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着眼于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致力于培养具有厚重品质,奋进在时代前列,能在各行各业发挥引领作用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路线图强调“立德树人”(LEAD)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研究型学习制度”(RESEARCH)的建设,通过精实课程、国际研学、名师沙龙、拓展支持等八项制度,完善人才培养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真知识、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提出真见解。
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实施以来,我校围绕“厚重”和“创新”两个关键词,全面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提升专业水平,厚实学科基础,丰富课外教学活动,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扎实培养面向未来的宽口径、强基础、高品德人才。
LEAD
一个理念: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既是我校人才培养路线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采用中英文对应形式表述,人才培养理念“立德树人”表述为LEAD(引领)突出承担使命、探究知识、增强能力、奉献社会的培养要求。在我国高等教育和我校历史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直都是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必然要增强人才的竞争力。我校强调人才培养的厚重品质和优秀素质,并意识到当前推进教育创新要注重处理好传承、改革、发展的关系。
RESEARCH
十六个重点人才培养项目
配合路线图的实施,我校面向学生开设十六个重点人才培养项目,并积极地全面推进和落实。十六个重点人才培养项目包括英才选拔与招生服务、新生导师制和新生研讨课、先进性和领导力训练、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专业教育课程建设、读史读经典、外语(英语)口语能力提升、国际学习与交流、社会研究和创新训练、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校园文化与公共艺术教育、体育教学改革与体育精神培育、学生心理健康关怀、学生发展分类指导、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信息化课程教学平台。
国际研学制度
国际研学制度旨在扩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把握学科前沿的能力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我校不断扩大学生国际交流学习的规模,提高国际交流学习合作学校的档次;继续办好国际小学期,加强“在地国际化和双向国际化”学习氛围建设;完善国际国内学习相结合的相关制度安排。国际小学期开办11年来,坚持“在地国际化和双向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以全面提高教学国际化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要目标,邀请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进行英语教学,构建多文化、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课堂教学。国际小学期为我校在课程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员工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为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开辟了新途径。
精实课程制度
精实课程制度倡导深度教学,强化学生知识基础,促进学生参与和能力培养,扩大学生课外研究的空间。
自2015年起,学校探索宽口径招生和大类培养,要求各学院在现有方案的框架下,系统梳理各专业目前课程设置,按照招生专业大类,制定专业大类培养方案。总学分要求在本世纪初为175学分,到2013级改为163学分,再到2017级改为151学分。培养方案在减少课程数量、调整课程学分的同时,要求各学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课程和课外环节,优化课程结构、强化教学深度、丰富课程形式、促进课外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加强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课程建设,改进专业课程设置;强化教学规范,完善课程大纲制度、过程考核制度、作业制度和助教制度;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名师沙龙制度
名师沙龙制度旨在促进杰出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术灵感。我校继续组织开设新生研讨课;组织著名教师定期开设学术沙龙,控制每个沙龙学生规模,保证实现深度交流。学生根据兴趣自主注册沙龙。累计参加16个学时沙龙并通过一定考核,可冲抵一个跨专业学习学分。
自2013年秋季学期至今已组织45门名师沙龙课程,邀请学校人文、社会、经济和法政学部的56位学科名师为近千名学生授课。为更好保障杰出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术灵感,严格控制每个沙龙的学生规模,保证实现深度交流。
双选认证制度
促进学生跨专业学习,强化研究性学习和未来发展的知识基础。
我校各专业课程按照一定比例和程序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供有需求的学生自主选课学习;学生所选的课程既可以计入学生所在专业的选修课程学分,也可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折抵学生副修第二专业或第二学位的学分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并达到相关专业的副修要求,在毕业前可以申请认证并获得副修专业或副修学位证书。2019年开始,为培养跨学科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急需人才,我校还依托各学院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开展本科生荣誉辅修学位项目立项工作。目前共开设本科生荣誉辅修学位项目16个,后续还将增加更多精品课程供学生选择。
拓展支持制度
倡导学生互助,加强学校支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研究性学习的身体、心理和意志等方面的基础。
在该制度下,我校积极组织实施学生先进性和领导力训练、外语(英语)口语能力提升、体育教学改革与体育精神培育、心理健康关怀、学习困难指导、校园文化与公共艺术教育、学生发展分类指导等项目,并鼓励学生参与。
研究实践制度
研究实践制度意在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实施“千人百村”社会实践项目、“案例中国”学术实践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加强实践、实验教学;设置学分要求。
实行研究实践制度以来,我校学生在数学建模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普莱斯媒体法模拟法庭竞赛、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信息安全竞赛等各种学科竞赛中成绩名列前茅,不断取得新突破。
全员导师制度
全员导师制度旨在密切师生关系,培育学生学术兴趣,促进研究性互动。该制度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学术导师制;加强导师对学生课程学习、读史读经典、课外研究实践、专业实习、毕业研究等方面的有效指导;制定学生读史读经典计划细则;制定本科生导师工作办法。
公益服务制度
公益服务制度意在树立正确的研究性学习价值导向,增进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组织实施社区服务、扶贫支教、法律援助、文化助残、环境保护、人道救助、劳动实践及各项专业志愿服务;设置学分要求。
文/张韵雅 整理
图/千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