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下的博士帽:学历歧视何以破局

    期次:第497期    阅读:   

“北大博导的硕士院校居然是双非,本科还是xx学院直接没写,瞬间不想跟了,希望北大能整顿下师资。”当一位自称取得保研资格的985本科生将这样的言论投入互联网的之时,就注定它将激起千层浪。事实上,上述言论果不其然登上微博热榜,引发广泛讨论。

且不论其歧视意味,这样的言论用当下的标准去衡量学者数十年前获得的学位,本就忽略了人的成长性以及数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客观来讲,二十年前中国高等教育尚处于蓬勃发展的初期,各大高校录取人数以及录取率远远低于今日的数据。因此,将当事学者二十年前所取得的学位简单粗暴地与当下语境中生产出的所谓“双非”等词语直接挂钩,这样的行为严重忽视了学位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性:不同年代取得的学位,其含金量自然存在着差异。更何况“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当事人数十年之间的成长也使得他的能力早已不再能够用数十年前所获得的学历来代表和证明:于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后,当事学者又前后斩获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冯康科学计算奖以及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等多项国内外大奖。这样的成就显然早已不能用“第一学历”来界定。

但我们同时必须思考的是,如此荒诞不经的言论究竟为何会出现,又如何能引起人们的争议讨论?“第一学历歧视”现象早已存在,或许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围绕此言论的争议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对于学历歧视“高级黑”式的隐性反抗:为何独独当被歧视者变为地位卓著的“北大博导”之时,人们才会发现这套逻辑的荒谬与不当?是否正是因为学者后续取得的成就,才使得其免于成为学历歧视的受害者?当受歧视者只是普普通通的大学生之时,又有谁能够为他们发声?对于这一事件的热切讨论所投射出的正是无数学子的焦虑:当处在人生关键的交叉路口之时,不少人却被一句轻飘飘的“你的第一学历不是重点大学”拒于理想的生活门外。而这样的一种情况在如今“唯学历论”的学历歧视环境下,竟然逐渐成为了一种无法反抗的理所应当。在这样令人窒息的环境下,对于这一言论的讨论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反抗隐性话语霸权的手段。

在冷酷的现实面前,空谈所谓的人性化关怀显然也是无法满足各方利益的需要的。在学历歧视的迷雾之中,我们更加应该清醒地看到,个人的学历与能力并非一一对应,所谓“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在考察个人的能力之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查,尝试“去标签化”的理解,不仅有益于被考察者持续提升自身能力,考察者选出最合适的候选人,更有助于整个社会摆脱将人刻板化和标签化的困境,让有能之士发光发热。当我们丰富的人生被单一的尺度所衡量,被一纸薄薄的简历所代表,呼唤反思和突围的尝试才显得愈发的重要。


文/邹子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