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公学时期 1937—1939
抗日战争时期,陕北公学实行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直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中央直接领导创办的一所革命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大学。“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为造就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需要,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底决定创办陕北公学,并于8月任命成仿吾为陕北公学校长兼党组书记。10月19日,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陕北公学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抗日先锋队。
在办学过程中,陕北公学形成了“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依据“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陕北公学制定了“帮助青年获得抗战中实际工作的方法,还有民族自卫战争的最低限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方针,并根据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原则来制定教学计划,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教学内容少而精、教与学一致确定为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到1939年,陕北公学在短短两年内培养了6000多名学生,吸收了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贡献。这些青年学生在革命战争和群众运动中成长,有的为国捐躯,有的在日后成为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毛泽东就曾对陕北公学进行了高度评价:“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陕北公学代表全中国的统一战线,是中国进步的一副缩略图”。
华北联合大学时期 1939—1948
1939年夏,抗日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日寇、国民党顽固派加快进攻解放区的步伐。6月,陕北公学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联合形成了华北联合大学,开赴到华北敌人后方办学。7月7日,华北联合大学在延安宣告成立,成仿吾任校长兼党组书记。
在这一时期,华北联合大学的教育方针是:为革命实际斗争的需要而培养革命干部;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贯彻少而精和通俗化的原则。华北联合大学实行军事化管理,培养出来的干部都能适应在各种恶劣的战争条件下工作的需要,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办起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为革命战争培养了大批人才,被誉为“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
1940年,学校向正规化方向发展,将各部改为学院,设有社会科学院、教育学院、文艺学院、工学院。除原有的专修科外,增设了本科和预科。后成立法政学院、群众工作部、中学部。这时全校共4000多人,其中学员3000多人,是华北联合大学鼎盛时期。
1941年8月至1943年是晋察冀边区最困难的年代,敌人的“扫荡”、封锁使根据地缩小,边区粮荒严重,生源减少。华北联合大学经过两次缩编,只保留了教育学院,改由边区行政委员会领导。在此期间,许多干部、学员在与敌人斗争中牺牲。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12月10日,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决定全面恢复华北联合大学,任命成仿吾任校长兼党委书记,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的办学方向以办短期训练班为主,兼顾将来,积极建设学校,为向新型正规大学过渡作出充足的准备。从1945年8月至1948年8月,华北联合大学总共培养了政治、经济、教育、文学艺术、外语、新闻等方面的干部约2000人。
华北大学时期 1948—1949
1948年春,中共中央决定将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以集中力量扩大办学规模,为迎接全国解放、建设新中国培养大批建设干部。
1948年8月24日,华北大学成立。华北大学受中共中央华北局领导,吴玉章任校长,范文澜、成仿吾任副校长,钱俊瑞任党委书记,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华北大学以培养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服务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干部为办学宗旨,下设四部两院:一部为政治训练班,对知识青年进行短期政治思想训练;二部为教育学院,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干部;三部为文艺学院,培养掌握文化艺术知识的文艺干部;四部为研究部,从事研究并培养优秀人才、从而增强大学师资;两院分别是工学院和农学院。
1949年4月,华北大学迁入北平。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放宽招生条件、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为解放全中国迅速培养大批干部的指示精神,华北大学把办学重点放在一部,招收学员15000余人,并在正定和天津各办一所分校。1949年底,大部分学员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至此,华北大学圆满完成了为全国解放培训干部的历史性任务。
华北大学孕育了新中国一批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1948到1949年期间,为了适应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需要,一些下属单位陆续脱离华北大学独立办学。华北大学还抽调部分干部、教师分赴中原和广东,筹建中原大学和南方大学。从1948年8月到1949年底,华北大学共为国家培养干部19194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时期 1949至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了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素养和专业知识的人才、从而更好地建造新中国、早日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共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中国政法大学,并且调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的部分干部组建中国人民大学。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通过《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2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任命吴玉章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胡锡奎、成仿吾为副校长。同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党组,胡锡奎任党组书记。
中国人民大学自1950年命名组建以来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950年至1952年的初创阶段、1953年至1965年在教育革命中曲折前进的时期、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动乱时期和1977年迄今在改革开放中的振兴时期。80多年来,从陕北公学到中国人民大学,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近30万名高水平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领袖人才。
今天,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并且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发展体系,向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的奋斗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在新时代的潮流当中,学校全面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思想库建设、国际影响力提升、大学形象建设和美丽校园建设的“五大战略”。
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9项,立项数再创新高;通州新校区建设进入全面开工阶段,多个建设项目同时铺开;校园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果,立德楼智慧教室投入使用,线上服务管理平台持续优化。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为早日把学校建成“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