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徽校训
人大校徽由三个并列的篆书“人”字组成,于 2003年取代老校徽“延安之星”并正式启用。三个“人”字分别代表“人民的大学”“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特色”,也寓意着人大“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同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成众、其心并行”等涵义。2004 年 11 月,《中国青年报》举办“公众最喜欢的大学校徽”评选活动,人大校徽以34% 获选率名列第一。
人大东门汉白玉巨石上镌刻的“实事求是”即为人大校训。“实事求是”一词出自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唐代学者颜师古引申其意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务实求真的学风。刘少奇同志在1950 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上指出:“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习、工作。”虽然“实事 求 是” 在 1992 年 6 月 15日中国人民大学 55 周年校庆前夕才正式成为人大校训,但是从陕北公学时期至今,人大学子一直都以实事求是为座右铭来要求和约束自己。
中国人民大学校徽。
中国人民大学校训石。
校树校花
校花和校树不仅代表了一所学校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同时也象征着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文化特色。
2010 年 1 月 15 日,校长办公会讨论确定玉兰花为人大校花。玉兰树在人大的种植历史悠久,亲历了人大命名组建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玉兰花初春时冒寒迎春、晶莹洁白、挺拔向上,象征着人大学子的拼搏精神和高洁人格,与人大精神交相辉映。玉兰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着报恩的寓意,希望人大人通过学习成为真正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回报社会。
银杏树为人大校树。人大校园内银杏树多为建校初期所植,见证了人大在岁月年轮上的历史足迹。银杏树以其苍劲挺拔的枝干、顽强持久的生命力、清新向上的风骨而著称。尤其是其枝繁叶茂、紧紧靠拢的形态特点,让人感受到极大的向心力,体现了人大人的精神追求。
人大秋天的银杏叶。
人大校园一角的玉兰花。
办学特色
2022 年 4 月 25 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学校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勉励学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建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形成了“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三大办学特色,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创办新型高等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典范和缩影,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从 1950 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学校是国家首批“985 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学科概况
中国人民大学以“独树一帜的人文社会科学”为学科建设目标,致力于构建“引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卓越的基础学科、顶尖的社科学科、创新的交叉学科”学科布局。目前学校拥有 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 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 85 个、硕士学位学科点 190 个、博士学位学科点 136 个,拥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36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2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 个。
在教育部 2017 年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中国人民大学获评 A 类学科的总数共 14 个,其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获评 A+,政治学、哲学获评 A,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获评列全国高校第四;在教育部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价中,学校 14 个一流学科表现优异,继续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理工学科按照“卓越的基础学科”定位不断优化布局并发展,推动了学校创新交叉学科发展。 A-,A+ 学科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在教育部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价中,学校 14 个一流学科表现优异,继续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理工学科按照“卓越的基础学科”定位不断优化布局并发展,推动了学校创新交叉学科发展。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辈出,俊彦云集,已故名家大师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艾思奇等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老一辈著名学者宋涛、吴大琨、高铭暄、邬沧萍等成就卓著,耕耘不辍,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学术精湛、锐意创新,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
截至 2022 年 6 月,中国人民大学有专任教师1976 人,其中教授 745 人,副教授 769人。全国高等教育领域仅有的两位“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卫兴华教授和高铭暄教授均出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校有 19 人担任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7 人入选新一届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共有 125 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504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6 人入选国家重大青年人才工程。
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大学以“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为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多、门类全、综合水平高的优势,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
文/中国人民大学官网 “中国人民大学”微信公众号
本报记者 黄上峰
图/百度图库 包图网 中国人民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