唤反思和突围的尝试才显得愈发的重要。文/邹子昱

  • 传统文化托底色,现世探索“奇妙游”

    凭借《唐宫夜宴》《水下洛神》等文化节目多次“刷屏”出圈的河南卫视,在九九重阳节又推出新的爆款节目——《重阳奇妙游》。《重阳奇妙游》作为河南卫视“中国传统节日”系列节目2021年的收官之作,一经播出就广受好评。“世有神仙鸟,浴火必重生”的惊艳舞台也使得话题#重阳奇妙游有凤来仪#登上热搜。
    “奇妙游”的别出心裁,让年轻人也为传统文化的魅力折服。前沿科技与流行形式的巧思,以年轻的姿态拥抱传统的文化,给观众提供了崭新的艺术欣赏方式。节目运用5G+AR技术和先进的xR特技,打造“沉浸式”舞台,虚实结合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叙事上,节目采用“网剧+网综”的流行形式,以人物角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穿越”展现节日习俗和礼制的演变。从服装还原到场景设置,从画面剧情到人物刻画,甚至包括演员动作情绪的层层递进,都给人震撼的视听享受。河南卫视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流行相互融合,展现文艺作品的多元化表达,呼应年轻受众的主流审美,由此打造出一个又一个出圈节目,讲述好一个又一个中国故事。唯美的背后是厚重的文化。观众在窥见中国传统节日之美的同时,更激发了心底的文化自豪。古代传说的寓意、动物的符号形象、节日的习俗传统、宴会的穿戴礼仪、诗词的人生态度、还有大量的“非遗”元素和哲理之思,“奇妙游”系列节目突破了传统晚会相对单一、模式化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让多元化的文化要素齐聚一堂。在展现唯美风采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背后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文化。
    《重阳奇妙游》中,凤凰“五色”对应古代社会所追求的“德、义、礼、仁、信”五种精神品质;舞蹈演员踏水而歌、剑舞为形展现诗仙“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态度;京剧谭门的故事演绎诉说京剧传承道路上誓不舍弃的精神……精心准备的文化节目以节日为载体,将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现代化方式精彩呈现。
    “奇妙游”系列节目几乎每一次播出,都会登上热搜并引发热议。热评“我想给这个节目做一套周边”,更有大量支持的呼声。中国传统节日也像是一个拥有了“流量”的明星,带动河南博物院的文创产品一同“出圈”,撬动了更大的文化市场。河南卫视破解“流量密码”的表象背后,实质上是文化节目的创新探索对传统文化传播力的影响——“奇妙游”系列节目中,节目“出圈”和舞台“出圈”带动文化“出圈”,丰富的艺术形式给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赋予崭新的时代特色,让亘古绵延的文化历久弥新。
    文化节目在泛娱乐的互联网时代成功突围,是传统文化扩大传播力的新颖路径,也是观众文化需求的折射。大众需要传统文化的浸润,传统文化也需要立足群众、推陈出新。文化节目应与观众一同探索新颖的形式和内容,让中华传统文化充分发扬自身魅力。

  • 《脱口秀大会 4》:在严肃与温暖中捧腹开怀

    第四季《脱口秀大会》自8月10日播出起,便广受关注,当前播放量已近2亿。在本季节目中,除杨笠、庞博、呼兰等为人熟知的脱口秀演员,也有很多后起之秀崭露头角。作为一档成功的语言类喜剧综艺,《脱口秀大会》系列让各行各业的人们开始喜欢上脱口秀,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站上舞台、成为一名脱口秀演员。脱口秀,正在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
    与前三季节目不同,《脱口秀大会4》主打“生活化”的标签,向观众传达的理念也聚焦于“还是生活最幽默”这一点。作为一种“零门槛”的大众喜剧,脱口秀表演脱胎于普通人的生活日常,却未必一定要高于日常:步惊云吐槽自己与老公的“爱恨情仇”,黄俊分享在上海外滩的执勤经历,周奇墨“listentobaibai”神模仿天津大爷……五花八门的吐槽和调侃,“每个人都可以说五分钟脱口秀”的随性和自由,让脱口秀表演显得有些“离经叛道”,但也打破了圈层之间的理解壁垒。脱口秀的喜剧表演形式得以跨越电竞、体育、饭圈、金融等圈层,走入每一个寻常百姓家。
    不过,幽默而生活化的大众喜剧虽能让观众捧腹开怀,能引人深思的脱口秀表演却不能止步于“好笑”。当脱口秀在中国愈发“出圈”,逐渐从“小众”文化走向大众视野时,观众和演员都期待着脱口秀表演能够给予更多的价值输出,承载公共精神,承担针砭时弊的使命,与社会思潮紧密对话。于是,在《脱口秀大会》的舞台上,职场焦虑、性别困境、中年危机、流行文化……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被转化为脱口秀的包袱抖落出来。杨笠、颜怡、颜悦等女性脱口秀演员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针对当前两性的二元对立困境输出观点;徐志胜从外貌焦虑切入,以自己为调侃对象发表对“颜值”“凝视”等社会问题的看法。虽然杨澜被李诞问起拍灯标准时回答“只要好笑就行”,但从后续现场反应和观众的反响来看,能让更多人喜闻乐见的脱口秀演出,大都包含着深刻而真诚的价值表达。同时,脱口秀段子里对现实焦虑的刻画和对社会情绪的关照,又与脱口秀的喜剧形式交织调和,形成一种温暖又治愈的色彩,激励人们积极生活。被称为“丧系”脱口秀演员的鸟鸟,将自己“社交恐惧症”的表现与《水浒传》中的经典桥段“武松打虎”相结合,以脱口秀的形式表达出来;“内向、自卑”的郁闷和痛苦成为调侃的对象,拥有类似体验的观众和演员在自嘲的笑声中寻得情绪的出口,“原来我不是一个人”的共鸣感也让沉重的心情轻松了几分。脱口秀表演的“苦中作乐”,让演员和观众都在表演中引发共情、重塑信心,建构起生活的积极意义——即使生活的底色是黑色,也要用明快的心情笑着面对。
    交织着日常性的内容、严肃的观点输出和善意温暖的调侃,《脱口秀大会》呈现的表演褪去了美式脱口秀的招牌政治性和冒犯性,以独特的“治愈”感和真诚慰藉人心,也在“本土化”的尝试中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逐渐“国民化”的脱口秀表演,正在成为喜剧行业的风口,而脱口秀对良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才刚踩下油门。文/吕乐言

  • 图说天下

    2021年10月11-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在昆明举办。10月13日,《昆明宣言》通过。宣言承诺,确保制定、通过和实施一个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以此来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图/新华社
    文/南方周末

  • 争夺爆款:游戏大厂难掩焦虑

    10月8日,《英雄联盟手游》开启不删档公测。同日,另一款腾讯旗下的“顶流”游戏《王者荣耀》宣布开启周年庆活动。同为腾讯游戏运营,两款游戏却为争夺用户开启了前所未有的优惠活动,被指“吃相难看”。在此之前,两款分别由腾讯和网易代理的IP《斗罗大陆:魂师对决》和《哈利波特:魔法觉醒》上线后不久,均遭到玩家社区低评分抵制。
    移动游戏大厂执着于缔造爆款手游,在内购制模式下的内卷不仅使市场增量停滞,也在透支国内游戏产业的发展潜力。爆款易亡,但多元市场可以为游戏厂商带来下一个增长热点。
    爆款游戏的概念起源于内购制,即免费玩游戏、付费买道具的游戏模式。“爆款”依靠著名IP、巨量宣发获取流量,在短时间内收割用户消费,创造超高流水。国内移动游戏市场在度过野蛮生长的蓝海阶段后,用户逐渐被培养起在内购制游戏内消费的习惯。2019年之后,腾讯游戏、网易游戏和哔哩哔哩三家游戏大厂占据市场份额逾85%。在庞大的市场份额下,三家大厂越发执着于推出爆款手游,以快速获利。而在一轮轮的崭新“爆款”中,它们最依赖的用户留存量数据却不再可观,这也正是腾讯两家嫡系游戏“大打出手”的原因。
    对于游戏大厂而言,继续开发内购制市场变得越来越艰难:一者,随着越来越多互联网公司进入内购制游戏市场,内购制游戏体系逐渐成熟,玩家在消费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消费体验,随之上升的开发、宣传成本压缩了大厂的试错空间;再者,随着国内网游政策收紧,手机游戏将可能再面临版号寒冬,游戏大厂推出爆款的步伐不得不放缓。
    为了维持内购制消费模式下的用户惯性,游戏大厂选择横向移植独立游戏,但这样的代价可能是国内游戏产业的发展潜力。作为国内早期的爆款游戏,《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和《阴阳师》很大程度塑造了当下国内移动游戏用户对于移动游戏的认知,也成功支撑起了当下游戏大厂的主要营收。
    但问题在于,当内购制市场开拓遭遇困难后,大厂该何以为继?它们给出的答案是,对小型游戏工作室进行收购、控股,对其旗下尚未成熟的作品进行横向移植,投入内购制市场。在哔哩哔哩代理的《坎公骑士剑》中,本应以像素风、复古角色扮演类型、独立游戏为卖点的游戏内容却围绕着游戏时装生硬营销。玩家一上手,发现游戏玩法不完善的问题,便感到“一股异味”。小型游戏工作室被收购,在资本扶持下得以“活下去”,却丧失了作品自主权,新项目的立项与开发也需要服从于大厂的商业逻辑,进一步创新的空间被极大压缩。玩家通过游戏大厂渠道首次接触到所谓的“独立买断制游戏”,没有看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游戏内容与玩法,尽是换汤不换药的内购制游戏模式,业界应该怎样再次唤起玩家对优质游戏作品的期待?
    腾讯首席战略官詹姆斯·米歇尔复盘腾讯近年来在游戏领域的极佳投资回报率时说,“游戏行业不该有这么高的回报率,这只能说明我们失败的案例不够多。”游戏大厂们可能很难因所谓的玩家情怀做出改变,但它们应当看到的是,在手游市场外、在内购制游戏模式之外,中国还有很大一部分游戏市场亟待开拓。这些尚不成熟的游戏细分市场需要游戏大厂做的,不是将开发中的作品移植为氪金爆款,而是为这些被贬抑的项目提供更高的估值。而资金注入则意味着这些开发人员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进行开发,可以更加投入地进行制作。这也正是海外单机游戏市场的发展史带给我们的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文/陈一凡

  • “微”观世界

    @人民日报评论【群众救命钱不是骗保“提款机”】日前,某村医在使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时,未按照操作规范如实录入,致使村民被“脑中风”。保护我国医疗保障网,就是保护亿万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尽管医疗保障基金监管难度较大,但这不是监管缺位、工作失职的理由。对医保基金使用的全流程加强监管,看好群众的“救命钱”,医疗保障必将为更多人遮风挡雨。@光明日报【职业教育如何升级?】今年24岁的王浩,拿过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现在是一名大学老师,他教的学生也获得了全国大奖。而他的不少老同学,还正在考研的独木桥上拼搏着。20岁出头就成为高校老师的经历,让王浩和身边的亲戚朋友重新认识了职业教育——这条天天挂在嘴边却很少正眼看过的成才之路。在“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非理性的教育评价导向下,教育“内卷”化,社会、家长和学生的教育焦虑越来越严重,对职业教育也缺少正确认识。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有出彩的机会,我们全社会都要支持、鼓励职业院校学生成长。@中国青年报【超九成受访青年期待更多国潮元素】当下,年轻人越来越热爱国潮文化,衣食住行都有国潮元素的影子。在年轻人聚集的平台,民乐、中国舞、传统戏曲等传统文化十分流行。有网友表示:“我周围的汉服爱好者,会查阅各种资料学习,都希望比别人多知道一点。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努力”。以前我们都在追赶外面的世界,如今,我们把目光放回到自身,会惊讶地发现,我们的国家拥有如此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