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4—16日,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14日晚,习近平总书记以视频形式出席了本次大会的开幕式。此次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以“可持续的交通,可持续的发展”为主题,与会嘉宾共商可持续交通、减贫脱贫、全球疫情下的经济复苏等重要议题,为全球可持续交通发展指明方向。
大会背后,有我校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真诚服务、恪尽职守的他们为大会贡献了青春力量,诠释了“人大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责任担当。
回到8月的暑热中,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杨尚儒偶然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推送《志愿招募|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志愿者》。他立即意识到,参与这种盛大的国际性大会,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通过简单的筛选后,他被分配到了后勤与财务保障组中的引导岗。
像杨尚儒这样通过推送了解并报名大会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大多怀有对这场高级别会议的向往和锻炼英语能力、拓展国际视野的期待报名上岗。“听到‘联合国’就感觉级别很高,然后看到对志愿者的英语能力等要求也蛮高的,我当时就觉得这么高级的盛会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遇到很多大人物,就报名了。后来确实也看到了很多大人物。”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傅孝菲想起自己报名时的期待,仍非常激动。
实际工作和期待中的多少有些差距,但这并没有妨碍志愿者们忠诚值守、耐心服务。“正式上岗”之前,杨尚儒以为引导岗的工作是引导参会的嘉宾进入会场,“幻想有机会能和嘉宾交流一下”。但实际上引导岗的工作只是在各个电梯口值守,控制入会场的人员以及帮助需要的人指引方向。即便如此,从大会开幕式到闭幕式的三天里,杨尚儒始终坚守在他的电梯口维护秩序,以防无关人员进入重要场所。虽然只是一遍又一遍地看着电梯门开开关关,他也不觉得厌烦。
由于此次大会的疫情防控措施非常严格,志愿者们前后要做七次核酸检测,值守中也不能随意走动。不过杨尚儒觉得这是值得的,毕竟“小螺丝钉”的事总得有人来做。傅孝菲则在安检岗负责给入场的外国嘉宾做语言翻译。没有人入场退场时,她需要站很久。久站并不轻松,她却毫无怨言:“我们要做的就是看到我们对于这个大会的意义——灵活机动地帮助别人。如果有人真的遇到了语言问题,回以善意的微笑、守好自己的岗位是我需要做的,也是我作为志愿者的意义所在。”
参与此次大会志愿工作的人大志愿者有八十名。这八十名志愿者被分到展陈组、安保联络组两个组别。展陈组有礼仪、辅助解说、展陈互动讲解、会场统筹协调、综合秘书部档案管理以及后勤保障和财务部后勤保障等岗位;安保联络组则主要设安检站岗。他们当中大部分人的工作都很平凡,然而,当他们每个人都认真负责地做着自己“小小”的工作时,就汇聚成了“人大志愿者”群体不平凡的力量,在大会镜头外一路保驾护航,助力大会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