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铸魂育人,全会学习有序开展

    期次:第499期    阅读: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回顾百年奋斗历程,总结重大历史经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而如何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第一时间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高校思政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校近期围绕十九届六中全会开展了一系列学习活动,为未来思政教育的开展也指明了方向。

11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团学战线举行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首场培训会。党的十九大代表、列席参加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共青团江苏省委副书记(兼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徐川就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聚焦铸魂育人,彰显思想伟力”为题,同与会人员深入交流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思政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讲话中,徐川阐述了办好思政教育的意义,并提出了“四个重要”——“教育很重要”“青少年很重要”“思政课很重要”以及“我们党很重要”。

当谈到“思政课很重要”时,徐川说道:“总书记有个金句,叫‘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为什么说是理直气壮?很明显,因为我们存在一些理不直,气不壮的现象。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搞思政教育,而且不但要做,还要做好。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因此,大学思政教育至关重要,其中的关键是建立合格的思政教师团队。

这次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工作部署就体现了我校对思政教育的更大重视。我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于11月12日召开专题学习会,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校长刘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付来等多位学校领导与会。会议中各位领导对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内容、主题和意义做了深刻阐述,并发表了自己的理解体会,对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对中国人民大学产生的指导性作用给予肯定。

11月13日,我校举办了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会议期间,多位领导、教授发言,多方面阐述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意义,分享关于“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对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学理解读。我校组织校院领导、教职工学习、讨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是为培养“政治强,情怀深,思想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优秀思政教师,为全校思政教育树立榜样。

中国人民大学团委也积极关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召开,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第一时间组织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全会精神。

11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与延安中学以线上方式举办共同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活动。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大学与第一所中学,中国人民大学与延安中学始终坚持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注重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第一时间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活动中,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郑吉春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中国人民大学和延安中学深入开展的六中全会精神联学活动。这也和徐川提出的“青少年很重要”的观点不谋而合——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次活动便是两校共同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的有益尝试。

这也是“延河讲师团”所做的。“延河讲师团”是中国人民大学党委领导、团委指导的学生理论宣讲组织,自成立以来先后赴北京市各区县、内蒙古兴安盟等地的数十所中小学开展宣讲活动,积极推动红色理论宣讲走进中小学、走进基层一线,用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中小一体化改革与创新。

正如党委书记张东刚所述,学习六中全会精神的过程,是一次生动又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宣传六中全会精神的过程,是一堂有理又有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过程,关键是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凝聚强大行动力量。

未来我校将继续将党最新理论成果与持续完善思政教育工作有机融合,第一时间推动党最新理论走入课堂、内化于心,从而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十九大代表徐川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团学战线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首场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团委师生对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行学习交流。




文/本报记者 夏诗仪 黄上峰 丁逸欣 龙子桐

实习记者 陈可 陈溶 杨嫄雨 张镇业 柴欣颖 赵炜嘉 王梓宇

图/中国人民大学团委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处 千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