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可乐以忘忧

    期次:第497期    阅读:   

张志伟说:“我到哪个学校去做讲座,学生都会说我们是看你的教材长大的,我心里边儿就非常高兴。”教材编写并非易事,但却承载了一段高度凝练的时光,师者眷眷之心、经年累月之学伴着旋转的时针与翻页的日历落于笔端,安放着作为“教师”一职足以忘忧的快乐。

教材编写是知识的整理归纳,更是价值的传递。“你写一篇非常专业的、具有非常高学术水平的论文,固然能够体现你的水平,但是它的影响面其实是非常窄的。”在张志伟看来,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对于教师来说,能把课程讲好,能对学生有影响,就是最大的收获。在编纂教材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积累与沉淀落实在文字上,弥补其他教材的不足,是张志伟的一大乐趣;如果教材还能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则更是一种别样的快乐。

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小希虽然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没有选择哲学学科,却始终记得高三时读张志伟所著《西方哲学十五讲》对自己的启发。虽然此前也读过一些哲学类书籍,却没有哪一本如这本书的第一讲《智慧的痛苦》一样,能够将她从生活的困顿中解脱出来,让她真正产生了对哲学的兴趣。

“高等代数是学习工科、经济类、理科,想继续深造、走研究性工作的同学必备的基础学科。”对于戚发全而言,基础学科教材的编写能为学生打下进一步深造的基础,也就意味着为莘莘学子打开了更广阔的未来。

郭国庆则自称为“打造教材的工匠”,他认为能为学生讲透市场营销对社会的贡献,讲述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中国故事”,在教材中传递学科的神圣感、使命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商学院2020级本科生琳酱正在学习市场营销,平时利用《市场营销通论》教材对知识进行梳理。“书中的中国案例很新,让我对市场营销将来能为中国社会做出的贡献有了更大的期待。”她说。

一本教材,搭起了师生之间知识学习与价值交换的桥梁。教材编写的路途困难重重,知识领会的深海难以触底,但灵魂碰撞理解的快意足以慰藉相遇路途中的劳顿。我们手中看似严肃而不近人情的教材,是三尺讲台上的口干舌燥,是等身著作的凝绘成文,是荆棘丛生与困顿疲惫中闯出的一颗引路星。他们因为热爱和责任而前行,从未因为疲惫选择停留,于是一本本教材能在今天妥帖地在时空中与我们相逢。

已故的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陈共说:“我这一辈子,说实在的,就是老老实实做个教员。在学术方面也不能说没有点成就,但主要还是个教员。”翻开教材,你或许能在字里行间看到他们对于时代的思索、对于学科的热爱、对于教育的理解。他们将光阴、踟蹰与爱印成铅字,递到你我手中,成就一次人类智慧的传递、一段正在发生的故事、一个等待续写的未来。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百年前的教育大家蔡元培先生曾这样写道。

今天的师者们正以纸笔作舟,殷切期盼着将一批批学子渡至真理的彼岸。在人大,让我们将教材翻到第59页,怀着敬重而亲切的心情再看一眼我们手中的教材。

尽管它曾哑然无声,它曾等待良久,但因为有这样一群人,我们始终相信,它正在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把一切未来交给一切人。

(文中玲子、琳酱、小希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