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以来,淄博借助烧烤成功出圈,赢得了年轻群体的青睐,成为许多游客的出行目的地。在广受赞誉的同时,淄博烧烤也引来了许多自媒体的批判:有媒体说“淄博烧烤就是平台炒作,有品位的人都不会参与这种小地方狂欢”,另一些媒体则将受众对烧烤的追捧上升至思想层面,声称“淄博烧烤走红是社会荒芜的表现”。在两极分化的舆论风波下,更应该从多种角度整体审视淄博烧烤,并关注其背后蕴藏的社会启示。
淄博烧烤的兴盛并非偶然,而是淄博政府与人民有效铺垫、共同努力的结果。深入这座老牌工业城市便会发现,是政府及相关机构的有效应对使得互联网带来的“凶猛”流量被沉着吞下。最初,“淄博烧烤店开门一分钟坐满大学生”“大学生组团到淄博撸串”等多个话题频上短视频平台及社交媒体热搜,为后续热度做出铺垫。3月10日,淄博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打造“淄博烧烤”美食品牌,发布淄博烧烤地图、举办烧烤节,还为此特别重新摸排了途经烧烤店的常规公交线路。淄博从宣传、价格、产品等多层面对特色旅游进行管理,最大化利用了流量资源,展现了旅游业旺盛的生命力。淄博应“烤”过程中的沉静,与烧烤消费中“万人尽欢”的狂热形成鲜明对比,其完善的管理机制与真诚的管理态度赢得了游客青睐,也奠定了烧烤营销的成功。
除了对烧烤品质的严格把控,这座新晋网红城市的成就更多归功于对受众心理的预估与把握。在社会秩序仍待重建的今天,看似肤浅的盲目从众,其实拥有更为深层的意义内核。许多媒体批判年轻人生活密度低、深度不足,但他们忽视了享乐背后承载的对日常生活回归的渴望。在细品人间烟火气的过程中,游客也得到沉浸和疗愈,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被满足的同时,自我价值也得以重塑。作为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复兴的必要产物,淄博烧烤的爆火不仅恰巧赶上了人们在放开后对娱乐的重新呼唤,更是因为它回应了人们对娱乐的高层次需求。
就上述意义而言,对淄博烧烤的追捧,并非部分自媒体所言之“社会荒芜化”的造景运动。无论是从宏观的社会角度还是微观的个人角度,淄博烧烤的火爆都标志着生活正在回到正轨,人们正在寻回生活的意义。对政府而言,天灾后卓有成效的重振旗鼓,无疑展现了我国旅游业的韧性;对游客而言,从原先的生活秩序中抽离出来,重新找到生活的确定性。这种春风吹又生般的生命力,正出现在那些曾经荒芜的角落。因此,淄博烧烤的爆火,并非“社会荒芜”的结果,而是社会整体复苏的象征。
淄博烧烤走红,预示着社会秩序的重建,它一方面促进个人的价值重塑,另一方面促进宏观经济的重振。这一现象并非“社会荒芜”的结果,而是社会复苏的象征,其背后展现的政策模范与受众心理,都值得进一步挖掘与思考。
文/林灵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