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儿童心理研究》写道:“经常接触父母之间公开、激烈、含有敌意及肢体冲突的儿童,会有较多适应不良的症状(如攻击性、抑郁、退缩及自我概念发展障碍等)。80年代以后,有更多的研究揭示,激烈的父母争吵、冲突等问题,比父母离异本身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
由于父母二人强势得旗鼓相当,豆豆的家中总是争吵不断。而她所能做的一切,就只有在冲突爆发后采取一些应急措施:“首先我会突然将筷子摔下去或者高声地呵斥,打断争吵;然后,我会等爸爸回到房间后,去安慰妈妈。”这套方法每次都能让家恢复平静,却无法让豆豆免于争吵带来的伤害——每一次制止后,她都会在长达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时间里,“无法控制地发抖”。
目前就读于安徽省某大学的2022级本科生巴哈尔记得,在她小学二年级时,父母曾在一次剧烈的冲突后选择了离婚。但七年后,母亲又以“希望更多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为由,和父亲复婚。这之后,两人一直分房睡,过着话不投机半句多、交集极少的生活。巴哈尔记忆中的春节,一直都有些冷清:“我爸在自己的房间里吃饺子、喝酒,妈妈在客厅玩手机。我一般就在沙发上看春晚,无聊了就关掉电视自己回去睡觉。”
但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冲突并未因疏离而消失。高中时期的某个夜晚,曾在巴哈尔的记忆中留下了痛苦的印记:不堪入耳的恶语、肆意摔打的声音、独自包扎伤口的父亲、离家出走的母亲。“就是在那之后,我第一次去了医院精神科,确诊了抑郁症。”巴哈尔回忆道。
出于对争吵的恐惧,在盛白的童年回忆中,有许多这样的片段:她一听到父母踏在楼梯上的声音,就开始竖起耳朵捕捉他们说话的语气,猜测他们的心情。“我总是怀着一种隐忧,即使说不紧张,也是装作无事发生的不紧张。”这种状态一度让盛白觉得“无法呼吸”。
在过去的这么多年中,盛白始终认为父母其实是有选择的:母亲可以选择早点离开,父亲也可以选择去追求他理想中“不实际的生活”。“但事实上,他们什么也没做,最后只有我自己,明明什么错也没有,却还要因此背负后果。”盛白无奈地说。
在豆豆的卧室中,有一盆父亲养的绿萝父亲每次来浇水时,都会和豆豆闲聊几句。
电影《婚姻故事》中,已经离婚的妮可和查理抱着在万圣节游戏中玩累了的小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