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群内有竞争力的价格和丰富的商品让大部分同学直呼“真香”,但热闹的交易背后,不少问题还潜伏其中。
虽然群内同学们整体素质较高,但仍不排除部分交易中质量问题的出现。书籍、化妆品、衣物这些常见的二手商品很容易出现“照片九成新,到手八成旧”的现象,这往往会给买家留下极为不良的印象。校园二手商品的重要基础是同学之间的信任,但部分商品的低劣质量却使得这种信任大打折扣。“卖家往往笼统描述,也不知道商品的具体情况,拿到手上,有时候就会觉得跟你预想的不太一样。”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小凯作为一位资深二手买家如是评价道。
群内二手商品怎样进行公平的定价也困扰着交易双方。校园二手群里一般是卖家群里出货,买家私下收货。虽然有些卖家会公开价格,但大部分同学会私聊询价。每个人对价格的感知不同,不同群的价格也并不统一,大部分是同学们随口起价。这种信息的不公开透明让价格评估变得困难。国学院2021级本科生晓燕就感觉自己有的买卖吃亏了。她回忆有次买二手台灯,虽然对方按入手价打了8折,但让他给了链接后,她发现这个价格比网购平台价格还贵10元。然而在卖方看来,出手价已经比入手时便宜了,因而不愿意进行价格补偿,晓燕只好不了了之。
即使到手商品价格低廉,你也可能买到一个继续闲置的“垃圾”。校园二手交易的“大宗商品”自然是各式各样的书籍教材,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教材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往往几年更新一版,这便使过时的书籍充斥二手群。“进了一批二手书,有些里面的内容全被笔记覆盖,有些还是过时版本,不得不买新的,得不偿失。”新闻学院2021级本科生小云道出了很多“二手书收藏家”的心声。
不仅买家会碰到诸多问题,很多时候卖家的闲置物品也并不畅销。群中常常有同学卖用不完的护肤品、化妆品和看着质感较差的衣服,但由于大部分同学不接受“特别贴身”的二手物品,这类商品往往滞销,最后只能回归被丢进垃圾桶的“命运”。
校园二手交易平台的信息冗杂、管理混乱,更为同学们带来了诸多不便。各种各样的群聊、花样繁多的推荐、数不清的广告……淘货反而成了一件难事。宇泽表示,二手群里发布的东西太杂、没有分类。大部分卖家发的图片也搜索不到,很多卖家还不会把已经卖出的东西做好标记,让买家浪费了很多时间搜寻想要的物品。甚至有些校外商贩会浑水摸鱼潜入二手群倒卖赚差价或者卖假货、散布无关广告,这也让同学们的二手购物体验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