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大学,正如驶入一片更加广远的蓝海,拥有无数的可能性:结识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在交流中激发思想火花,在合作中收获真挚情谊……与此同时,校党委领导下的两大校会组织和团委指导下的八大学生组织为刚刚进入校园的你提供无数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结交好友的宝贵机会。如果你能协调好学习和工作时间,那么快来加入学生组织吧!在人大,我们一起扬帆起航、乘风破浪,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学生会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会是学校党委领导、团委指导下的主要学生组织,是学生和学校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纽带。学生会现设有办公室、生活权益部、体育活动部、宣传部、学习部和组织联络部共6个职能部门,每个部门下设若干志愿者项目组。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会始终秉持全心全意服务同学的宗旨,以同学为本位、以服务为本心,扎根校园沃土,展现青年担当。学生会组织并举办校健美操大赛、校辩论赛、“悦览”读书节、荧光夜跑、延河青年论坛、迎新接站等各种活动,为同学的个人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倘若你愿投身权益服务,与同学们心相伴、情相牵;愿激扬青春活力,为同学们贡献才智、挥洒汗水;愿立志奋发成才,和同学们共前行、齐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会欢迎您的到来!
研究生会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会是学校联系广大同学的桥梁和纽带,以加强对同学的政治引领 为根本,及时向同学传达党的声音和主张,团结引导同学听党话、跟党走,全心全意服务同学,不断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学校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贡献青春力量。
研究生会共设立6个职能部门:办公室、学术部、职业发展部、生活权益部、文化交流部、新媒体宣传部。一直以来,研究生会与全校师生共成长、与学校共发展、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共呼吸,主办了“人大代表人大行”“明德论坛”“院长论坛”“59号讲堂”等校级品牌活动,为同学们的学习学术、职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机会。
在这里,洋溢青春风采点化苗圃成花海,奋发拼搏精神激扬清越促成才——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会欢迎您的加入!
《青年人大》报社
《青年人大》报社是共青团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机关报社,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自主创办的校园媒体。报社以“立足校园,放眼社会,观乎人文,识人察世”为宗旨,以“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为口号,打造跨媒介、跨平台的校园传媒品牌,产出了诸多优质内容。
报社以《青年人大》报纸、“青年人大”新媒体公众号和微博账号为圆心,设有新闻中 心、深度·生活编辑中心、融媒体中心和运营中心共四个中心、十五个部门。
《青年人大》报社拥有成熟的培训机制和规范的运营流程,能为对传媒感兴趣的你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你可以与同怀新闻理想的小伙伴一起交流选题、采访写稿,锻炼采写能力;你可以和同具敏锐洞察力的小伙伴一起观察和评析校园生活与社会热点……
快快加入青人大家庭,一起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青年志愿者协会
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于1995年。自成立以来,协会始终响应“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秉承“以奉献扬青春,与社会同进步”的宗旨,开展了包括青春健康之旅同伴教育、打工子弟学校爱心支教、文化助残、社区助学、“生命之光”无偿献血、“生命之翼”造血干细胞捐献等一系列品牌志愿服务项目,是校内公益服务的典范。协会还积极配合国内国际各大赛会的举办,成功组织人大志愿者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大型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人大学子独特的风采。
加入青年志愿者协会吧!在这里,你在帮助他人、参与服务的路上永远不会孤单,你将会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奉献爱、分享爱、收获爱,你将会看见涓滴之流汇成江海。
学生艺术团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以下简称“艺术团”)成立于1990年,门类齐全,下设民族乐团、交响乐团、合唱团、 舞蹈团、 键盘乐团、话剧团、京剧社共7个分团及综合事务中心6个职能部门。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曾给予艺术团“业余团队,专业水平”的高度评价。学生艺术团聘请业界知名人士担任指导教师,广大爱好艺术的人大学子可以在系统的教学与训练中进行艺术实践。
艺术团在历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均斩获金奖或一等奖,去年10月在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揽获9金3银,位列在京综合性大学之首。艺术团多次圆满完成国家重大活动演出任务,如北京2022冬奥会开幕式等;也曾多次代表人大出访海外,足迹遍布2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艺术团,你可以登上国家大剧院等艺术殿堂的舞台,也可以随公益团队把艺术带进基层部队与村寨瓦舍。
秉承“弘扬民族文化,倡导高雅艺术”的宗旨,艺术团培养了众多文艺人才。对于热爱艺术的你,艺术团一定是大学中享受乐趣的不二选择!
学生社团服务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社团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服”)成立于2019年,其前身为成立于2004年的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是直属于校团委社团部的校级学生组织。社服日常执行机构为主任团,下设八大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互融互通,共同保障着各个学生社团的健康有序运转。
社服以“服务社团、精细益彰”为宗旨,寓管理于服务,竭力为各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便利,助力学生社团成长;同时社服也始终依据相关要求,严格规范学生社团各项工作的开展与活动的举办。社服主办的“百团大战”学生社团集体招新活动、“萌之韵”学生社团文艺汇演和“春日游园会”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社团及其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社团提供展示分享的舞台,也进一步拉近了各社团与人大学子之间的距离。社服始终致力于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促进各类社团间的交流沟通,助力每一个社团在学校育人大局中发挥力量。
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一群可爱的朋友,期待与你携手一起“服务社团、精细益彰”。
青年启航发展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启航发展中心(原中国人民大学勤工助学服务中心)成立于1990年,秉承“凝聚青年力量,启航职业生涯,服务社会发展”的宗旨,始终致力于为人大学子提供兼职服务、实习实践等机会,通过教育引导、创新指导、就业服务等系列举措,助力人大学子提升就业能力。
青年启航发展中心下设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融媒体中心、研学交流部、对外联络部、 兼职发展部、实习实践部、基层就业部、“LEAD计划”项目部、求职培训项目部、职业规划部、创新创业部共12个部门,始终致力于从多角度助力人大学子职业生涯发展。人大青启举办承办了学生职业生涯引领计划(“LEAD计划”)、“知行合一”暑期就业实习实践活动等二十余个大型系列活动,得到了广泛好评。更多信息可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启航发展中心”获取。
加入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启航发展中心吧,为梦想插上翅膀,为人生奠基启航!
学生学术实践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学术实践中心(原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中心)成立于2011年,是校团委指导下的校级学生组织,负责“千人百村”“街巷中国” 等社会实践项目的组织策划,致力于社会实践的活动组织、体系建设以及学术成果转化。
学生学术实践中心通过组织各类学生社会实践培训、交流分享活动,举办围绕学生社会实践的大型品牌活动,为“创新杯”等学术科研赛事提供服务,营造勤于实践、善于实践、乐于实践的校园氛围,倡导人大学子于书本中寻真知,于社会中践真理,引导实践成果向学术转化。
学生学术实践中心始终助力立志践行“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青年,将实践之迹献给青春之国。话说“国表社栋”,实学实说实干,学生学术实践中心,期待你的加入。
学生学业发展协会
中国人民大学学业发展协会(以下简称“学协”)成立于2018年6月,以为本科生提供新生适应、学业规划、学习方法、学术科研、发展成长等方面的辅导和支持为工作内容,开展“读史读经典”项目,促进同学们在名师引领学、朋辈相伴学、校院联动学中获得学业进步与全面发展。
学协由会长团主持日常工作,设有办公室、新闻部、设计部、工作坊项目部、团体课项目部、项目拓展部、读史讲座项目部和读史辅导项目部8个部门。部门之间通力合作,紧密配合,始终热切关注学子们遇到的困难与疑惑;积极为学子们提供所需的帮助与辅导,为同学们多彩的校园生活贡献一份力量,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咨询交流、答疑解惑、学习辅导和知识拓展的需要,都将在这里得到满足。
学业之路,协尔同行。欢迎关注“励学人大”公众号获得更多信息,也欢迎每一个热爱学习的你在这里收获成长、共同进步!
学生文艺联盟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文艺联盟成立于2020年,是由校团委指导的校级学生组织。其下设10个职能部门,由理事团统筹协调全面工作。
学生文艺联盟致力于打造一流的校园文化,编织人大人最绚烂的文艺理想。其负责承办 “一二·九”合唱音乐节、校园歌手大赛、“五四”文化艺术节、跨年文化活动、We Live 音乐角、新生文艺秀等各大校园文艺活动,积极建设文艺人才工作坊、福利闪送、原创音乐计划、文艺FM等文艺品牌项目,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发挥想象、创造精彩的舞台。
歌声自歌喉传出,舞步从脚下绽放,文字在笔尖迸发,书画于纸上跳跃,影像定格瞬间,想象在你我之间传递。一个心有灵犀的眼神,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将于时间无涯的缝隙里相遇、或者说重逢。
看到这里,你是否已经跃跃欲试了呢?
十大学生组织会在开学初开展招新工作。大家记得多多关注各组织的微信公众号推送消息,还可以来各学生组织的办公室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哦!
学生会:学生活动中心125室
研究生会:学生活动中心127室
《青年人大》报社:学生活动中心128室
学生艺术团:学生活动中心126室
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活动中心124室
学生社团服务中心:学生活动中心120室
青年启航发展中心:学生活动中心119室
学生学术实践中心:学生活动中心121室
学生学业发展协会:明德主楼B110A室
学生文艺联盟:学生活动中心108室
文/本报记者 佘姝妮 魏琳 孟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