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德州市作家协会将一篇名为《我的县长父亲》(后文简称《县长父亲》)的文章从“廉洁文化”征文获奖一等奖名单上删除,只因网友怀疑该文有“拼爹”获奖之嫌。但细看原文便不难发现,该文怀念的是一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公仆,事实与怀疑大相径庭。已六十多岁的作者亦表示,书写此文只是为了纪念一代人的品格,获奖属意料之外。次日,德州作协又将一等奖重新颁发给此文。
《县长父亲》风波的背后,折射出诸多问题:文学阵地还不够坚定、网络舆论还不够理性、政治生态还不够清朗。归根到底,推动风波形成与发展的,是各方对公共形象、公众舆论、公平正义等一系列问题的焦虑。
《县长父亲》风波中,作协撤文之举饱受诟病。当地面对舆论丢掉文学底线、谄媚顺从的作协,应该反思面对舆论的焦虑心态。诚然,对文学的评判要以舆论作为重要参考,但更应坚持“好文章”这个根本的事实标准。作协作为文学界的论剑华山,回应莫须有的“纸老虎”,靠的不是顺从躲闪,而是实证如山。面对不明就里的声音,如若一味屈膝顺从,而不是实事求是,文学的清骨也将不再高洁。作协之本在作品,其清誉美名靠的不是去污去渍,而是靠好文章本身。
此次事件中,部分网友也缺乏对其言论负责的意识。只看标题不看内容便轻下论断,舆论迅速兴起一边倒的批评之势,直逼作协撤文。而在《县长父亲》的真实内容和创作原委被亮明之后,网友又纷纷“为昨天的轻浮道歉”。一方面,我们看到,事实依旧是拨开舆论云雾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大众对网络舆论引导的信心所在;但另一方面,如果在一开始部分网友便不以标题党的思路妄生穿凿,闹剧自然也不会发生。扎实立足文本,回归事实本身,这是对文章起码的尊重,也是维护良好文学生态、舆论生态的必要前提。
此外,网友的非理性舆论背后,折射出的是对“我爸是李刚”问题的心有余悸与对政治生态问题的普遍性焦虑。网友的群体性怀疑说明“拼爹”依然是普通人奋斗路上的绊脚石,官阶公职依然是竞争关卡的通行证。广大群众对“建成以能力为标准的公平竞争制度”的殷切期望,在本次舆论中再次凸显。“竞争选拔标准”这根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线,应该是坚守公平的红线底线,而非官僚幕后操纵的暗箱暗线。现实中的个体难以改变公平失位、安排错位的顽疾,而网络舆论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发泄的渠道。《县长父亲》的舆论风波,实则也反映出出网友们想要清扫政治生态、阻断“拼爹”通道的朴素愿望。
《我的县长父亲》风波已去,从舆论逼迫、作协撤文中,应当反思的是非理性的思维定式与有关部门面对舆论的焦虑心态;从网友发声和广泛质疑中,应当的是反思政治生态与未健全的公平竞争机制。若想减少此类风波,还需化解焦虑本身,如此治标又治本,方能让文学界、舆论场、政治生态走向真正的风朗气清。
文/唐寅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