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公学时期 1937-1939
陕北公学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革命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大学。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为造就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底决定创办陕北公学,由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徐特立、张云逸、成仿吾等人在延安筹办,并于8月任命成仿吾为陕北公学校长兼党组书记。陕北公学以“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为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制定了“帮助青年获得抗战中实际工作的方法与民族自卫战争的最低限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方针,并根据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原则制定教学计划,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教学内容少而精、教与学一致确定为教学工作的原则。在办学过程中,陕北公学形成了“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
到1939年,陕北公学共培养6000多名学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在革命战争和群众运动中成长,有的奔赴前线、为国捐躯,有的在日后成为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中坚力量。这是陕北公学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不朽贡献。毛泽东曾对陕北公学作出高度评价:“陕北公学代表全中国的统一战线,是中国进步的一副缩略图”“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
华北联合大学时期 1939-1948
1939年夏,抗日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日寇、国民党顽固派加紧进攻解放区。6月,中共中央决定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校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开赴华北敌人后方办学。7月7日,华北联合大学在延安宣告成立,成仿吾任校长兼党组书记。
华北联合大学的教育方针是:为革命实际斗争的需要而培养革命干部;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贯彻少而精和通俗化的原则。校训是“团结、前进、刻苦、坚定”。华北联合大学实行军事化管理,培养出来的干部都能适应在战争条件下工作的需要,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办起的第一所高等学府,被誉为“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
一年后,学校向正规化方向发展,将各部改为学院,除原有的专修科外,增设了本科和预科。后成立法政学院、群众工作部、中学部。这时全校共4000多人,其中学员3000多人,是华北联合大学鼎盛时期。
1941年8月至1943年是晋察冀边区最困难的年代,敌人的“扫荡”、封锁使根据地缩小,边区粮荒严重,生源减少。华北联合大学经过两次缩编,只保留了教育学院,改由边区行政委员会领导。在此期间,许多干部、学员在对敌斗争中牺牲。
抗日战争期间,华北联合大学在残酷的敌后战场办学6年,培养干部逾万。其中政治经济行政干部3000多人,教育工作干部3000多人,文艺干部1000多人,政治理论、文学艺术、教育、政法、财经等方面的教师和理论人才数百人,短期培训干部2000多人。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12月10日,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决定全面恢复华北联合大学,任命成仿吾任校长兼党委书记,实行校长负责制。在解放战争的情况下,华北联合大学明确规定,学校的办学方向以办短期训练班为主,为向新型正规大学过渡作准备。从1945年8月至1948年8月,华北联合大学共培养了政治、经济、教育、外语、新闻等方面的干部约2000人。
华北大学时期 1948-1949
1948年春,中共中央决定将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以便集中力量扩大办学规模,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大批建设干部。北方大学以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从事和平建国的各种专业人才为宗旨,不断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并把政治思想工作同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渐培育起实事求是、团结友爱、耐劳朴素、活泼愉快的校风。
1948年8月24日,华北大学成立。华北大学受中共中央华北局领导,吴玉章任校长,范文澜、成仿吾任副校长,钱俊瑞任党委书记。华北大学以培养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服务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干部为办学宗旨,下设四部两院:一部为政治训练班,对知识青年进行短期政治思想训练;二部为教育学院,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干部;三部为文艺学院,培养文艺干部;四部为研究部,从事研究和培养、提高大学师资;两院是工学院和农学院。
1949年4月,华北大学迁入北平。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放宽招生条件、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为解放全中国迅速培养大批干部的指示精神,华北大学把办学重点放在一部,招收学员15000余人。1949年底,大部分学员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至此,华北大学圆满完成了为全国解放培训干部的历史性任务。
华北大学孕育了新中国一批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1948到1949年期间,为了适应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需要,一些下属单位陆续脱离学校独立办学。华北大学还抽调部分干部、教师分赴中原和广东,筹建中原大学和南方大学。从1948年8月到1949年底,华北大学共为国家培养干部19194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时期 1949年至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了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新中国的建设人才,中共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中国政法大学,调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部分干部组建中国人民大学。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2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任命吴玉章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胡锡奎、成仿吾为副校长。同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党组,胡锡奎任党组书记。
随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前进,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中国人民大学自1950年命名组建以来的历史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950年至1952年的初创阶段、1953年至1965年在教育革命中曲折前进的时期、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动乱时期和1977年迄今在改革开放中的振兴时期。建校85年来,从陕北公学到中国人民大学,学校共培养了37余万名高水平建设者和各行各业优秀人才。
今天,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并且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发展体系,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了奠基性、引领性贡献。在新时代潮流中,中国人民大学坚持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致力于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中国人民大学从陕北公学成立之初就鲜明提出要培养“革命的先锋队”,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培养“万千建国干部”,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培养“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再到新时代提出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始终不变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展现了“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
新征程上,中国人民大学将始终牢记谆谆嘱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贺信精神;坚持“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为加快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踔厉奋发、勇毅前行。