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吸食”着人们所有的精力,让人们对生活中其他事都潦草而过。但在安宁疗护病房,情况却有所不同。如果说,生命是漫长而热闹的白天,死亡是凉爽且静谧的黑夜,那么安宁疗护病房中真切发生的每一刹那,都是为了留下一场安谧而盛大的黄昏。
台湾安宁疗护推动人、台湾国立成功大学教授赵可式认为,生命末期的患者,心理层面的需求比药物治疗的需求更大,并提出了包含“道爱、道谢、道歉、道别”的“四道人生”理论。在传统中式家庭不善于用言语表达关爱的背景下,安宁疗护鼓励家属尽早“四道人生”,哪怕是在临终阶段,在患者的听觉和触觉尚未彻底丧失前,积极诉说爱意、歉意或告别,通过语言、肢体接触等更具象地传达内心的情感。正是这些真挚的情感表露,给予了“怒斥光阴的消逝”之外的另一种选择——不如“温和地走入那个良夜”。
安宁疗护病房里有一对夫妇。二人曾在农场工作,生活本富足无忧,然而丈夫却在六十多岁时罹患癌症。六十多岁的年纪,算不上风烛残年,怎么就要面对死亡了呢?二人远赴北京寻求治疗时,最开始丈夫并不甘心:“我不就是得了癌吗?把它嘎(切)掉就好了。”但当他最终还是来到了安宁疗护病房,死亡和离别似乎成了不得不面对的一件事。
在病房里的这段时间,妻子每天都会坐在病床尾,给丈夫一遍一遍按摩足底,希望帮助丈夫疏通经脉,让身体更舒服一些。和医护人员商议后,刘谦决定鼓励丈夫以一种更具体的方式向妻子表达自己的情感。一天下午,妻子被带离病房,只剩下刘谦与丈夫两人时,刘谦拿出几张明信片问他:“你要不要给嫂子写下你给她的话?这样无论在什么时候,嫂子都可以看到你留给她的话了。”丈夫选了一张故宫为背景的明信片——纪念二人在北京的日子,动笔之前却突然停下了。
他问刘谦:“人真的有下一辈子吗?”依照原则,当患者愿意与志愿者讨论死亡与轮回的话题时,她们应该保持坦诚与尊重,刘谦回答:“您相信有,就是有的。”
写完明信片后,妻子被带回病房。丈夫将明信片双手献给了妻子,上面写着:“如果有来世,我们还在一起”。
在死亡面前,爱显得尤为耀眼。或许轮回只存在信念之中,但我们却看到在不同的阶段生命都有延展的可能性,这种延展并不为新陈代谢的停止所围困。生物或许会停止这一世的呼吸,但灵魂永远包裹温情与爱,随着我们留下的印迹触碰所爱之人的心灵。
海医安宁尽力为每位患者安排家庭会议。医生与家属一起回顾患者病情,介绍真实情况,共同商议在最后这段时间还能为患者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