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矫正手术,指通过手术的方式改变近视患者眼睛的屈光状态,来实现摘掉眼镜的目的。目前市场上相对主流的手术方式都属于激光性角膜屈光手术,即通过改变角膜的形态来矫正近视。
出于安全考虑,手术需要患者年龄在18周岁以上,且近视度数相对稳定。因此,陈瑾周围的很多同学都在高考结束后去做了近视矫正手术。由于家人对手术风险怀有疑虑,她想做手术的念头被打消了。
直到2020年夏天,陈瑾即将面对必修的游泳课。这门水下运动意味着她不能戴平日的眼镜,而配近视泳镜不仅麻烦,也无法满足岸边活动的需要。预想到900度近视的自己在泳池旁迷茫失措,她最终做出了决定。
出于安全考虑,她和父母选择离开家乡小城、去重庆的大医院做手术。术前一天,陈瑾的母亲在医院遇到一位手术失败的男孩:那个20多岁的男生的视力比近视矫正手术前更糟了。陈瑾因此开始惴惴不安。她一直告诉自己:“我的手术不会失败。”
第二天是手术日。医生交代注意事项时,压抑不住的忐忑再次涌现。她坐着发抖,举起水杯喝水,发抖,喝水,再发抖。躺上床后,医生小声的谈话与机器开动的声音,也让她分外敏感。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眼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小吴清楚地知道医生在手术中的每一个步骤。“看到(医生)手部这个动作,就知道是在给我开角膜瓣了。手一提,我知道他给我瓣掀上去了。”
自上大学以后,近视就让小吴的学医生涯变得笨拙不便。在医学操作的过程中,为保证手部无菌,眼镜从鼻子下滑时不能用手去扶,口罩使眼镜起雾时不能去擦。隔着800度的厚重镜片去看显微镜的目镜,则更让人头晕。
2019年10月,在人工晶体植入术(ICL)和激光矫正手术间反复权衡后,她最终选择接受半飞秒手术。尽管有不少专业知识的积累,她还是无法摆脱术前术后的焦虑。
手术后需要滴的人工泪液。
手术前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