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
这样的追问因疫情三年的记忆变得无声。不过,雨滴的心里仍然留存着姐姐向她描述的“乌托邦”:下了晚课直接出去吃海底捞,尤其一定要等十点以后的6.9折;周末坐火车去追星,去首都机场跟拍自己喜欢的“爱豆”;在空闲的春假,还能跳上大巴或是高铁,去见异地的恋人。
这是很多人心中理想的大学生活:彩色、恣肆又浪漫。随着我国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那些缺憾与不安终于能得到弥补;一度被认为是“天方夜谭”的设想,也终于有了落于实地的可能。我们怀着对日常娱乐迫切的期待,走向未曾踏足的城市,或者探索寻常巷陌里的陌生角落。
“只要出门就行!只要别在家就行!”这是杏儿在“阳康”后的娱乐标准。在这个寒假,从陪妈妈疯狂逛街、在冰雪大世界跳舞蹦迪,到和朋友4次进出电影院、一起去看livehouse,她放心地享受着久违的娱乐时光。
无独有偶,对于雨滴而言,西安并不是非去不可的目的地,旅游这项活动本身却是疫情后生活秩序恢复的确证。当她终于摘下口罩,走在六朝古都的大唐不夜城,吃上了热乎的面皮,她旅行前的期待得到了满足:“有些东西又抓在我手上了。”
随着线下教学回归,校园内外的活动逐渐恢复,那些我们感到已经消失的东西正慢慢地被重构,我们与亲近的人重连。
3月11日,当FreeDancer自由舞者协会重新邀请校外舞者、开设面向人大学生的舞蹈课,社长炸鲜奶激动地发朋友圈:“时隔三年重见天日的舞课!!谁看了不迷糊谁听了不心动!”校内外的老友终于可以再次为了爱好相聚线下,延续疫情前“泡练习室”的惯例。
在陌生人构成的和谐画面中,小瑶也抹去了心中“孤岛”的感受。晚上八点,她走在回校的路上,一位老人收了摊,推着卖煎饼的车与她相背而去,留下香气在空气里弥漫。在明法楼前的“和春歌会”的合唱声中,在世纪馆前踩着滑板飞驰的一道道身影旁,她骤然感到:人群“活”过来了,生活“活”过来了。
疫情改变了娱乐在我们心中的意义——“不以心为形役”“再次拥有了好好生活的自由”。它们成为正常生活的意象,变成弥合既往缺憾的方式。我们从被迫的妥协者,重新变成积极的生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